1.吴国王宫,北端亮处,是吴王阖闾的寝宫。跪在远处的宫妃们哭声哀切,
那里面多的是未曾与他见过面的年轻女子,此刻很难说是在哭他还是哭自己。
一旁的近侍们面无表情,正在当着差呢,哭哭啼啼不是他们这个时辰敢做的事情。
而这些扎堆的人啊事啊,躺在床上的阖闾都看不清,现在,他其实只能勉强看到近处的人。
近处跪着他的儿子,下一任吴王,夫差。“父王所说儿定谨记在心,片刻不敢忘!
有朝一日必杀回那越国王都,为父王报这一戈之仇。”前不久,在和老仇家越国打仗的时候,
阖闾被越国一个叫灵姑浮的人用戈的砍伤了脚,久治不愈,眼看也就这几天了吧。
躺在床上的阖闾倒觉得没什么,前阵子刚受伤那会儿脚疼得厉害,
一碗碗汤药下肚也无甚疗效,夜夜痛得如百虫蚀骨,遭罪得很。最近开始天天发烧,
变得迷迷糊糊,一阵一阵得连着做梦,一天里没几个时辰清醒着,医官谨小慎微地措辞,
仿佛害怕已至弥留的阖闾余怒之下将他们一起带走。阖闾自己倒觉得松快了很多。累久了,
累得很呐!这么一躺下,反倒真不想起来了。他挥挥手,让跪着的人都下去。
不想夫差却膝行至他榻边,“儿子就在这里守着父王!”这话听在耳朵里,
他忽然觉得一阵厌烦。开口说话对现在的他来说已经是一件颇费力气的事了,
就这样还得陪儿孙作这套戏。他只想清净地呆会儿。
“知道你孝顺.....可现在整个吴国你一肩尽担,你需坐在吴王该坐的地方,
做吴王该做的事情。”听了此话,夫差凝神片刻,终于站起来告退,
并将外面的喧嚣嘈杂一并带走。终于,除了蜡烛芯子崩跳的声音,阖闾的耳边恢复了清净。
真好。他轻轻叹了声,攒了把力气,手伸到枕头下,摸出一把剑。这把剑很短,
只比匕首稍长一些,剑身二分之一处有一道熔断重炼的痕迹。这是一把残剑。
“阿尝啊.....”他的手轻轻摩挲着这柄残剑,一遍又一遍,直到慢慢做起梦来。
2.我又梦见阿尝了。梦里面,她拿着一只青杏,举到眼前,仔仔细细地来回端详。
阿尝的名字叫作渔尝,是鱼肠剑的剑灵。剑灵这个东西的来处真要追究起来,玄之又玄,
只能说欧冶子那个老头虽然有沽名钓誉之嫌,但在铸剑方面的确有些道行。
只可惜他是越国人,不然我也不会那么晚才见到鱼肠剑。那年我刚满十七,
别人还叫我“公子光”,当时的吴王是我三叔夷昧,上代吴王是我死去的二叔,
而我是上上代吴王诸樊的儿子。这令人匪夷所思的格局全都来自于我祖父。
他临终前留下遗命,要求儿子们用”兄死弟继”代替“父死子承”。于是在我父亲死后,
我二叔继位,然后是我三叔,没有意外的话将来会轮到我四叔。总之还轮不到我这一代。
当时吴越两国打了个不大不小的仗,越国输了,便遣使者带着粮米财宝来求和。大殿之上,
越国使者将三柄宝剑恭敬地捧过头顶。
那便是欧冶子为越王打造的五柄宝剑其中的三柄——湛卢、胜邪和鱼肠。“又怎知是宝剑?
”我三叔一来平日里喜好文墨,的确对刀剑兴趣平平,二是想挫挫越国来使的锐气。
越国使者回答:“相剑大家薛烛皆有评!”一把剑是否是宝剑,并不全由铸剑师决定,
更得看相剑大师。薛烛就是相剑师里的翘楚,他评价过的剑都非凡品。
使者一一介绍着手里的三柄宝剑。左不过什么“君子之剑,仁道之剑”又或者“杀伐之剑,
将才之剑”,使者介绍一把,坐在王座上的三叔就赏出去一把。
仁道君子剑湛卢赏给他的儿子僚,重伐压杀的胜邪剑便给了二叔的儿子。我也想要湛卢,
可是轮到我的时候,只剩下鱼肠剑。那使者举着这柄比匕首长不出一寸的短剑,吞吞吐吐,
犹豫许久才吐出“勇绝之剑”四字,和刚刚的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样子判若两人。
开始还奇怪,后来稍一打听便明白过来。薛烛品评鱼肠剑的时候,原话可不是这四字,
他的原话是“逆理不顺,不可服也,臣以杀君,子以杀父。”是以,这是一柄犯上之剑。
此后的许多年里,我不止一次地回想那天大殿上的情形,反复琢磨这是否是我三叔有意为之,
却始终不得答案。一开始,我也并不很介意,只是一柄剑而已。
我府邸的兵器库里藏着无数好剑,至今还没有一柄剑的剑灵认我为主。
我一直在等着一柄配得上我的神兵利器出来认主,但剑灵这东西当真难说得很,有的剑有,
有的剑无。有的剑即使有剑灵,剑灵不愿认主的话,那也不过就是一把无神的刀兵罢了。
所以只要鱼肠剑的剑灵不认我为主,我与它便没什么了不得的瓜葛,随时可以将它赠予他人。
当年十七岁的我的确是这么想的。结果,那之后的第二天一早,我便见到了渔尝。
现在再从头想来,当时渔尝的模样是极好看的。光亮柔顺的黑色长发高束,
额前碎发轻扫眼睫,一身利落的束袖长衣,黛色的腰间系带。看上去同当时的我差不多年岁,
却是亭亭一个少女。我当时正打开房门,她坐在我院落里的一棵凤凰树上,望着我,不说话。
恍惚间我以为是哪家淘气的女儿误打误撞溜进这公子府玩耍,直到她飘飘腾空又落地的时刻,
我才意识到大事不妙,又有哪家的少女会有这般举动。剑灵现身,即是认主。
我当时的脑海里,只有那个相剑师薛烛说过的话。“逆理不顺,不可服也,臣以杀君,
子以杀父。”于是,当时的我同她说了此生第一句话。“你不是我要的剑。
”3.刚开始的几年,渔尝很沉默。或者说,因为我置之不理,所以她也只能沉默。
那时的我不愿意看到渔尝。薛烛给鱼肠剑的判词是“犯上之剑”,若它的剑灵认我为主,
这岂不就间或成了我的判词么?我从小并非什么人人夸赞的好孩子。书塾太师说我桀骜不驯,
我的堂兄堂弟们怨我不慈不恭不讲道义,我也的确总把一起干的坏事单栽在他们身上。
但我自认那都是无伤大雅的小打小闹罢了,若是被一把剑烙印上了“犯上”的预言,
这令什么也没做的我多少有些委屈。毕竟十七岁时的少年谁不向往一把仁者之剑,
一把***君王之剑啊,再不济,一把能让我于千军万马之间振奋挥臂的将军剑也好啊。
于是我开始尝试各种办法赶走渔尝。我曾将鱼肠剑随意摔打,也曾关进暗室,炙于火上,
投入水中,但这一切似乎都对渔尝毫无影响,鱼肠剑也安然无恙。
找来的铸剑师们都纷纷摇头,“此剑有剑灵镇守,万般皆毁不得。
”于是我只能将这柄短剑束之高阁,固执地配着一把普通的青铜长剑走来走去。
平日更是鲜少同渔尝讲话。但我始终不能撇下她,她似乎并不受剑身距离的影响,
无论鱼肠剑在哪里,她总能跟着我。我在书房写字时,她在窗外的树上坐着,
我在河边垂钓的时候他站在远处荷叶上,甚至我去王都郊外同友人聚会,她也跟在左右。
除了我,没人瞧得见我身边穿着黛色外衫的少女。而我也只当看不见。一日诗会,酒过三巡,
微醺,仍不尽兴。有的人先行离开,有的人还在互相斟酒。我当时也迷糊了,兴之所至,
起身给周围人添了一圈酒,直到给右边座位上的杯子里也倒满,这才晃晃悠悠地坐下。
然后我便听到一个声音。“多谢。”是渔尝,
她不知何时坐到了我右边那个已经无人的空位上,原来刚刚最后那杯酒,
我便是倒进了她面前的杯子里。我看着她,只见她伸长了脖子,
鼻子慢慢地凑近那个倒满酒的杯子,好奇地做出嗅的动作,
我仿佛能看到她使劲吸气时候鼻子产生的小小皱褶。然后下一瞬,
她面前的那杯酒就被我出手打翻。满桌人都回头看我,他们看不见渔尝,而我只低头不言语。
于是他们只当我醉了,又回头各自聊开。只有渔尝愣愣地坐着,半晌后开口。“你不必如此,
我是闻不见那味道的。”渔尝也不恼火,也不委屈。那时候她总是这幅不恼不愠的样子,
有时还显得格外天真。这使我感到不解,这样天真的样子,怎么会是犯上之剑的剑灵呢?
遥记那日在庭前大树下初见她,我告诉她,她非我所求之剑。她也是这么天真地问我,
你想要什么剑。我凛然道:“我想要立于城墙之上守护一方的君子剑,
想要千军万马之间伴我号令的将军剑。”真真是痴话一句啊。她看着我,
天真的眼神仿佛能拆穿一切,她笑着答我:“那你想要的并不是一把剑,
只是能立于城楼之上千军万马之间的一个名分罢了。”现在想来,
少年人的痴梦本就像地摊上问不得来由的拙劣赝品一样,从来经不得细看。
但渔尝天真起来很是残忍,全然不顾那个少年人是否做了听真话的准备。
十七八岁的时候委实痴得很,以为自己和大义名分总是站在一起的,从没想过,
当我没有千军万马时,那将军剑要来何用。产生变局的那年,我二十有一。三叔病逝,
本该继位的四叔无心王位再三推辞,而后索性一走了之。祖父留下的遗命无从维继,
但吴王的位置总要有人做,于是我的堂弟,我三叔的儿子僚继位。
跪在大殿上行叩拜礼的时候,我抬头望了一眼不远处那个王座。那曾经是三叔坐的位置,
而我的父王也曾坐在那里,高高在上,将底下人的一举一动看得清清楚楚。
怎么现在那个位置上坐着的就成了我的堂弟僚呢?那时我有些羡慕他的好运气。
我这个堂弟一向如此,骑马射箭、作诗锤丸都不如我,做什么事都表现平平,偏偏运气不错。
碰巧得了湛卢,碰巧四叔无心王位,碰巧是我三叔的儿子,当这些巧合都碰在一起,
那个王座便成了他的囊中之物。要问我服不服,现在的我当然说得一声不服,
当年却是不肯承认的,甚至表现得格外毕恭毕敬诚惶诚恐,生怕僚疑我。那段时日,
那把“勇绝犯上”的鱼肠剑更是我提都不愿提的物件。
它被关在我府邸最深的暗室中不见天日,我也不与身边的渔尝说哪怕一个字。
众人都只记得僚随身佩戴的是欧冶子铸造的神兵湛卢,早遗忘了同湛卢一起的神兵鱼肠,
曾被赐予了我。我也希望他们能忘个干净。直到我堂弟当上吴王的第二年,
我被他派去攻打楚国。临行前夜,我凑着烛火擦拭手里的长剑,很有些上阵拼杀的兴奋。
渔尝就坐在我卧房的屋梁上。我那时候已经习惯了她的存在,也习惯了当她不存在,
好在她通常都安静得很。那天她却开口道:“把鱼肠剑带在身上吧。”“战场厮杀,
兵器长一寸好一分,我要那短剑做甚?”我擦着手里的剑,并没有看她。“楚地太远,
你若不带着鱼肠剑,我去不了那么远的地方。”“此话当真?”当时我听了就笑开,
“你怎么不早告诉我,早知如此我十七岁那年便派人将鱼肠剑丢去楚国了!
”我说这话的时候,抱着看看能否把这人惹恼的想法,但渔尝只是托着下巴,
作势想了想道:“那不如就这次吧,这次你便带我去,
回来的时候把鱼肠剑留在楚地不就好了。”阿尝啊阿尝,我后来常说,我的阿尝聪明绝顶,
作为剑灵这一生,唯一不聪明的也就是认了我这个主人。那是我第一次将鱼肠剑带在身上。
它是欧冶子送给越王的五把剑里最短的一柄,只比匕首长一寸而已,我将它置于腰后,
盔甲一盖谁也看不见它。我这一生上了数不清多少次战场,打的第一多的是老仇家越国,
第二多的便是那楚国。十年之间大仗打了有四次之多。后来的三次,
无论我那当了吴王的堂弟僚在后面如何给我使绊子,我都有所提防,胜得颇为从容,
只有这第一次,却是差点死于楚地。当时楚国得了越国的消息,提早埋伏于我军行军路上,
杀得我军措手不及,不仅大败,先王留下的船还被劫了去。我领着五十亲兵杀出楚军重围,
闯入一片水林之间。所有人伤痕累累,狼狈不堪。一个百夫长提议回吴求援,众人都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