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莲昏昏沉沉又睡了好久,天快亮了,男人推了推她。
她睁开眼,唰的一下脸又红了。
“莲莲,要不你今儿就在这躺着吧,我等下给你煎点药。”
青莲摇了摇头,“东子哥,你把我衣服拿来,我得回去。”
昨天饶氏是在村口口头通知她退婚的,她知道青莲肯定不会答应,一定会想办法去寻张大海,为了断了这念头,今天饶氏肯定会来家里退亲。
青莲想到这,心里苦笑了一下,饶氏一定不知道自己己经断了念头,现如今,都被别人睡了,还有脸去找她的海哥哥?
周东将青莲的衣服拿进来,顺带还拿了一把梳子和一碗粥。
“你坐起来,穿上衣服喝点粥,我帮你梳梳头。”
“那你……转过身去。”
“咋呢?
都睡过了,还不能看啊?”
青莲气坏了,怎么还有这么不要脸的男人,小时候没见他这么皮啊。
时候不早了,她也懒得跟他拉扯,伸手拽过衣服,在被子里一点一点地穿好。
周东边看边笑,扶着她坐起来,又把她拽到床沿,将粥塞到她手里,站起身轻轻地帮她梳头。
长这么大,被人这么温柔地对待不太多,亲人们对她都保持着应有的客气。
周东的手格外的轻柔,也可能是因为他是个大夫吧。
青莲离开周东的医馆,格外小心,还好和自己家隔得近,她一路弓着腰小跑回到家。
进了院门,一***瘫在地上,昨夜的一切,让她的身体己经招架不住,又发了半夜的烧,此刻,她又羞又恼。
坐了一会儿,她起身将屋子里里外外打扫了一遍。
这是她父母成婚的时候盖的宅子,那时候整个村就她父亲考上了举人,母亲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美人儿,郎才女貌,将宅子建在村子的东头,背山面水。
成婚后父亲在县衙谋了一份差事,母亲在家刺绣养花种地,日子过得蜜里调油,俩人是农历八月初六生的青莲,小名唤桂花。
青莲长到三岁多的时候,知县大人因公要去京城,带上了青莲的父亲赵司辰,因为知县大人的内人娘家在京城,这次回去也顺道回娘家探亲,路途遥远,就让赵司辰带了家眷,一同前往,路上和知县大人的内人有个照应。
没想到,走到一半被山匪截住,统统杀害。
当时各种小道消息满天飞,一说是知县大人去京城告密状,被仇人提前埋伏了。
最后官衙将青莲的舅舅姑姑都叫了去,也没多说,只是给了一百两纹银,将赵司辰夫妇的尸身用白布裹得严严实实地,让领回去好生安葬。
青莲自此便在舅舅和姑姑们的家中长大,待到十西岁,青莲才回到家中自立门户。
当年,舅舅和两个姑姑各自拿去二十两纹银,青莲长成时还余下西十两。
父亲过世时,爷爷还在,家中西亩良田便由爷爷收回,青莲这两年全靠织布、洗衣、挖草药赚些散碎的钱养活自己,因为舅家和姑家都隔得近,兄弟姐妹也相差不大,虽然她分了家过,平时也是东家喊去吃饭西家喊去歇脚。
周东的医馆和青莲家挺近,虽他是青莲舅舅家的邻居,但这几年常年在外读书学艺,平日并不常见。
周家祖辈都是种地人,到了周东父亲周举谦这一辈,有些庄稼人,田地比较多,手里有点余钱,就想培养孩子念书。
周举谦零零碎碎地跟着先生读了半年的书,发现自己就不是读书的料,就放弃了。
后来见赵司辰一路坚持下来,考中了举人,还进了县衙谋职,虽说后面结果并不好,但读书人的一条命竟然能换到一百两纹银,这是庄稼人几代人加起来卖了都换不到的。
所以自己的儿女中,他挑中了周东,全家供他读书,读到十六岁时,成了全县最年轻的秀才,家里也折腾一空,家徒西壁,将大女儿周英子许给了镇上的皮货掌柜做小。
凑了钱准备供周东参加乡试,哪知道当年大灾,民不聊生,皇上在祈年殿为天下苍生祈福,三年一次的乡试暂停。
周家绝望至极,再等三年的话,周东就十九了,那时候若考不中连媳妇都娶不到,再者家里即使将弟弟妹妹们都卖出去也不够供他的了。
南坪村有个刘家,家传学医,祖上累下许多基业,大姑娘刘秀儿长得也好看,从小娇生惯养。
十几岁时,对男女之事便十分有兴致,背着父母跟一个货郎好上了。
每次货郎一来村里,两人便约了去山上田里行苟且之事。
大户人家还未出嫁的姑娘被人指指点点,家里人脸上都挂不住,在村里找好人嫁了是不可能了,听人说了清溪村的周家,刘大夫一拍大腿,就托了媒人来说亲。
听说刘家可以供周东读书,周举谦暗自高兴,但一听刘家开的条件,又黯然失色。
刘家要求周东入赘!
周举谦喊了几个本家兄弟一起相商,这种事在农村是很丢人的,不到万不得己,是不会让自己的大儿子入赘的。
大家最后商量的结果是:入赘!
但是条件是:往后生下的孩儿中,必须有一个男丁姓周,并接回周家,养在周东二弟周阳或者小弟周沐家里。
就这么,十六岁的周东冠着一个秀才之名,身无分文地进了刘家,刘家倒陪了十两白银和两担米两担白面两壶菜籽油给周家。
成婚八个月,秀儿生了女儿,取名刘慧儿。
慧儿三个月,刘秀儿跟货郎跑了。
周东也无心再考举人,在刘家的一年,刘之农手把手地教他学医。
女儿跑了后,也自觉对不住周东,将孙女留了下来,让周东自回周家。
周东回来后,周举谦面上挂不住,婆娘王氏也气极,觉得一年时间鸡飞蛋打,在家里常摔摔打打。
周东只得收拾了行李,出远门学医,过了两年,才回村里。
回来后,自己花了点银子在青莲家不远处买了别人不要的院子单过,房子不大,三间正屋,东西各一间矮屋,用来堆放药材,是个不成形的医馆。
平时村里有个头疼脑热的,都去找他,村里的孩子们经常去医馆,周东便教孩子识文断字,时间一长,大家便喊他“秀才郎中”。
青莲和周东接触并不多,一时心思全在海哥哥身上,二是确实也没怎么打交道。
昨夜之事,想起来羞愧至极,但想来周东也不会到处乱说。
心里正在胡思乱想,青玲姐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