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区的便民菜市场藏在两条主路之间的巷子里,不到三百米长的过道两侧,挤满了各色摊位。
塑料布搭起的棚子下,新鲜的蔬菜沾着水珠,活蹦乱跳的鱼虾在水盆里吐着泡,摊主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这是林秀琴生活了几十年的“烟火根据地”,每天早上六点多,她准会拎着菜篮子来这儿“淘宝”,哪家的青菜新鲜、哪家的肉实惠、哪家的鸡蛋是土鸡蛋,她门儿清。
可今天下午三点多的菜市场,虽不如早市热闹,却让林秀琴觉得陌生又荒诞。
她刚走进巷子口,就被一股浓郁的豆浆香吸引。
拐角处的“张记早餐摊”还没收摊,老板张磊正低头擦着豆浆机。
林秀琴平时爱喝他家的无糖豆浆,记得上周买还是2块钱一碗,今天路过,想着带一碗回家当下午茶,便走上前问:“小张,豆浆多少钱一碗?”
张磊抬头,笑着指了指旁边的价目牌:“阿姨,1分一碗。”
“啥?”
林秀琴以为自己听错了,眯起眼睛凑近价目牌。
白色的硬纸板上,用黑色马克笔写着几行字:豆浆 0.01元/碗,油条 0.005元/根,包子 0.008元/个。
“小张,你这价目牌写错了吧?”
林秀琴指着“0.01元”的豆浆,语气里带着急,“上周还2块呢,怎么今天成1分了?
你这是亏本大甩卖也不是这么个甩法啊!”
张磊愣了一下,随即笑了:“阿姨,没写错啊,现在豆浆就这价。
上周还0.008元呢,这周涨了2厘。”
“涨了?”
林秀琴的声音拔高了八度,引来旁边几个买菜阿姨的侧目,“1分一碗豆浆,你成本都不够!
是不是豆浆坏了?”
她说着,伸手想掀开盛豆浆的保温桶盖子,想看看里面的豆浆是不是不新鲜了。
“阿姨您别碰,烫!”
张磊连忙拦住她,“豆浆都是今早新磨的,新鲜着呢。
这价格不是我定的,最近物价都这样,您去别的摊看看就知道了。”
林秀琴半信半疑地缩回手,目光扫向旁边的蔬菜摊。
摊主是个五十多岁的大妈,正给一把青菜喷水。
林秀琴走过去,指着最嫩的上海青问:“王大妈,这青菜怎么卖?”
王大妈头也没抬:“0.003元一把。”
“3厘?”
林秀琴的心脏“咯噔”一下,她记得昨天在这儿买上海青,还是1块2一把,这才一天,怎么就跌成了零头的零头?
“王大妈,你跟我开玩笑呢?
3厘钱,够你交摊位费的吗?”
“谁跟你开玩笑啊,秀琴妹子。”
王大妈首起腰,擦了擦手上的水,“这物价啊,三个月前就开始降了,一开始降得慢,这一个月跟坐了滑梯似的。
昨天这上海青还0.002元呢,今天批发商那边涨了点,我也跟着涨了1厘。”
林秀琴顺着王大妈的目光看向不远处的猪肉摊,摊主老李正给一位顾客称肉。
她快步走过去,只见肉案上方的电子屏上,清晰地显示着“五花肉 0.05元/斤”。
“老李,你这五花肉5分一斤?”
林秀琴的声音都有些发颤。
她上周给孙子做红烧肉,买了二斤五花肉花了68块,合34块钱一斤,现在5分一斤,相当于以前的一毛钱能买680斤肉?
这简首是天方夜谭!
老李放下手里的刀,打量了林秀琴一眼:“是啊,阿姨,要多少?
今天的肉新鲜得很,刚杀的猪。”
“你这是疯了吧!”
林秀琴急了,伸手拍了拍肉案,“5分一斤的猪肉,你敢卖我还不敢吃呢!
是不是病死猪?”
她这话一出口,周围的顾客都停下了手里的动作,齐刷刷地看向她。
买肉的那位大妈皱着眉说:“这位大姐,话可不能乱讲。
老李在这儿卖肉十几年了,从来没卖过不新鲜的肉。
现在物价就是这样,昨天我买排骨才0.04元一斤,今天还涨了1分呢。”
“就是啊,阿姨,您多久没出来买菜了?”
旁边一个穿校服的小姑娘插嘴道,“我们学校门口的烤肠都0.001元一根,我每天都买两根。”
“0.001元?
1厘钱?”
林秀琴觉得自己的脑子像被塞进了一团乱麻,怎么也理不清。
她看着周围人习以为常的表情——王大妈在给顾客找“0.001元”的硬币,张磊在给买豆浆的大爷递“0.01元”一碗的豆浆,老李在给那位大妈称“0.05元”一斤的五花肉,每个人的脸上都没有丝毫异样,仿佛这离谱的价格才是正常的。
难道是她生病了?
出现了幻觉?
林秀琴用力掐了自己大腿一把,尖锐的痛感让她瞬间清醒——这不是幻觉,是真的。
可好好的物价,怎么会变成这样?
促销活动也不可能这么夸张啊!
“老李,你跟我说实话,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林秀琴抓住老李的胳膊,语气急切,“是不是市场搞什么特殊活动?
还是你们联合起来逗我玩呢?”
老李叹了口气,抽出胳膊,从摊位底下拿出一张皱巴巴的报纸,指着上面的头版头条说:“阿姨,您自己看看吧,三个月前央行就发公告了,全球货币购买力调整,咱们以前的钱值钱了。
具体的我也说不清楚,反正现在这物价就是实打实的,不是骗人的。”
林秀琴接过报纸,标题是《全球货币体系重构,居民购买力实现跨越式提升》。
报纸上的字她都认识,可连在一起,她却看不懂了。
什么“购买力锚定新体系”,什么“旧币与新购买力比例调整”,一堆专业术语像天书一样绕得她头疼。
她只隐约看到一句话:“经测算,本次调整后,1元旧币购买力约等同于调整前300元。”
1元等于以前300元?
林秀琴手里的报纸“哗啦”一声掉在地上。
她想起自己工资卡里的23万,想起存折里的10万,想起家里的2000块现金——如果1元等于300元,那23万就是……她算不清了,脑子里只有无数个“0”在打转。
“阿姨,您没事吧?”
老李见她脸色发白,连忙递过一瓶水,“是不是低血糖了?”
“我没事……没事……”林秀琴摆了摆手,弯腰捡起报纸,手指因为用力而攥得报纸发皱。
她看着报纸上的公告日期——2024年2月15日,三个月前的事了。
可她怎么一点印象都没有?
寿宴上李婶提到一毛钱的白菜,她还以为是看错了,现在想来,李婶说的是真的,只是她自己没当回事。
难道是她摔了一跤,把这三个月的记忆摔没了?
还是说,重生回来的这个“5月12日”,和她记忆中的“5月12日”不一样了?
无数个疑问像潮水一样涌来,让她头晕目眩。
她踉跄着后退了两步,扶住旁边的蔬菜摊才站稳。
王大妈见状,递过来一根黄瓜:“秀琴妹子,先吃根黄瓜顺顺气。
这事儿刚开始大家都懵,慢慢就习惯了。
现在钱值钱了,日子不是更好过了吗?”
“更好过了……”林秀琴喃喃自语,手里攥着那根黄瓜,冰凉的触感让她稍微清醒了一点。
是啊,钱值钱了,按理说日子应该更好过,可她怎么觉得这么不真实呢?
她一辈子省吃俭用,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现在突然告诉她,她的钱变成了以前的300倍,这让她怎么接受?
她没再买任何东西,甚至忘了自己来菜市场的初衷。
她失魂落魄地走出菜市场,手里还攥着那张印着公告的报纸。
巷子里的阳光依旧明亮,摊主的吆喝声依旧热闹,可在她眼里,这一切都变得陌生而虚幻。
她走到小区门口的便利店,想再确认一下。
便利店里的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商品:标价0.02元的面包,0.01元的牛奶,0.03元的方便面,0.05元的洗发水……每一个价格标签都像一根针,扎在她的心上。
收银员是个年轻姑娘,见她站在货架前发呆,笑着问:“阿姨,您想买点什么?”
“这……这些都是实价吗?”
林秀琴指着面包问。
“是啊,阿姨,明码标价,童叟无欺。”
姑娘点点头,“最近物价挺稳定的,不像上个月,一天一个价。”
林秀琴没再说话,转身走出了便利店。
她漫无目的地在小区里走着,脑子里反复回响着报纸上的那句话:“1元旧币购买力约等同于调整前300元。”
23万工资卡,就是23万×300=6900万?
10万定期存款,就是3000万?
2000块现金,就是60万?
加起来,她居然有近1亿的“购买力”?
这个数字让她浑身发抖。
她这辈子最大的梦想,就是能攒够50万,给儿子提前还点房贷,给自己留着养老。
可现在,她居然成了“亿万富翁”?
这比她摔死在寿宴台阶上还要荒唐。
她走到小区花园的凉亭里坐下,看着手里的报纸,眼泪不知不觉流了下来。
不是悲伤,也不是喜悦,是迷茫,是无措。
她不知道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
这么多钱,她该怎么花?
会不会有危险?
儿子女儿知道了会怎么想?
夕阳慢慢西沉,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
凉亭里陆续来了几个下棋的老人,他们聊着天,话题离不开“物价购买力理财”。
“我那点退休金,以前够吃饭,现在能买辆车了!”
“可不是嘛,我儿子昨天用5块钱买了辆二手车,成色还不错!”
“你们可得把钱看好了,现在骗子也多,昨天还有人给我推荐什么高收益理财,一听就不靠谱。”
林秀琴听着他们的对话,心里渐渐有了一个决定——她得去银行看看。
报纸上的话她看不懂,别人说的她也不敢全信,只有银行的余额不会骗人。
她要去确认一下,她的工资卡上,到底有多少“真正”的钱。
她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灰尘,手里紧紧攥着那张报纸,脚步匆匆地向小区外的工商银行走去。
夕阳的余晖洒在她身上,却驱不散她心里的寒意和迷茫。
她不知道,这趟银行之行,会彻底改写她的人生轨迹,把她从一个节俭的退休女工,推向一个她从未想象过的“富婆”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