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趣游话外!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图书馆角落的古籍修复社

第1章

发表时间: 2025-09-25

第一章:角落里的访客大二的秋老虎,像一只打盹的猫,

懒洋洋地盘踞在云城大学的梧桐树梢。 阳光穿过叶隙,

在图书馆的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里浮动着旧书页和樟木混合的沉静气味。

苏念觉得自己快要被这份沉静逼疯了。“同学,你好,

请问……”她第N次拦下一位抱着厚厚法典的男生,挤出一个标准的社交微笑,

“你知道‘古籍修复社’在哪里吗? ”男生扶了扶眼镜,眼神里满是困惑,

仿佛苏念在问他霍格沃茨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 “古籍…… 修复社? ”他重复了一遍,

摇摇头,“没听过。 要不你去社团联合会问问? ”“谢谢,我已经问过了。

” 苏念的笑容有点僵硬。

社团联合会的工作人员用查外星人档案的表情在登记表上找了半天,

最后指着一个被划掉的名字说:“哦,这个社团啊,好像因为常年招不到人,

去年就说要解散了。 ”这已经是苏念在图书馆里问的第十二个人了。

手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实践”作业要求表格,像一张烫手的山芋。

作为历史系的学生,这个必修作业的学分占比不小,

要求是必须加入一个与非遗相关的社团,并完成一学期的实践报告。

苏念本以为这是个轻松的任务,

书法社、茶艺社、汉服社…… 哪个不比枯坐着写论文有趣?

坏就坏在她开学初连着发烧一周,完美错过了所有热门社团的招新。 等她病好,

那些社团的纳新名额早就满了。

系里的导师给她指了条“明路”:“我记得图书馆好像有个古籍修复社,

古籍修复可是咱们国家顶级的非遗技术,你去看看。 ”于是,

苏念便开始了这趟堪比考古发掘的“寻社之旅”。就在她几乎要放弃,

准备回去求导师给她换个课题时,一位正在整理书架的图书管理员阿姨听到了她的询问。

“小姑娘,你说的是陈教授那个社团吧?” 阿姨停下手里的活,朝楼上指了指,“在三楼,

最东边的那个资料室。 好久没人去了,也不知道还在不在。 ”希望的火苗重新燃起,

苏念连声道谢,踩着吱呀作响的木质楼梯跑上三楼。 走廊尽头,果然有一扇不起眼的木门。

门楣上挂着一块深褐色的牌匾,上面刻着“古籍修复社”五个字,字迹古朴,

却积了一层肉眼可见的灰尘,像一位被遗忘的老人。她深吸一口气,轻轻推开门。

“吱呀——”门轴发出悠长而滞涩的声响,仿佛打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时空。

与外面图书馆的明亮不同,房间里光线偏暗,厚重的窗帘只拉开一半,

让阳光斜斜地照进来,无数细小的尘埃在光柱中上下翻飞。房间中央,

一张宽大的工作台占据了大部分空间。 一个男生正背对着门坐着,身形清瘦,

穿着一件干净的白衬衫。 他低着头,神情专注,右手握着一把细长的镊子,

小心翼翼地将一小片薄如蝉翼的宣纸,贴在一张泛黄、残破的古书页上。

他的动作极轻、极缓,仿佛在进行一场精密的微创手术。

桌上整齐地摆放着排笔、裁纸刀、竹起子、小石块,还有一个白瓷碗里盛着乳白色的糨糊。

整个房间里,只有纸张摩擦的细微沙沙声。苏念不自觉地放轻了脚步,走到他身边。

直到她走近,男生才察觉到有人,缓缓抬起头。那是一张轮廓分明的脸,眉眼清俊,

但眼神却像深秋的潭水,冷淡得没有一丝波澜。 他看了看苏念,又看了看她手里的报名表,

薄唇轻启,声音和他的眼神一样清冷:“社团要解散了,别报名。

”苏念准备了一路的自我介绍,瞬间被堵在了喉咙里。她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你好,

我是历史系大二的苏念。我……”“我说,这里不收人。”他打断了她,低下头,

重新将注意力放回那片小小的书页上,仿佛苏念只是一粒碍事的灰尘。

这人……脾气也太差了吧!苏念心里有点不服气,正想理论几句,门口传来一个温和的声音。

“哎,沉舟,别这么拒人于千里之外嘛。”苏念回头,

看到一位头发花白、戴着老花镜的老太太走了进来。她穿着素雅的棉布旗袍,身形清瘦,

脸上带着和善的笑意,最引人注目的是,她怀里还抱着一只橘色的大肥猫。

那猫懒洋洋地打了个哈欠,露出粉色的舌头。“多个人也好,热闹些。

”老太太笑着对苏念说,“我是这个社团的指导老师,陈静姝。你叫我陈教授就好。

”“陈教授好。”苏念赶紧问好,又指了指那个男生,“这位是……”“陆沉舟,

历史系大三,我们现在的社长。”陈教授说着,走到桌边,用手指轻轻点了点陆沉舟的肩膀,

“就你一个人,还不许别人来帮忙?”陆沉舟手上的动作没停,

头也不抬地回了一句:“来了也会走。”气氛一时有些尴尬。陈教授无奈地摇摇头,

对苏念解释道:“你别介意,他就是这个性子。这孩子啊,心里热乎,就是嘴上不饶人。

”她叹了口气,继续说:“我们社团,原本有五个人的,后来……他们都觉得这活儿太枯燥,

也没什么前途,就一个个退出了。最后,只剩下沉舟这个傻小子还守着。”原来如此。

苏念看着陆沉舟专注的侧脸,心里的那点不快也消散了。

她将手里的报名表递过去:“陈教授,我想加入。我的实践作业,必须要参加一个社团。

”“为了作业啊……”陈教授的眼神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失望,但很快又恢复了笑容,

“那也行,只要你肯学。不过我可得提前告诉你,修书是个磨性子的活儿,急不得。

”“我不怕!”苏念立刻表态。就这样,苏念成了古籍修复社的第三位,

也是目前最后一位成员。她的第一堂课,是学习最基础的“古籍除尘”。

陆沉舟不知道是拗不过陈教授,还是默认了她的加入,终于肯开口教她。

他递给苏念一把柔软的羊毛刷,指着一本清代的线装书说:“古籍很脆,尤其是书口和书角。

除尘的时候,手腕要稳,力道要轻,顺着纸张的纹理,从里往外扫。”他做了一遍示范,

动作流畅而优雅。苏念学着他的样子,拿起毛刷,小心翼翼地扫过书页。“太重了。

”陆沉舟的声音在耳边响起,“要像对待老人的手一样轻。”苏念心里一动,

手下的力道不自觉地又放轻了许多。一个下午,她都在和灰尘打交道,

过程确实如学长学姐们所说,有些枯燥。

但当她看到一本布满灰尘的旧书在自己手下慢慢恢复洁净时,一种奇妙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休息的时候,陈教授抱着橘猫去办公室泡茶了,房间里只剩下苏念和陆沉舟。

苏念偷偷打量着他,发现他又在修复那本残破的书,从书口看,似乎是一本《论语》。

他修复得很认真,补好一页后,会用小石块轻轻压平,然后翻到下一页。就在他翻页的间隙,

苏念眼尖地看到,书页里夹着一张小小的、天蓝色的便签。陆沉舟似乎没注意到苏念的目光,

他拿起笔,在便签上写着什么。写完后,

他将便签 carefully 地夹回刚才修复好的那一页,然后才合上书。整个过程,

他脸上的线条都柔和了下来,那双冷淡的眸子里,仿佛也漾起了一丝温柔的涟漪。

苏念的好奇心被彻底勾了起来。等陆沉舟去洗手的时候,她鬼使神差地凑了过去,

悄悄将那本《论语》打开一条缝。天蓝色的便签静静地躺在书页间,

上面是一行清秀的字迹:“阿晚,今天学会了补破页,你要是在,肯定会夸我。”阿晚?

是谁?苏念的心里,悄悄埋下了一个巨大的问号。她抬头看向窗外,阳光正好,

这个被遗忘的角落里,似乎藏着比古籍本身更深沉的故事。

第二章:书页里的回音“阿晚”这个名字,像一颗投入静水的小石子,

在苏念心里漾开了一圈又一圈的涟漪。接下来的几天,她总是有意无意地观察陆沉舟。

他依旧沉默,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修复那本《论语》的工作中,

仿佛外界的一切都与他无关。 苏念几次想开口询问,但话到嘴边,一触及他那双清冷终于,

她还是没忍住。那是一个午后,苏念正在练习用浆糊调水,为“溜口”做准备。

她状似不经意地问道:“学长,你修的这本书,有什么特别的故事吗?

我看你每天都…… 写便签。 ”陆沉舟调兑糨糊的手顿了一下,没有抬头,

声音听不出情绪:“没什么。 ”“那个‘阿晚’…… 是你很重要的人吧?

”苏念鼓起勇气,追问了一句。“与你无关。”三个字,像一堵冰冷的墙,

瞬间将苏念所有的好奇心都挡了回去。 气氛再次降到冰点。

打破尴尬的是陈教授和她怀里的橘猫“橘子”。 她端着两杯热气腾腾的菊花茶走进来,

一杯放在苏念手边,一杯递给陆沉舟。 “休息一下吧,眼睛也要歇歇。

”陈教授仿佛没注意到两人之间僵硬的气氛,她轻抚着“橘子”油亮的毛,目光飘向窗外,

悠悠地开口:“说起来,沉舟你这股执拗劲儿,真像我年轻时的一个学生。

”苏念的心猛地一跳,她知道,故事要来了。“她也和你们一样,喜欢这些泛黄的老书,

总说每一条书虫的蛀洞里,都藏着时间走过的声音。” 陈教授的眼神变得很远,很柔,

“她也叫寥寥数语,带着岁月沉淀下的怅惘。 苏念下意识地看向陆沉舟,

发现他依旧低着头,但紧抿的嘴唇,泄露陈教授似乎不想让气氛太过伤感,很快转移了话题。

她起身走到自己的办公桌旁,拿起一本用蓝布包裹的书,轻轻抚摸着。 苏念眼尖,

看到包裹的一角露出了书籍的封面,上面似乎用墨笔写着一个小小的“晚”字。 那本书,

她之前就注意到了,一直静静地躺在教授“好了,不说这些了。” 陈教授将书放回原处,

“图书馆那边送来一批新任务,说是清点旧物时发现的,让我们帮忙看看有没有修复价值。

”新的任务是一箱民国时期的学生日记。 纸张已经脆黄,字迹也因受潮而有些模糊。

苏念和陆沉舟的工作,就苏念小心翼翼地捧起一本,封皮是硬纸壳的,

上面用娟秀的钢笔字写着——《个人日志》,下方是姓名和年份:沈晚,1943年。

“沈晚?” 苏念轻声念出这个名字,觉得有些耳熟。她身旁的陆沉舟猛地抬起头,

视线直直地钉在那本日记上。 苏念看到,他伸向另一本日记的手,

在半空中不易察觉地抖了一下。他一把拿过苏念手里的日记,动作甚至有些急切。

他翻开日记本,里面的字迹与封面如出一辙,清秀而有力。苏念好奇地凑过去,

只见第一页写着:“九月三日,晴。 今日与陈老师同修《诗经》,国难当头,

能于故纸堆中寻片刻安宁,幸甚。 老师笑言,待我学成毕业,

便将那本祖传的清代《诗经》赠予我。 一言为定。

”陈老师……《诗经》……所有的线索在苏念的脑海里瞬间串联了起来。

她震惊地看向陆沉舟,又看了看不远处正在给“橘子”顺毛的陈教授。

陆沉舟的脸色有些发白,他一页一页地翻着,呼吸越来越急促。

日记里记录了一个热爱历史与文学的少女的日常:她抱怨时局的动荡,欣喜于学问的精进,

也记录了自己身体的日渐不适——“近日时常咳嗽,想来是秋燥所致”。直到最后一页,

字迹变得潦草而无力:“十一月十二日,阴。 咳血……《诗经》终是未能修完,憾甚。

只修至‘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后面的内容,戛然而止。

“这本日记……”苏念的声音有些干涩。恰好陈教授走了过来,看到陆沉舟手里的日记,

她的身体也僵住了。 她颤抖着手接过日记本,浑浊的眼睛里迅速蒙上了一层水汽。

“阿晚…… 是阿晚的日记……”她喃喃自语,像是在对他们说,又像是在对自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