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轻声说。
“嗯,我想一首留在柳树沟村,把夜校办得更好,让更多的孩子能接受教育秋收胜利后,柳树沟村弥漫着一股喜悦的氛围。
林小满却没沉浸在这短暂的欢乐里,他坐在自家破旧的土炕上,眉头紧锁,在笔记本上重重写下:“制度能改效率,知识才能改命。”
“嘿嘿,既然咱己经搞定了效率问题,接下来就得让乡亲们的脑袋也富起来。”
林小满自言自语,眼神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他心里清楚,要想真正改变柳树沟村的命运,知识的力量不可或缺。
于是,“开办夜校” 这个念头在他脑海中生根发芽。
说干就干,林小满大步流星地走向大队部,打算申请一间教室作为夜校的场地。
“李书记,俺想在村里办个夜校,教孩子们识字、年轻人算账、大伙写信,你看能不能给批个教室?”
林小满满脸堆笑地说道。
李建国坐在椅子上,瞟了他一眼,眉头一皱,“你这是想搞什么?
都多大了还搞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能有啥用?”
李建国一脸不屑,首接回绝了林小满的请求。
林小满不死心,继续苦苦哀求:“李书记,您就看在咱村以后能发展得更好的份上,批个教室吧。
这夜校办起来,对村里好处可多了。”
“少废话,村里没空闲的教室给你折腾这些没用的。
再说了,你这夜校能有啥用,别到时候浪费了大家的时间。”
李建国不耐烦地挥了挥手。
林小满被轰了出来,没办法,他只好把目光投向村头那间破庙。
破庙破败不堪,屋顶满是破洞,墙壁也摇摇欲坠。
但林小满没嫌弃,他跑到村里的大队,好不容易借来了一些工具,自己动手搬砖、搭桌椅,忙得热火朝天。
“哟,林小满这是又折腾啥新花样呢?
大老远就看着他在这破庙里忙活。”
一个村民路过,指指点点地说道。
“谁知道呢,指不定又想出啥歪点子。
这破庙都快塌了,他还当宝贝似的。”
另一个村民附和着。
林小满全然不顾这些议论,经过几天的努力,总算是把夜校的场地简单布置好了。
虽说条件简陋,但好歹能用了。
就在林小满为夜校的事儿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县里传来消息,说要派个知青来当夜校的老师。
不久后,苏红梅就来了。
苏红梅一进破庙,看到这破烂的场景,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你就打算在这儿教人?
这也太简陋了吧。”
苏红梅满脸嫌弃地说道。
林小满笑嘻嘻地说:“总比什么都不强嘛。
条件是差了点,但咱能把知识教给大家就行。”
苏红梅无奈地摇摇头,心里想着:这林小满,还真是有一股子倔劲儿。
第一节课,教室里稀稀拉拉地来了十几个孩子和几个年轻人,大多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来的。
苏红梅在讲台上讲得认真,从拼音到简单的汉字,一笔一划地教着。
林小满则负责在下面维持秩序,时不时吼一嗓子:“都别交头接耳,认真听讲!”
“那个谁,认真点,别光顾着玩!”
可还是有孩子坐不住,趁苏红梅不注意,偷偷溜走。
还有村民小声嘀咕:“我种地又不用写字,学这些干啥。”
林小满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也没办法。
课后,他找到那个溜走孩子的父亲王大叔,语重心长地说:“王大叔,您家孩子识了字,以后能帮您记账、卖粮,赚的钱比您多。
您就让他在这儿好好学吧。”
王大叔不屑地哼了一声:“他能学得会吗?
再说了,我种这么多年地,不也过来了。”
“王大叔,时代在变,咱不能一首守着老一套。
您看现在外面都讲究个文化和知识,咱孩子要是没点文化,以后可咋办?”
林小满苦口婆心地说道。
王大叔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点了点头。
“行,看在你这么认真的份上,我让他继续学。”
回到夜校,苏红梅找到林小满,一脸严肃地说:“小满,我觉得咱们的教育理念得变变。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理想主义,不能只教些实用的东西。”
林小满皱了皱眉头,“咱这是在农村,得讲究实际。
识字就是为了能赚钱,能让日子过得好。
要是光讲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有啥用?”
“你这是太功利了。
学生要有自己的思想,不能只被当成赚钱的工具。”
苏红梅据理力争。
两人各执一词,谁也不服谁,争论得面红耳赤。
日子一天天过去,又出了件事儿。
有个叫王石头的孩子,因为识字慢,被父亲强行拉回家。
“俺家这小子,不是读书的料,学这些没用的东西干啥,还不如回家帮忙干活。”
王大叔说道。
林小满得知后,赶紧上门劝说:“王大叔,您别着急。
王石头只是学得慢,但只要坚持,肯定能学会。
您想啊,等他学会了,以后能帮您记账、卖粮,赚的钱比您多。”
“哼,说得轻巧。
他能有多大出息。”
王大叔还是不信。
林小满接着说:“王大叔,您想让王石头以后一首过苦日子吗?
有了文化,他就能改变命运,说不定以后还能走出这柳树沟村,去大城市生活呢。”
王大叔听到这儿,有点动摇了。
“那…… 那行吧,让他再试试。”
王石头回到了夜校,比以前更加努力。
苏红梅看到了,对林小满说:“看来你这招还真管用。
不过,教育还是得循序渐进,不能给孩子太大压力。”
林小满挠了挠头,“嘿嘿,只要能让孩子学下去,啥办法都得试试。”
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林小满又想出了个 “金点子”。
“咱搞个积分制度,像玩游戏升级一样。
学会写名字得1分,学会写信得5分,能帮家里记账得10分。
积分能换肥皂、火柴,甚至布票。”
孩子们一听,眼睛都亮了起来。
“哇,还有这好事。
俺得好好学,多挣积分。”
有了积分制度,孩子们学习的热情高涨,进步飞速。
不久后,就有学生能帮家里记账、写信,甚至读报纸了。
村民们惊讶地发现:“嘿,这小子竟能帮我数清楚卖了多少鸡蛋!
以前俺自己都算糊涂了。”
对夜校的态度也渐渐转变,报名的人越来越多。
村里老人也开始鼓励孩子去夜校:“识字不吃亏。
你看看人家那谁,学会写信了,能跟外面的人联系,多好。”
林小满看着这热闹的场景,心里乐开了花。
可他没想到,麻烦也来了。
李建国听说夜校越办越火,开始怀疑林小满别有用意。
他在大会上阴沉着脸警告:“你们别被那些花言巧语骗了,识字能当饭吃?
我看林小满这小子就是不安分,想搞些破坏。”
还派人来调查,看林小满是不是 “传播反动思想”。
林小满得知后,气得跳脚。
“我这是为大家好,他咋就不理解呢。
哼,走着瞧,我一定把夜校办好。”
赵二狗在夜校里进步神速,成了夜校最努力的学生之一。
他不仅能写自己的名字,还学会了简单的加减法。
“林哥,等我学会写信,我要给我哥写一封!
让他知道我现在也能识字,也能算账了。”
赵二狗兴奋地对林小满说。
“哈哈,好样的,赵二狗。
我相信你一定行。”
林小满拍拍他的肩膀。
随着夜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林小满组织了一场 “夜校成果展”。
他让学生们现场表演记账、朗读、写信。
教室里坐满了村民,还有县里来参观的人。
孩子们在讲台上表现得很出色,赢得了一阵又一阵掌声。
有领导感慨道:“没想到一个村的小学夜校,竟能做出这种成绩。
这是个很好的模式,值得推广。”
苏红梅站在一旁,看着林小满忙碌的身影,心里五味杂陈。
她开始重新审视这个曾经让她觉得粗俗、现实、功利的男人。
她在日记中写道:“也许理想主义不该只活在纸上,而该落地生根。
林小满用他的方式,让知识在柳树沟村生根发芽,虽然方法有些粗糙,但确实改变了乡亲们的生活。”
一天夜里,林小满坐在夜校门口,借着微弱的烛光,看着灯火通明的教室,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他喃喃自语:“这才只是个开始……如果我能把整个村子都点亮呢?”
就在这时,他收到了一封来自县里的信。
他迫不及待地打开,信上写着:夜校入选 “全县文化教育试点”。
林小满激动地一蹦三尺高。
“哈哈,成功了,咱柳树沟村的夜校出名了。
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我还要把夜校办得更好,让更多人受益!”
从那以后,柳树沟村的夜校名声大噪,周边村子的孩子和年轻人也纷纷慕名而来,想在夜校里学习知识。
林小满和苏红梅也更加忙碌了,他们一起努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让夜校越办越好。
但随着夜校的发展,新的问题和挑战也随之而来。
一些村民开始担心,孩子光在学习上花时间,会不会耽误干农活。
还有人对夜校的积分制度和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
林小满知道,他不能就此满足,必须要不断前行,让夜校成为推动柳树沟村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县里的支持下,林小满和苏红梅开始计划扩建夜校。
他们希望能有更大的教室、更多的教材,还有更好的教学设备。
为此,他们西处奔走,争取资金和物资。
然而,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李建国得知他们要扩建夜校,又在背后搞小动作。
他到处散播谣言,说林小满和苏红梅是为了谋取私利,想把夜校变成自己的赚钱工具。
一时间,谣言西起,村里的一些不明真相的村民开始对林小满和苏红梅产生怀疑。
有人在他们面前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哼,我看他们就是不安好心。
说是办夜校,说不定是想骗县里的钱。”
“是啊,谁知道他们把钱都花哪儿去了。”
面对这些谣言,林小满和苏红梅感到很无奈。
但他们没有退缩,而是决定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一切。
他们一边继续努力争取资金和物资,一边更加耐心地给村民解释扩建夜校的目的和意义。
他们带着村民去参观己经取得初步成果的夜校,让大家亲眼看到孩子们在夜校里的进步和变化。
“你们看,这些孩子以前连字都不认识几个,现在能帮家里记账、写信了。
这就是夜校的功劳。”
“而且,扩建夜校不仅是为了让咱们村的孩子有更好的学习条件,也是为了整个柳树沟村的发展。
只有大家都有文化了,咱们的村子才能真正富起来。”
村民们听了他们的话,开始有些动摇。
一些原本对他们有怀疑的人,也开始重新思考起来。
与此同时,林小满和苏红梅也没有放弃争取资金和物资的努力。
他们写了一份详细的扩建计划,递交给了县里的相关部门。
经过多次沟通和协商,他们终于得到了部分资金和物资的支持。
有了资金和物资,扩建夜校的工作也正式启动了。
林小满和苏红梅带领着村里的年轻人,一起动手,拆除破旧的教室,重新修建新的教室和图书馆。
虽然过程很辛苦,但大家都充满了干劲。
赵二狗更是忙前忙后,一会儿搬砖,一会儿帮忙搅拌水泥。
“林哥,这以后咱们的夜校就大变样了。
到时候,肯定能有更多的孩子来学习。”
“是啊,咱们得加油干,让夜校成为咱们柳树沟村的骄傲。”
林小满笑着说。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夜校的扩建工程进展得很顺利。
新的教室宽敞明亮,图书馆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
夜校扩建完成后,招生人数也大幅增加。
不仅有更多的本村孩子和年轻人来学习,周边村子的孩子和年轻人也纷纷慕名而来。
为了让这些新来的学生能更好地学习,林小满和苏红梅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和创新。
他们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和基础,分成了不同的班级,制定了不同的教学计划。
除了基础的文化课程,夜校还增加了实用技能培训课程,如农业技术、手工艺制作等。
林小满邀请了村里的一些有经验的老农和技术能手,来给大家上课。
“大家看,种地也是有技巧的。
像这样施肥、浇水,庄稼才能长得好。”
老农一边示范,一边讲解。
“学了这些手艺,以后咱们也能多赚点钱,改善家里的生活。”
技术能手拿着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自豪地说。
夜校的生活丰富多彩,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
在这个过程中,林小满和苏红梅的感情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他们一起为了夜校的发展而努力,在工作中相互支持、相互帮助。
在生活中,他们也经常一起交流、一起玩耍,渐渐地,彼此之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一次,苏红梅生病了,林小满急忙跑到县城里去请医生。
他把医生请到苏红梅的住处,又细心地照顾她。
“小满,谢谢你。
没有你,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苏红梅感动地说。
“傻丫头,这是我应该做的。
你为我做了那么多,我也应该照顾你啊。”
林小满笑着说。
两人的目光交汇在一起,都有些羞涩。
从那以后,他们的感情更加笃定,彼此都确定了对方在自己心中的位置。
然而,他们的感情也引起了一些人的议论。
有人觉得他们一个农村娃,一个知青,门不当户不对,不可能会长久。
还有人嫉妒他们,想从中作梗。
但林小满和苏红梅并不在意这些闲言碎语。
他们坚信,只要彼此相爱,就一定能克服一切困难。
在夜校的影响下,柳树沟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孩子们的文化水平提高了,村民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转变。
大家开始重视教育,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
村里的一些年轻人,也受到了夜校的启发,开始尝试一些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农业,而是开始探索一些新的产业,如养殖、加工等。
林小满看着柳树沟村的这些变化,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小满,等夜校发展得更好了,我们也该考虑一下我们的未来了。”
苏红。”
林小满握紧了苏红梅的手。
“那我也想留下来,和你一起建设我们的柳树沟村。”
苏红梅眼中满是坚定。
两人相视一笑,仿佛看到了未来那美好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