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旧日阴影冷宫自秋入冬,便常年不见阳光。
院落深处,石阶青苔凝滞,荒草寸寸蜷缩在墙根。
远处太和殿的钟鸣回荡,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与这里的死寂模糊相隔。
萧扶苏倚在廊下,额前碎发因冷风微动。
他的唇色微淡,黑眸里却透着不同于年岁的沉静。
手中捧着一碗清粥,瓷釉开片,边角却己残缺。
母妃沈氏盘膝侧坐,身着旧衣,衣领褪色却纤尘不染。
她轻抬头,注视着萧扶苏,眼神中一如既往的温柔与坚韧。
“阿苏,再添些菜罢。”
她将菜碟推过去,声音轻缓,不容拒绝。
宫外百官荣荣华华,六宫妃嫔竞艳争宠,而这座被遗弃的冷宫,却有着奇异的安宁。
萧扶苏默默夹了一筷青菜,咀嚼时味道寡淡,却在心底泛起莫名酸涩。
“娘亲,您还记得那年雪夜么?”
他忽然出声,声音低低,有些沙哑。
沈氏收敛微笑,露出一抹淡淡的哀愁。
“自然记得。
那晚大雪封宫,你仍小小一团,抱在我怀里睡得很安稳。
外头风吼得厉害,你总说天亮一定下楼赏雪。”
“可惜,”萧扶苏垂眸,“那夜兵乱,一道圣旨,却再没让我们踏出冷宫一步。”
沈氏的指尖一紧,青筋微鼓。
她像是要说什么,却终究只是叹息。
寂静在二人之间流转,将所有话语都冻结在空气里。
院墙外,无人经过。
只有旧梧桐叶轻轻飘落,覆在青苔密布的阶石间。
午后阳光稀疏,斑斑驳驳地洒在廊下。
萧扶苏蹲下身,在石阶边拾起一根断裂的木枝,慢慢地挑拣着苔藓。
他的动作很慢,像在克制什么不甘,却又不可遏止地渗透出隐忍。
“阿苏,”沈氏温柔地唤他,“你喜欢书册,可惜咱们这里藏书太少。
母亲为你缝了几页旧帛,可愿用来描画?”
萧扶苏抬头,那一瞬黑白分明的眸中,浮现久违的期盼。
“可——”他的声音里透着少年独有的清澈,却己压抑许久的锋芒。
沈氏轻笑,起身回内室,片刻后捧出一小叠帛书,还有一支用羽毛制成的淡色笔管。
“你祖父曾言:‘诗书满腹,世事自明。
’你既天资聪慧,哪怕生在幽微,也不可弃志。”
她将帛书递给萧扶苏,眼神柔和,又似有执念。
“娘亲,我明白。”
萧扶苏郑重接过。
光影在他的脸上晃动,勾勒出少年苍白而坚毅的轮廓。
屋角里的炭炉发出细微的噼啪声,昭示着这片幽微生活的温度。
午后将尽,忽有内侍仓皇入院。
脚步急切,破坏了冷宫的寂静。
那太监微驼着背,拦腰向沈氏施礼,目光在母子二人身上急促移动。
“娘娘,六皇子。”
他压低嗓音,“御膳房漏传旨意,所以今日加送一份药膳。
望您、殿下用膳。”
沈氏目光如水,只淡淡瞥了一眼桌上的木盒。
“放下罢。”
太监不敢多言,匆匆退出,临了又频频回首。
空气里多了一分难以察觉的杀机。
萧扶苏望着药膳木盒,鼻息敛紧,眼底光芒暗转。
沈氏却镇定如常。
“阿苏,今日的药膳不必急着尝。
这冷宫里的东西,有的可以碰,有的碰不得。”
“是否……有人想害我们?”
少年轻声问道。
沈氏静默良久,才幽幽道:“冷宫无人问津,却并非真正的净土。
外头的争斗,就算我们困在此处,也不会真正避开。”
萧扶苏点头,放下药膳盒,神情未变,内心却如暗流翻涌。
窗外忽有寒鸦掠过,啾声短促。
萧扶苏目光跟随那道阴影,眼神愈发幽深。
夜渐深,宫灯凄清。
沈氏将萧扶苏抱入怀中,低声吟诵儿时歌谣。
歌声绵长,带着无法逃脱的渴望和微弱的希望。
“扶苏,你可曾恨过?”
沈氏轻问。
少年沉默,他未曾多言,眸色却沉静如湖。
“家国如此,命运却非我辈能左右。”
他声音坚定,“娘亲,扶苏不恨世事,只恨自己不能更强。”
沈氏怔住,继而落下一滴泪。
光在泪花中微微颤动,却在她脸上消失得无影无踪。
翌日晨曦,萧扶苏如常早起。
他沿着青苔石阶缓步,将昨日遗下的药膳独自拿到院角,细细倒入荒花泥土之中。
墨绿的苔藓倏然泛起水珠,仿佛那些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