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趣游话外!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再造华夏:从明末开始

第2章 乾清宫的抉择

发表时间: 2025-10-14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的北京紫禁城,乾清宫接下来的几日,乾清宫发出的旨意一道紧似一道,以惊人的效率穿透了北京城惶惶不安的空气。

减免钱粮、以工代赈、开仓放粮……这些举措在帝国僵死的官僚体系中激起巨***澜,却也像甘霖般稍稍安抚了京城内外躁动的人心。

然而,孙逸仙深知,这仅仅是争取时间的权宜之计。

帝国的痼疾深重,非一场外科手术式的革命不能清除,而眼下,他最锋利、却也最不可靠的手术刀,正握在山海关的吴三桂手中。

关于是否秘密联络关外满洲的争论在小范围内激烈进行,孙逸仙以超越时代的战略眼光和不容置疑的权威暂时压下了异议,但他真正的计划,远不止“联虏平寇”那么简单。

他正在构思一个更大胆、更危险的蓝图,其核心,便是如何将吴三桂这支关键的军事力量,引导向对历史有利的方向。

这一日,夜己深,孙逸仙屏退左右,只留王承恩在殿外伺候。

他铺开一张密旨,沉吟片刻,开始落笔。

这不是一道通常意义上的皇帝诏书,其口吻更像是一位革命领袖对一位潜在合作者的分析与邀约。

他首先客观分析了当前局势之危殆,指出李自成政权即便成功,其流寇本质也难以建立长久秩序,而关外满洲实为华夏心腹大患。

接着,他笔锋一转,并未空谈忠君爱国,而是首指吴三桂的个人处境与历史抉择:“……将军坐拥关宁铁骑,国之干城。

然置身明清顺三股洪流之间,一步踏错,则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降顺,则须背弃君父之仇,屈身流寇之下,将军能甘之如饴?

归清,则剃发易服,永为异族鹰犬,华夏衣冠沦丧,将军岂非千古罪人?

……”写到这里,孙逸仙仿佛看到了那位历史上“冲冠一怒为红颜”、最终进退失据的悲剧将领。

他继续写道,抛出了一个几乎让侍立一旁的王承恩都不敢呼吸的构想:“朕知将军忠义两难全。

今有一策,非为朱明,而为华夏。

朕欲效仿上古‘共和行政’,于京师设议会,集天下贤能,共商国是。

将军若愿率精锐火速入卫,非为勤王,实为护民。

待稳定京畿,击退流寇,朕愿与天下人共定***,限君权,兴民权,创前所未有之新国体。

将军届时非一姓家臣,乃共和国之元勋,青史留名,岂不优于屈身事虏或寇?”

这封密信的核心,是以“共和”的前景取代“忠君”的旧道德,为吴三桂提供一个超越时代局限的选择。

孙逸仙赌的,是吴三桂作为武将的功名心,以及其内心深处可能残存的华夷之辨。

他命令最心腹的锦衣卫,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务必将此信亲手交到吴三桂手中。

就在信使派出后第二天下午,王承恩脚步匆匆,面色凝重地入内禀报:“皇爷,城外……城外有流寇使者求见,自称是闯王李自成派来的。”

来了!

孙逸仙心中一凛。

历史的节点如期而至,但这一次,坐在乾清宫御座上的人,己经不同。

“宣他至偏殿。”

他平静地道,整理了一下身上的龙袍。

这身象征皇权的袍服,此刻穿在他身上,更像是一件进行历史表演的道具。

他要去见的,不仅是一个敌方的使者,更是旧式农民起义的代表。

在他的蓝图中,这股强大的力量,或许可以引导,可以转化,而非简单地镇压或招安。

北京紫禁城,弘德殿殿内,李自成的使者顾君恩昂然而立,虽依礼参拜,眉宇间却带着几分胜利者的倨傲。

他带来了李自成的条件:割地封王,犒军百万,否则便踏平北京。

若是原来的崇祯,此刻怕是早己怒不可遏或将绝望崩溃。

但孙逸仙只是静静地听着,目光锐利如刀,仿佛要穿透顾君恩,看清他背后那个庞大而粗糙的农民政权。

待顾君恩说完,他并未动怒,反而问了一个出乎意料的问题:“闯王麾下,可有田亩制度?

如何分配?

士卒粮饷,从何而来?

若入北京,将如何治理这天下,可曾想过?”

这些问题,远远超出了传统君臣谈判的范畴,触及了一个政权最根本的治理问题。

顾君恩一时语塞,他准备好的说辞在如此具体、如此本质的问题前,显得有些苍白。

孙逸仙趁机道:“天下苦明久矣,朕深知百姓之苦,亦知朝廷之失。

然,以暴易暴,非长治久安之计。

闯王若真为天下苍生计,可否暂息兵戈,遣使共商国是?

朕可下罪己诏,开放言路,与天下义士共议改革之策。

若仍以刀兵相见,不过重蹈元末覆辙,徒使生灵涂炭,而建奴坐收渔利,华夏危矣!”

他没有答应屈辱的条件,也没有粗暴拒绝,而是将一个关于“建设”而非“破坏”的命题抛了回去。

这番言论,让习惯于传统政治话语的顾君恩大为震惊,也暗自心惊于这位“皇帝”的见识与气度。

送走将信将疑的顾君恩,孙逸仙独自站在乾清宫的廊下。

北方的天空阴沉,山雨欲来。

吴三桂会如何抉择?

李自成是会考虑那渺茫的和谈可能,还是继续挥师东进?

他的手中,似乎握着历史的方向盘,但脚下的路却布满荆棘,两侧皆是深渊。

一场在刀尖上的舞蹈,每一步都关乎亿万人的命运,而他这个来自三百年后的灵魂,正以其坚定的理想和超越时代的智慧,试图扭转这既定的悲剧,在帝国崩塌的废墟上,点燃第一簇共和的星火。

下一步,他需要更强大的力量,不仅是军事的,更是舆论的、人心的。

也许,是时候将他构思己久的《钦定宪法大纲》的初步构想,以某种方式透露给一些有识之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