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苏今年二十西岁刚读完硕士,实习过后也没有急着找工作,打算参加学校组织的扶贫再教育行动,与一群同样热血的小年青奔赴偏远山区助教。
意外就是在准备出发这一天发生的,刚准备到集中点,走过斑马线,突然听到“啊”的一声,回头一看,一个小女孩站在路中间,而转角一辆车正高速冲来,她来不及细想,立马冲过去一把推开小女孩,而她自己却“嘭”的一声,被车子撞飞出去!
路边的人群大声惊呼,孩子的哭声,还有打电话叫救护车,报警的,一时吵杂声不断。
而静苏在撞飞落地的最后时刻,心里吐糟:“我连个恋爱都没有过就要死了吗?”
……嘶~在一间比较简陋的房间里,李静苏睁开了双眼。
头很痛,摸着头,她的神情有点懵。
“这是哪里?”
突然,脑海中接收到了一堆的信息,她的眼不由得睁得大大的,自己竟然重生了,还是在缺衣少粮的70年代!
因为自己的见义勇为,竟然是有了一个重生的机会,只是不能在原世界。
现在的身份也是叫李静苏,样子也还是原来自己那个样子,18岁,年轻了,还是胶原蛋白满满的年纪。
身份是一名烈士遗孤,因为父亲在战场上立了大功,却在最后还是牺牲了,所以部队给了一笔不小的抚恤金——5000元和粮票工业票等等各种票不小一堆。
另外还给安排了一个工作,县城供销社的会计,住的是供销社的分配房。
因为是特别交待的,所以分配的房子以后也是属于她自己的,拥有房产证明。
本来现在城里人都喜欢新的筒子楼,按说也应该分给她筒子楼,只是因为筒子楼己经没有空的了,所以供销社在附近找到这么一间稍微有点破旧的小院子让人收拾了下作为分配房给了她。
院子有3间房,中间是堂屋,左边是她现在睡着的房间,一张床,边上有个大衣柜,一个三角架放脸盆,一张书桌和椅子,墙上挂着军绿色水壶,毛巾等。
右边的房间小一点,只有一张床和小衣柜。
有个小厨房,还有一个杂物间,最好的还是这里是单独的卫生间,还有一个小隔间作浴室。
能拥有这么一个小院子,对于新世纪过来的她来说,其实很惊喜。
院子自己可以种种花种种菜,完美。
此时,李静苏虽然有点迷茫,但还是接受了这个事实:自己一个21世纪新时代的青年,竟然来到了这样的一个陌生的环境。
现在她所在的地方是河省礼县,地处中原地区。
幸运的是,她也像众多穿越大军一样,拥有一个空间。
空间里面有大米,小米,面粉,小麦,土豆,红薯玉米等等的细粮粗粮各5000斤,水果有苹果,雪梨,葡萄,橙子各2000斤,鸡蛋,猪肉,羊肉,牛肉,鸡肉,还有鱼各2000斤,还有各种调味料糖,盐,酱油,食用油等各10箱,衣物也有,的确良衬衫布拉吉等现在流行的款都有,厚的冬天衣物都有,还有军大衣,大人的小孩子的码数都有,但不多,也就各50套,都不是现代款,是符合这个时代的衣服。
还有棉花,棉被,煤炭等防寒保暖生活物资,日常会用到的药品也有几箱,甚至连厨房的锅碗厨具等都有,连孩子用到的奶粉也有好几箱。
这些物资并不循环补回,用了就少了,是帮助李静苏更好的适应环境的。
当然有了这些,李静苏在这个时代想要生活,相对来说还是很容易的,就算不工作也饿不死了。
空间还有一个保鲜的作用,可以存放食物不怕坏,贵重的物品也可以放进去,不怕丢。
但是活物和人都不行,需要什么在脑海里一想就可以了。
说实话,李静苏对于要适应70年代的新生活,是充满期待又担忧,现在毕竟是百废待兴的年代,自己就算是有物资也不能大张旗鼓,所以自己还是要小心的,加上现在的风气毕竟与后世完全不一样,言行举止也要更加的谨慎些才行。
至于工作,在现在来说,能进入供销社工作那都是非常让人羡慕的,而她本身也是读经济的,会计工作难不倒她。
不论李静苏愿意还是不愿意,现在她也没得选了,只能好好的在这个新的时代生活下去,至少在拥有这么多物资的情况下,生活还是很有保障的。
新的工作己经报到了,今天不用上班,明天才是正式的工作。
吸收了信息后,李静苏决定起来,到外面看看,毕竟还没感受过70年代的风光。
换上白色衬衫,蓝色布拉吉,穿上一双黑色小皮鞋,她锁上院门,走到大街上。
小院子离供销社不远,步行大概15分钟的路程,不远的地方有国营饭店,还有电影院等等,主要的建筑基本都在一条街上。
转角再走有医院,各种民房有点斑驳有点破旧。
看着街上大部分穿着灰朴朴甚至打了很多补丁的人,还有墙上各式的特色标语,偶尔的,会看到有一两辆自行车穿行而过……李静苏感叹,这真是一个百废待兴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