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趣游话外!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我与编辑的文字猎杀游戏

第1章

发表时间: 2025-04-10

冰冷的聚光灯打在我脸上。台下黑压压的人群,每一双眼睛都像淬了毒的针。

这本该是我新书签售会的高光时刻。我,李薇,公众号“都市男女录”的主笔,

坐拥百万粉丝,篇篇十万加的“短篇小说作者”。此刻却像个赤身裸体的囚犯,

被钉在耻辱柱上。1 秘密曝光“李薇老师,

请问您三年前那篇爆款文章《茶水间的秘密情人》,

里面详细描写的陈总监利用职务之便骚扰女下属,最终导致女下属抑郁***的情节,

现实原型是不是就是您当时任职的‘风华传媒’的刘副总?”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的男人,

声音尖利地划破空气。我心头猛地一跳。那篇文章是我早期的成名作之一,

细节描绘得极其逼真,但为了规避风险,我做了大量的模糊化处理。刘副总?

我甚至不记得他长什么样了!“纯属虚构,艺术加工而已。”我努力维持着嘴角的弧度,

声音却有些发干。“虚构?”另一个声音响起,带着嘲讽,“可有人爆料,

您当时就是那位‘被骚扰’的女下属之一,因为怀恨在心,才写了这篇文章恶意报复!甚至,

那位‘抑郁***’的女同事,根本就是您嫉妒她的才华,

故意在文章里影射引导舆论逼死她的!”“轰!”台下瞬间炸开了锅。

闪光灯像疯了一样闪烁,刺得我睁不开眼。恶毒的揣测、愤怒的质问、鄙夷的目光,

海啸般向我涌来。“不是的!完全是捏造!”我几乎是尖叫着反驳,

但我的声音被淹没在嘈杂的声浪里。更让我毛骨悚然的是,人群中有人开始低声议论,

抛出的“证据”。竟然是我从未发表过的一篇随笔里的句子。

那篇随笔探讨的是“嫉妒”这种情绪如何扭曲人心,

里面有几句关于职场女性之间微妙竞争的描写,此刻却被断章取义,

变成了我“承认”自己嫉妒同事的铁证!那篇随笔,我只给一个人看过。

我的目光下意识地投向台下角落,那个熟悉的身影——我的编辑,老陈。

2 背叛的凝视老陈站在角落,脸上没什么表情,只是习惯性地推了推眼镜。我们合作五年,

他是我最信任的人,我的素材库。那些更阴暗,更露骨,更接近人性深渊的构思,

我都对他毫无保留地敞开。他曾笑着说“薇薇啊,你这脑袋里装的,

简直就是一部现代《金瓶梅》的素材库啊。”此刻,他的眼神平静无波。

甚至还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怜悯?我的大脑嗡嗡作响,

一个可怕的念头如同毒蛇般钻了出来。那些精准打击到我的“证据”,

那些扭曲事实的逻辑链条,那种引导舆论的手法……太熟悉了。

这不就是我文章里最擅长描绘的“诡计”吗?不就是我为了制造戏剧冲突,

和老陈反复推敲过的,如何利用信息差,制造误会,挑拨人心的技巧吗?签售会被迫中断,

我在保安的护送下狼狈离场。手机被打爆了,微信,微博,公众号后台,

谩骂和质疑铺天盖地。#李薇人品#,#李薇逼死同事#的词条迅速爬上热搜。

我瘫坐在车里,浑身冰冷。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街景,

感觉自己像一个呕心沥血制造出完美武器的工匠,却发现这武器不知何时,调转了枪口,

对准了自己的心脏。而那个最懂这武器构造和威力的人,正站在我对面,冷冷地看着我。

3 网中的挣扎回到家,我把自己锁在房间里。网上的风暴愈演愈烈,

各种所谓的“知情人”层出不穷。他们提供的“细节”越来越具体,

甚至包括我几年前和朋友私下吐槽某位合作方的聊天截图。当然,是掐头去尾,

恶意拼接的版本。恐慌像藤蔓一样缠绕着我,勒得我喘不过气。

我感觉自己被一张无形的网罩住了。这张网的每一个节点,每一次收紧,

都带着我熟悉的味道。是谁在背后主导这一切?我第一个想到的,还是老陈。

他是平台的内容审核员,我的每一篇文章,每一个字,都要经过他的手。

他了解我的写作风格,我的思维方式,甚至我隐藏在文字背后的那些影射。更重要的是,

他掌握着我的“命脉”——那些从未公开的、更私密、更阴暗的素材和构思。但我不敢相信,

也不能相信。老陈,那个总是在截稿日催我稿子,

又在我卡文时默默递上一杯咖啡的中年男人。那个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我文章里的逻辑漏洞,

帮我规避掉无数潜在风险的“定海神针”那个在我获奖时比我还激动,

说“我就知道你行”的亦师亦友的伙伴。他怎么会?“薇薇,冷静点。”电话里,

老陈的声音一如既往地沉稳“现在情况很乱,别自乱阵脚。你先别回应,等风头过去再说。

”“我已经帮你和平台沟通过了,暂时限制了你文章下面的评论。

”他的关心听起来那么真切,我混乱的心稍微安定了一些。“老陈,到底是谁在整我?

那些谣言……太精准了,就像钻进了我的脑子里。”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

然后传来一声叹息“唉,人红是非多。你写的东西太犀利,

总会触碰到某些人的利益或者痛处。”“可能就是哪个被你影射过的人,怀恨在心吧。

你仔细想想,有没有得罪过什么厉害角色?”他的话合情合理,

将我的怀疑引向了那些模糊不清的“敌人”。我开始疯狂地回忆,那些年我写过的文章,

影射过的案例,得罪过的人……但线索纷繁复杂,毫无头绪。就在这时,

我苦心经营的一个核心作者群里,炸开了锅。有人匿名转发了一篇文章,

标题耸动《扒皮“情感教主”李薇:靠贩卖他人隐私和苦难上位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文章里列举了我几篇爆款文,逐一“考证”其现实原型,并将所有的负面后果都归咎于我,

说我为了流量不择手段,吃人血馒头。最让我心惊的是,文章里分析我写作手法的段落,

其用词、逻辑,甚至举例,

都像极了我电脑里一篇关于“如何利用叙事陷阱引导读者共情”的废稿!那篇废稿,

我只在一次和老陈深夜讨论创作技巧时,作为反面教材简单提过几句!……怎么会?

群里瞬间分成了几派,有人为我辩解,有人质疑,更多的人在煽风点火。

几个平时和我关系不错的作者,也开始旁敲侧击地问我“文章里的事是不是真的”。

信任的堤坝,正在一点点崩塌。我试图在群里解释,但无论我说什么,

总有人能拿出更“内部”更“私密”的信息来反驳我,仿佛他们手里握着我的日记本。

那些反驳我的逻辑和角度,刁钻而阴险,完全是我在构思小说反派时才会使用的“诡计”。

“李薇,你别解释了,越描越黑。”一个平时和我关系不错的作者私聊我,

“现在群里风向很不对,有人在故意带节奏,你先退群避避风头吧。

”我看着屏幕上闪烁的文字,一股寒意从脚底直冲天灵盖。带节奏?用我的废稿思路,

用我的私密信息,用我最擅长的手法…这张网编织得越来越紧,而那个织网的人,

似乎正站在离我最近的地方,微笑着欣赏我的挣扎。4 毒雾中的反击接下来的几天,

我如同生活在惊弓之鸟的状态。不敢看手机,不敢上社交媒体,甚至不敢出门。

曾经门庭若市的家,如今冷清得可怕。合作方开始变得犹豫,

几个原本谈好的项目也以“需要重新评估风险”为由被搁置。我的事业,我赖以生存的根基,

正在被一点点蚕食。我像一个溺水的人,拼命想抓住些什么,却只捞到一手水中倒影。

我试图反击,想写一篇文章澄清,但提笔却茫然。我该澄清什么?那些被扭曲的细节?

那些被断章取义的句子?还是那个被恶意构建出来的“恶毒女人”的形象?

我发现对方使用的手段,恰恰是我最清楚其威力的——心理操纵和舆论引导。

他们根本没有给我一个明确的靶子,我该往哪儿“开枪”?

他们卑鄙的制造了一片弥漫的毒雾,看着我无处着力,迷茫挣扎。我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差,

失眠、焦虑、食欲不振。镜子里的女人,脸色苍白,眼神惶恐,

哪里还有半分昔日“爆款女王”的风采?老陈依旧每天给我打电话,语气关切。“薇薇,

挺住。清者自清,平台这边我还在帮你周旋,不会让你白受委屈的。

”他的声音像是一剂镇定剂,暂时抚平了我狂躁的情绪。我甚至开始反思,

是不是自己太多疑了?老陈和我合作五年,

我们之间的信任早已超越了普通的编辑和作者关系。他了解我的一切,但也正因为如此,

他才更应该是我最坚实的后盾,不是吗?也许,真的只是某个隐藏在暗处的敌人,

手段恰好和我书中相似而已?我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开始梳理所有攻击我的信息来源。

大部分谣言都源自一些注册不久,身份不明的营销号和匿名论坛。这些账号发布的内容,

看似杂乱无章,却总能在关键时刻,

精准地抛出一些只有极少数人知道的“内部消息”引导舆论走向。

我尝试追踪其中一个最活跃的营销号“圈内扒婆”。这个号发布的内容,

很多都涉及到我未公开的写作习惯,选题方向,甚至是一些我只在和老陈的邮件,

微信里讨论过的细节。这让我不得不对老陈保持怀疑。一个深夜,

我鬼使神差地打开了我和老陈共享的一个云盘文件夹。这个云盘文件我们创了好多年,

我已经很久没登过了。里面存放着历次文章的修改稿,选题备忘,甚至一些零散的灵感片段。

我漫无目的地翻看着,试图从中找到一些被忽略的线索。突然,我的手指顿住了。

在一个名为“备份-勿动”的子文件夹里,

一个陌生的文档名吸引了我的注意——“李薇项目-执行方案V3.docx”。

这个文件夹是老陈创建的,说是用来备份一些重要的审核记录。但我从未见过这个文档。

我的心脏狂跳起来,一种不祥的预感攫住了我。我颤抖着点开了那个文档。文档打开的瞬间,

我感觉全身的血液都凝固了。

5 心冷的真相那份名为“李薇项目-执行方案V3.docx”的文档,

像一份冰冷而周密的作战计划,详细列出了如何一步步摧毁我的步骤。

第一阶段:引爆旧闻,质疑人品。目标:利用李薇早期文章中模糊处理的敏感案例,

通过“知情人”爆料,将其与具体人物挂钩,并进行恶意曲解,引发第一波负面舆论,

动摇其“真实、洞察人性”的人设根基。执行细节:锁定《茶水间的秘密情人》一文,

联系“风华传媒”时期对李薇不满的旧同事已联系A,提供部分碎片信息,

配合营销号“圈内扒婆”等进行爆料,引导方向为“恶意报复”,“嫉妒陷害”。

时间点:新书签售会。第二阶段:内部瓦解,制造孤立。目标:渗透李薇核心作者圈,

散播对其不利的谣言,利用其未发表作品/废稿中的观点和逻辑进行攻击,制造信任危机,

使其失去同行支持。执行细节:利用李薇废稿《论办公室谣言战》中的技巧,

结合其私下言论通过邮件、微信记录筛选,加工成匿名攻击材料,在作者群内扩散。

关键点:强调其“贩卖隐私”、“利用他人苦难”。负责人:营销号B已对接。

第三阶段:阻断合作,釜底抽薪。

目标:向李薇的合作方出版社、品牌方匿名提供“黑料”,

暗示其商业价值存在巨大风险,促使其暂停或取消合作。

“李薇黑料包”包含扭曲解读的文章片段、断章取义的聊天记录、夸大的负面舆论反馈,

定向发送给主要合作方联系人。第四阶段备选:终极打击,社会性死亡。

目标:若前三阶段效果未达预期,则启动此方案。

利用李薇素材库中“利用小道消息摧毁个人社交圈”的未发表策划,

针对其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进行精准打击。执行细节:……后面是更详细,

更阴毒的步骤,看得我浑身发冷…..文档的最后,还有几行批注,

是老陈的笔迹风格注意节奏,每次爆料间隔不宜过长,保持热度。

引导重点在于‘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强调李薇本人即是操纵舆论的高手,增加讽刺感。

与‘圈内扒婆’的合作费用,下周结算。我像是被人迎头泼了一盆冰水,从头凉到脚。

每一个字,都像一把烧红的烙铁,烫在我的心上。真的是他?那个我视作良师益友的人,

那个掌握我所有秘密和弱点的人,正处心积虑地,用我最擅长的“武器”,

对我进行一场精心策划的“社会性谋杀”?为什么?文档里没有写明动机。是嫉妒我的成功?

是我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优越感刺伤了他?是他厌倦了永远做那个“幕后英雄”,

想要取而代之?还是仅仅因为,他太了解我,了解我擅长的“武器”有多大威力,

所以忍不住想试试?我瘫倒在椅子上,巨大的震惊和背叛感几乎将我吞噬。

我感觉自己像一个笑话,一个彻头彻尾的傻瓜。我亲手将刀递给了刽子手,

还告诉他哪里是我的要害。我抓起手机,几乎要立刻打电话质问他,撕破他伪善的面具。

但手指悬在拨号键上,我却迟疑了。报警?就像文档里写的,他的手段太“高明”了。

全是“阳谋”,是心理操纵和舆论引导。那些营销号是匿名的,聊天记录可以伪造,

所谓的“知情人”更是捕风捉影。没有切实的证据能证明这一切是他主使。

即便我拿出这份文档,他也可以辩称是别人栽赃陷害,或者只是“沙盘推演”。去当面对质?

他只会矢口否认,甚至会反咬一口,说我因为遭受打击而精神失常,胡乱猜忌。那时候,

我就成了自己笔下创造过无数次的弱势女主。不,我不能这么做。

我的大脑在极度的震惊和愤怒后,反而变得异常清晰。

既然他选择用我创造的“武器”来攻击我,那么,我也只能用同样的方式反击。这场战争,

是他发起的。而我别无选择,只能应战。用我的笔,用他教我的方式,对抗他。

6 笔下的战争我花了整整两天时间,才从那份文档带来的毁灭性冲击中稍微缓过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