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趣游话外!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从77年开始的命运

第1章 风起川省

发表时间: 2025-01-14
1977年春,这一年的春风似乎很不一样。

在寒冬过后的川省,去年的悲痛消散在春风里,也听吹响了万物复苏的号角。

江平霖背上背篼,装上好不容易割了大半背篼的猪草。

这是大队每天要完成的任务。

在回去的田埂上,正在田里准备春耕的刘建东打招呼:“平霖,今天收获不错嘛。”

“建东,你这田不也快犁完了,我要赶快把猪草背回去,不然今天可没有工分了。

等会儿咱们村里见。”

江平霖回复道。

在这个物质贫乏的年代,此时傍晚并没有因为春天的到来明亮几分,天黑依旧早到。

记分员会在17:30左右离岗,除了地里田间上工的,其他人都必须在记分员离开之前返村记录今日事项,并记上工分。

江平霖走进村口的时候,己经有不少人开始闲聊,但手上依旧做着春耕准备的活计:打枯草、系竹编、钉犁耙等。

“哟,平霖,今个儿天回来挺早。”

村里的刘大爷说,手里的竹活却没有停下。

“刘大爷,这不是天黑的越来越晚了嘛!

你老先忙着,我要赶快去猪场,不然小雯等会可找不到人了。”

江平霖回复道。

江平霖赶急赶慢走到猪场,看到风雯果然在这等他。

说是猪场,其实也不过是用村里的竹子和上稀泥而围着的三间猪舍,现在还是幼仔,不必过分担心。

等过了夏,一长大,这些猪仔的力气也开始猛涨,简单的篱墙可围不住这些大家伙。

每年村里都要组织人手修补,不然猪跑了,过年没一家能分到肉。

风雯、刘建东都是和刘建东一起分配到文渡村里的知青。

71年来的时候,大家都对这片土地充满了好奇和希望,并在无数的理想中,有一条,就是改变贫困的现状,和城里人一样,有书读、有饭吃、有屋住。

但现实却是,男知青们的腰都弯下了几分,女知青们的脸上也和老太太一样,多了那么些风霜。

风雯稍微好点,这两年劳动较少,此时的脸上也多了些红润。

以前村里的记分员是由知青们轮流担任,但前两年风雯生了一场大病,侥幸活了下来,就改为她一首担任。

村里的黄支书也将她接到家里生活,身体才慢慢变好。

“平霖,可算等到你了,你来看一下,没问题的话我就先去黄叔家里了。”

风雯说道。

手上麻利的在本子上比比划划几下。

“小雯,你做事这么细心,还有什么不放心的,你帮我记上就可以了。”

江平霖放下背篼,将里面的猪草倒进猪场旁一个大缸。

这是村里专门用来堆放猪饲料的,这样的大缸有4、5个,在这个年代,能装满两大缸己经算是风调雨顺的一年。

“那行,你忙完也先回去休息吧。

我就先走了。”

风雯应答道。

“嗯嗯,谢谢你了,小雯,每天都等我。”

江平霖感激道。

打春也不能说是农闲时刻,要时刻准备春耕的事宜。

但田间地里的活实在不多,他们这些知青虽说来了几年,但犁地开垦这些农活跟村里人没法比,大都做些闲散的活。

割猪草就是其中一样。

像刘建东这样在地里干活的也不知道是他的幸运(可以多挣工分),亦或者不幸(实在太辛苦)。

71年来的时候,江平霖和刘建东都是16岁,但两人体格完全不同。

江平霖正处于发育,比较瘦高,而刘建东己经初见腱子肉,也不知道是吃什么长大的。

当时还是村长的黄书记说:“这小子一看就是干农活的好手。”

还用长满老茧的手拍了拍其手臂。

刘建东这小子初来也是满脸兴奋,这一顿夸,顿时激起少年的热血。

看到村里的农具就似乎激活其血脉。

这也好奇,那也把玩。

不久,村里就有一条留言,“我们村来了个城里的农活专家,啥都会,哪家姑娘嫁给他,可有享不完的福”。

殊不知,这也是他“噩梦”的开始。

风雯迈步离开猪场,回头道:“应该说我谢谢你们,我回去帮婶做事了,平霖。”

“那行,你慢点。”

江平霖回应道。

顺手抄起一把扫帚,简单将一些菜叶、杂草打理一番。

干净的环境,或者说整理一下,能让江平霖心情舒适。

平时这些猪仔由一位村里的张大妈打理,只是今天她家里有事,下午将猪食弄好后,就交代了江平霖几句,然后就急匆匆回家了。

江平霖走出猪场,将两扇木门合拢,插上门闩。

也往知青点回去。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不上、锁,那是因为那个年代对于农村锁也不是常见,加上猪场也没什么值得偷的,就算偷猪,拿回家也见不得光,吃喝拉撒总要管,迟早泄露。

这可是重要的集体资产,严重的话,可是要吃花生米的。

江平霖走在路上,不时和这位大爷,那位大妈打招呼。

文渡村民风还是很不错的,没有大姓大户,江平霖经历过的两任支书都将村里调节的不错。

邻里矛盾、田间纠纷都能合适的处理,在这种公正的环境下,贫穷是村里的常态,但笑容也是常态。

村里对知青的态度也很好,知道这些城里来的娃娃,细皮嫩肉,也没给他们分配太多重活。

过年过节,村里还会给他们多拿一些肉食、粮食和衣物。

和他们同龄的村里人大都结婚生子,和他们的父辈一起承担起家庭的重任。

和他们比起来,知青们的腰似乎也不那么弯了。

江平霖他们平时有空,也会教教村里的娃娃读书写字,读的是三字经,写字就拿着木棍在地上比划比划。

村里年龄再大一点的,当然有专门的学校教啊!

不知不觉,江平霖走到了知青点,他们13人住在这里。

这里原本是村里民兵训练地,一大联排房屋,后来改为知青点。

未腾出来前,这里存放了不少枪支弹药,听说还有一门大炮。

因此,条件比大多数村里的屋子好了不知道多少倍。

盖的是砖瓦房,校场也用水泥硬化,还有专门的厕所和厨房。

江平霖看到温力正在厨房弄着什么,当然,是洋芋或者南瓜,不会有其他东西了。

江平霖回到自己的房间,看着桌上的报纸和书籍,思绪开始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