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盯着电脑屏幕上的邮件,手指悬在键盘上方,迟迟没有敲下回复。
发件人是林修,我大学时的室友,如今在神经科技领域小有名气的研究员。
邮件标题简单直白:《梦境共享实验志愿者招募》。
"子明,我知道你一直对意识研究感兴趣。
我们开发了一项新技术,能让多人进入同一个梦境空间。
安全性已通过初步测试,现招募最后一批志愿者。
报酬丰厚,详情见附件。
"我揉了揉太阳穴,凌晨三点的公寓里只有电脑屏幕的蓝光和我作伴。
作为一名自由程序员,我的作息早已混乱不堪。
林修的提议像一剂强心针,唤醒了我麻木的神经。
我们上次见面是在两年前的校友会上,他谈起自己参与的"意识投射"项目时眼中闪烁的光芒我至今记得。
当时他说:"人类三分之一的生命在睡眠中度过,而我们对梦境的了解还停留在弗洛伊德时代。
"我点开附件,快速浏览了实验说明。
技术原理复杂,但核心概念简单:利用经颅磁***和药物辅助,使参与者的脑电波同步,在REM睡眠阶段创造共享的梦境空间。
实验共十次,每次八小时,全程监控。
风险提示栏用红色标注:可能出现短暂定向障碍、记忆混淆,但"无长期副作用"。
我回复了邮件,约他第二天见面详谈。
2林修的实验室位于城郊一栋不起眼的灰色建筑内。
推开玻璃门,冷气扑面而来,混合着消毒水和电子设备的气味。
他站在一台形似MRI的机器旁,白大褂下是万年不变的格子衬衫和牛仔裤。
"子明!
"他快步走来,给了我一个有力的拥抱,"我就知道你会来。
""我只是好奇你们到底在搞什么名堂。
"我环顾四周,实验室比想象中简陋,几台显示器,几把躺椅,还有那个占据半个房间的"梦境同步器"——林修这么称呼它。
他领我参观设备,解释技术细节时语速飞快。
"关键在于θ波的同步...海马体与额叶的联动...我们有一位专业的筑梦师负责构建梦境场景...""筑梦师?
""苏芮。
"他指向角落里的一个年轻女子,"心理学博士,专攻意象引导。
她能构建出稳定的梦境框架,其他人进入后可以自由探索。
"苏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