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趣游话外!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寻亲如渊

第1章

发表时间: 2025-08-25

1 孤儿的寒冬腊月里的北风像把钝刀,一下下割着破旧福利院斑驳陆离的墙皮。

十二岁的刘学州裹着件洗得发白、袖口磨破的棉袄,蹲在福利院那扇掉了漆的大铁门前,

目光呆滞地望着远处灰蒙蒙的天空。寒风吹乱了他枯黄稀疏的头发,

露出额头上一道淡淡的疤痕,那是小时候不小心磕在桌角留下的印记,

仿佛也是命运在他稚嫩的脸上刻下的烙印。福利院的日子,就像这冬日里冰冷的空气,

沉闷而又压抑。每天清晨,天还未亮透,刺耳的起床铃便会准时响起,

孩子们揉着惺忪的睡眼,拖着沉重的脚步走向食堂。稀薄的玉米糊糊,

配上几个硬邦邦的窝头,便是一顿早餐。刘学州总是默默地坐在角落,快速吞咽着食物,

生怕慢一点就没了。他深知,在这个物资匮乏的地方,每一口食物都来之不易。吃完早饭,

便是例行的学习时间。狭小昏暗的教室里,几张破旧的桌椅摆放得歪歪扭扭。老师站在前面,

用沙哑的声音讲解着课本上的知识。刘学州听得很认真,眼睛紧紧盯着黑板,

试图抓住每一个学习的契机。他知道,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尽管这条路对他来说充满了艰辛。然而,周围的同学却大多心不在焉,

有的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有的则干脆趴在桌子上打瞌睡。每当这时,

刘学州就会感到一种深深的孤独,这种孤独并非来自于身体的孤立,

而是灵魂深处无人理解的痛苦。午后的时光更加难熬。没有玩具,没有娱乐设施,

孩子们只能在院子里漫无目的地游荡。刘学州常常一个人躲在仓库后面,

那里堆满了废弃杂物,是他难得的“秘密基地”。他从废墟中捡来一块生锈的小铁皮,

找了些石头当作工具,尝试着制作一个小物件。他的手冻得通红,

手指也因为用力而微微颤抖,但他依然专注地进行着手中的工作。对他而言,

这是为数不多的能让自己暂时忘记饥饿和寒冷的事情。偶尔,

会有好心的工作人员给他带来一本旧书或者一支短铅笔。那些书页已经泛黄卷曲,

散发着霉味,但在刘学州眼中,它们却是珍贵的宝藏。他会小心翼翼地翻看着,

用手指轻轻抚摸着书页上的文字,仿佛触摸到了另一个世界的入口。

他用那支短铅笔在本子上认真地临摹着书上的字迹,一笔一划都倾注着他对未来的憧憬。

2 月下的孤独夜晚降临的时候,福利院陷入了更深的寂静。刘学州躺在简陋的木板床上,

透过屋顶缝隙漏进来的月光洒在他的脸上。他总是难以入眠,

脑海里不断浮现着白天看到的画面:其他孩子被前来领养的家庭带走时,

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自己孤零零的身影,在偌大的院子里显得格外渺小无助。

为什么没有人愿意带他走?难道真的是因为他不够好吗?无数个疑问在他脑海中盘旋,

却没有答案。有一次,一个新来的志愿者姐姐注意到了这个沉默寡言的孩子。

她试着和他交流,发现他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她送给刘学州一盒彩色粉笔。

那一刻,刘学州的眼睛里闪过一丝久违的光芒。从那以后,只要有机会,

他就会拿着粉笔在地上画画。他画蓝天白云,画绿树红花,画自己想象中美好的家园。

每一幅画都饱含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温暖的渴望。可是,好景不长。

随着那位志愿者姐姐离开,刘学州又回到了从前的生活。唯一不同的是,

他心里多了一份期待,期待有一天能够真正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这种期待如同微弱的火苗,在他心中摇曳不定,既给予他前行的动力,

又让他害怕失望后的绝望。春天来了,院子里的老槐树冒出了新芽。

刘学州依旧会在闲暇时刻来到树下,仰望着天空。此时的他比去年长大了些,

身材也略微拔高,但眼神中的忧郁并未减少。他知道,外面的世界很大,也很精彩,

可他却被困在这方小小的天地之间。未来的路在哪里?谁能带他走出这片阴霾?

这些问题如同巨石般压在他的心头,让他喘不过气来。3 陌生的家直到某一天,

一个男人的出现打破了这份平静。这个男人自称是他的亲戚,说是受家人委托来找他的。

刘学州起初半信半疑,毕竟这么多年从未有人关心过他的死活。

但在对方出示了一些证明文件后,他还是跟着男人离开了生活多年的福利院。

坐在开往未知方向的车上,刘学州的心情复杂极了。一方面,

他对即将到来的新环境充满好奇;另一方面,他又担心这只是一场骗局,

到最后还是会竹篮打水一场空。车子驶入了一片繁华的城市街区,高楼大厦林立,

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刘学州透过车窗看着外面陌生的一切,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情绪。

这就是他一直向往的世界吗?真的属于他了吗?正当他还沉浸在思绪中时,

车子突然停了下来。男人带着他走进了一栋老旧居民楼,推开一扇门说道:“到了,进去吧。

”说完便转身离去。屋内陈设简单朴素,一位中年妇女迎了上来,上下打量着他,

眼神中透露出些许审视。“你就是学州吧?”女人开口问道。刘学州点了点头,

紧张得双手都不知道该放在哪里。女人叹了口气,让他先坐下休息一会儿。环顾四周,

刘学州觉得自己像是闯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一切都显得那么格格不入。但他告诉自己,

既然来了,就要努力去适应,

也许这次真的能找到归属感……刘学州站在那间逼仄昏暗的出租屋里,

目光扫过斑驳陆离的墙面与堆满杂物的角落,心中五味杂陈。

中年妇女——他那素未谋面的生母张春花,正蹲在地上择菜,枯瘦的手指关节突出,

指甲缝里嵌着洗不净的泥垢。她抬头瞥了一眼刘学州,眼神复杂,

似有愧疚又夹杂着不耐烦:“先住下吧,屋子虽小,总归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

”起初的日子像一团乱麻。刘学州试图融入这个所谓的“家”,却处处碰壁。

养父李建国是个沉默寡言的男人,整日酗酒,

醉眼朦胧时会对着刘学州指桑骂槐:“要不是你突然冒出来,我们家能过得这么紧巴巴?

”话语如针,扎得刘学州心生疼。他不明白,自己不过是想寻一份血脉相连的温暖,

为何成了累赘?4 寻亲之路转机出现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整理旧物时,

刘学州翻出一个泛黄的疫苗接种本,上面模糊记载着他出生时的医院信息。

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他瞒着家人,利用打工攒下的微薄积蓄,踏上了漫漫寻亲路。

车站人潮汹涌,他被挤在闷热嘈杂的车厢里,汗水浸透了后背,

手里紧紧攥着那张承载希望的纸条。每一次换乘、每一通询问电话,都让他的心悬得更紧。

终于,在一个偏远小镇的卫生院,一位老医生凭着记忆帮他查到当年接生的护士下落。

顺着这条纤细却坚韧的线索,

他见到了自己的亲生父亲——那个早已组建新家庭、对他毫无印象的男人。

初次相见的场景刻骨铭心。男人坐在破旧沙发中央,身旁围着妻儿,脸上写满惊愕与戒备。

当刘学州鼓起勇气表明身份,空气瞬间凝固。良久,男人冷笑一声:“这么多年过去了,

你现在来找我们干什么?”质疑声如同冰冷刀刃,割裂了刘学州心底最后的幻想。

一旁的女人尖酸刻薄地嘲讽:“不会是想讹钱的吧?”孩子们好奇又畏惧的目光,

更是让他无地自容。那一刻,所谓的血缘亲情,脆弱得不堪一击。

遭受重创的刘学州并未放弃,他将这段坎坷经历发到了网上,本意只是宣泄压抑许久的情绪,

没想到迅速引发热议。评论区五花八门,有人同情他的遭遇,

送上鼓励的话语;也有人恶意揣测,认定他是炒作博眼球。

铺天盖地的信息洪流将他卷入漩涡中心,每一条留言都像巨石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层层波澜。

善意与恶意交织在一起,让他辨不清方向。随着关注度攀升,各路媒体闻风而至。

镜头前的闪光灯晃得人睁不开眼,话筒纷纷伸向他的脸庞。

记者们连珠炮似的提问袭来:“你对亲生父母有什么看法?”“你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吗?

”这些问题尖锐刺耳,迫使他去直面内心最深处的痛苦。夜晚躺在床上,

望着天花板上摇曳的光影,

脑海:福利院里的孤寂岁月、寄人篱下的小心翼翼、寻亲路上的艰辛疲惫……泪水悄然滑落,

打湿了枕头。在这纷扰喧嚣之中,也有一丝曙光透进来。几位热心网友私信给他,

分享类似经历并给予精神支持;一家公益组织主动联系,

表示愿意提供法律援助帮助他维护权益。这些温暖的举动让刘学州重新燃起一丝希望,

可随之而来的却是更大的争议。有人认为他在消费大众同情心,

甚至有人挖出他过去的黑料断章取义地进行攻击。一时间,赞美与唾弃并存,

理解与误解共生,把他推向风口浪尖。日子一天天过去,生活在继续煎熬。

刘学州依旧每日早起打工,拖着疲惫身躯回到那个充满矛盾的“家”。

餐桌上的气氛永远剑拔弩张,偶尔几句交谈也充斥着火药味。他知道,

自己就像一颗卡在石缝中的种子,拼命汲取养分想要生长,却被周围的岩石挤压得喘不过气。

但他依然倔强地扎根于此,因为除了这片贫瘠之地,他无处可去。5 舆论的漩涡某个深夜,

窗外暴雨倾盆而下。刘学州坐在床边,听着雨水敲打窗户的声音,思绪飘远。

他想起初见亲生父母时他们冷漠的眼神,想起网络上那些刺目的言论,

又想到现在所处的尴尬境地。难道这就是命运对他的安排吗?

苦苦追寻的血缘纽带不仅没能给予慰藉,反而带来更多伤痛。然而,

就在绝望几乎将他吞噬之时,脑海中浮现出那些陌生网友真诚的话语、公益组织坚定的承诺,

还有最初促使自己踏上寻亲之路的那个念头——他只是想要一个完整的家啊!或许,

前方仍有荆棘密布;或许,未来依旧迷雾重重。但对于刘学州而言,

此刻能做的唯有咬紧牙关,握紧拳头,在这崎岖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蹒跚前行。因为他深知,

只有穿过这片黑暗幽深的隧道,才有可能迎来黎明的曙光。哪怕那束光微弱如星芒,

也足以照亮他继续走下去的勇气。刘学州站在那扇掉漆的铁门前,深吸一口气,

抬手敲响了门环。金属撞击声在寂静的巷子里回荡,像是命运沉重的叹息。门开的刹那,

生母张春花的脸从门缝探出,眼神复杂得像团缠结的毛线——既有久别重逢的恍惚,

又藏着难以掩饰的窘迫。屋内飘出泡面调料包刺鼻的气味,混着潮湿发霉的墙皮味,

直往鼻腔里钻。“进来吧。”她侧身让开路,声音轻得像片随时会被风吹走的落叶。

刘学州跨进门槛,目光扫过狭***仄的客厅:褪色的沙发套补丁摞着补丁,

茶几腿用砖块垫着才能放稳,墙角堆着捡来的纸箱,上面印着各种超市促销字样。

这是他血脉相连的父母家,却比他曾经待过的福利院更显破败。晚饭时分,

全家围坐在吱呀作响的折叠桌旁。养父李建国捏着酒瓶,

浑浊的酒气随着吞咽动作从喉管涌上来:“听说你在网上闹挺大?

”筷子尖戳着碗底发蔫的青菜叶,“要不是你整那些幺蛾子,咱家能被邻居指指点点?

”刘学州攥紧筷子的手背青筋凸起,喉咙像塞了团浸水的棉花。

他想解释自己只是想找份归属感,可话到嘴边只剩一句低哑的“对不起”。

真正击垮他的是那条突如其来的热搜——“少年认亲索要百万房产”。

不知哪位好事者截取了他与亲生父亲对话的片段,配上耸动的标题,瞬间点燃舆论场。

私信箱炸开锅,

咒骂声如潮水般涌来:“白眼狼”“贪财鬼”“道德绑架犯”……每刷新一次页面,

都有新的污言秽语溅满屏幕。有人扒出他在工地搬砖的照片,

嘲讽他是“戏精”;有人翻出他初中辍学的记录,断定他是“文盲混混”。

最致命的一击来自所谓“知情人”爆料。某自称亲戚的账号晒出一张模糊收据,

声称刘学州要求父母支付三十万安家费。真相尚未查明,怒火已烧遍全网。

铺天盖地的报道中,他成了忘恩负义的典型,连呼吸都仿佛带着罪孽的味道。

6 绝望的边缘那天傍晚,刘学州蹲在楼顶天台边缘,任凭冷风灌进领口。手机屏幕亮起,

是条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去死吧,骗子!”下方跟着几十条同样恶毒的信息。

他望着脚下熙攘的车流,

忽然想起小时候在福利院屋顶看到的晚霞——那时他觉得只要跑得够远,就能挣脱阴影。

如今才发现,有些枷锁长在心里,比钢筋水泥更牢固。深夜回到家,

迎接他的是摔碎的茶杯和养父通红的眼睛:“你看看都干了些什么!

害我们被人指着脊梁骨骂!”瓷片散落一地,像极了这个支离破碎的家。

生母缩在角落抹眼泪,妹妹抱着书包躲在门后,眼神里满是恐惧。刘学州弯腰捡起碎片,

尖锐的边缘划破指尖,鲜血滴落在地面,绽开暗红色的花。次日清晨,他照常去早餐摊帮忙。

老板娘递过早点的油条时欲言又止,最终还是叹了口气:“孩子,

别往心里去……”话音未落,几个早起锻炼的老大爷围过来,

其中一个啐了一口:“小小年纪不学好,净想着坑蒙拐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