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趣游话外!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红楼之黛玉与林宇的跨世缘

第1章

发表时间: 2025-09-19

1 第一章 潇湘惊梦,误入凡尘暮春的潇湘馆,竹影婆娑,溪声潺潺。

黛玉握着那柄熟悉的花锄,蹲在梨树下,将一瓣瓣飘落的白梨花瓣收进锦囊。

绢帕上还沾着清晨的露水,指尖刚触到一片沾了泥的花瓣,

忽觉一阵天旋地转——耳畔的竹涛声骤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尖锐的“嘀嘀”声,

眼前的青石小径竟变成了铺着沥青的宽阔道路,两旁是比大观园楼阁高百倍的“石塔”,

铁盒子似的物件在道路上飞驰,掀起一阵风。她猛地踉跄了几步,

月白绫袄的下摆沾了些尘土,鬓边那支母亲留下的碧玉簪也歪了半分。抬手扶住额角,

晕眩感还未褪去,又被眼前的景象惊得心头发紧:行人穿着短衫长裤,

有的耳上挂着“小盒子”耳机,有的手里捧着发光的“板子”平板,步履匆匆,

没人看她一眼。这不是长安,更不是大观园,是她从未见过的奇诡之地。“紫鹃?雪雁?

”黛玉轻声呼唤,声音细弱,瞬间被嘈杂的人声吞没。她攥紧手中的花锄,

那是她此刻唯一的依靠,腹中却因紧张和空腹隐隐作痛。

扶着身旁一根刷着银漆的“铁柱”路灯,她望着眼前陌生的街景,

眼中渐渐泛起水雾——父亲去世后,她寄人篱下,虽有外祖母疼爱,却总觉是无根之萍,

如今竟连这“萍”也漂到了不知何处,天地之大,竟无她容身之处。正茫然间,

一阵风卷来一张印着字的纸片,落在她脚边。黛玉弯腰拾起,指尖触到光滑的纸张,

见上面印着“清雅书店”四字,旁有一行小字:“古籍修复·诗词沙龙·旧书寄售”。

她盯着“诗词”二字,心头微动——自小受父亲教导,诗词是她最熟悉的慰藉,

或许这“书店”里,能寻到些许熟悉的意趣,也能问清此处是何方。攥着纸片,

她顺着上面印的地址往前走。路过一家卖食物的店铺,飘来的香气让她腹中更饿,

却摸遍了身上的荷包,只找到几枚铜钱——在这地方,显然用不上。她低下头,

避开行人的目光,脚步越发迟疑,直到看见巷口那块刻着竹纹的木质招牌,

“清雅书店”四字在夕阳下泛着暖光,才稍稍松了口气。2 第二章 书店初遇,

温语解慌推开书店的木门,“叮铃”一声脆响,一股浓郁的墨香扑面而来,

混着旧书特有的纸张气息,比大观园的秋爽斋书斋更显沉静。店内的书架很高,

摆满了各色书籍,靠窗的位置摆着一张木桌,一个穿着浅灰色衬衫的年轻人正伏案忙碌,

指尖捏着一支细毛笔,小心翼翼地在一张泛黄的纸上补着字迹,桌上还放着放大镜、调色盘,

以及一些她叫不出名字的工具。林宇听到门响,抬头望去,瞬间愣住了。

眼前的女子身着素色古装,裙摆绣着淡淡的竹纹,鬓边插着一支碧玉簪,眉眼清丽,

却带着几分怯意,像迷路的幼鹿般站在门口,与这现代书店的氛围格格不入,

却又奇异地和谐——她的气质太特别了,眼底藏着淡淡的愁绪,举手投足间带着旧式的温婉,

仿佛从古画里走出来的人。“您好,请问需要帮忙吗?”林宇放下笔,起身走向她,

声音放得温和。他平时也见过穿汉服拍照的顾客,但从没有人像她这样,

连眼神里的情绪都透着“古风”,不似刻意模仿,倒像是本色如此。黛玉被这声问候拉回神,

连忙敛衽福了一礼,动作标准又优雅:“公子有礼,小女黛玉,自……自家乡来,不慎走失,

不知此处是何方地界?”她的声音轻柔,带着几分江南口音,尾音微微发颤,

显然还没从慌乱中平复。林宇微微一怔,“黛玉”这个名字让他心头一动,再看她的神态,

竟莫名想起《红楼梦》里的林妹妹。他压下这丝疑惑,

笑着侧身让她进来:“这里是现代都市,叫‘杭城’。您说的‘走失’,是和同伴走散了吗?

”“同伴……”黛玉垂眸,想起紫鹃、雪雁,还有大观园里的姐妹们,眼圈微微发红,

“我……并无同伴,只一觉醒来,便在此处了。身上也无盘缠,不知该往何处去。”她说着,

声音更低了,怕对方觉得她是胡言乱语。林宇见她神色落寞,便拉过一把木椅请她坐下,

又转身去后厨倒了杯温水,递到她手中:“您先喝口水,慢慢说。若是不嫌弃,

可先在店里歇歇,我这书店后院有间小房间,是我平时午休用的,您要是没地方去,

暂且住下也无妨。”他见黛玉捧着水杯的手微微发抖,指节泛白,知道她定是受了惊吓,

便没有追问细节,只将桌上一本摊开的《唐诗三百首》推到她面前,“若是无聊,

可看看这个,都是从前的诗,或许您会喜欢。”黛玉低头看着书页,

熟悉的“床前明月光”映入眼帘,指尖轻轻拂过字迹,心头的不安竟渐渐消了几分。

她抬头看向林宇,见他已回到桌前继续修复古籍,侧脸在台灯下显得温和,眼神专注,

没有半分轻视或怀疑,便轻声道:“多谢公子收留,黛玉……感激不尽。

”林宇抬头冲她笑了笑:“不用客气,叫我林宇就好。慢慢歇着,晚些我煮点粥,

您定是饿了。”3 第三章 现代初融,才情渐显书店后院的小房间很整洁,

摆着一张单人床、一个衣柜,还有一张小书桌,窗台上放着几盆多肉植物,绿意盎然。

黛玉坐在床边,摸着柔软的床垫,仍觉得像在做梦——这“床”比大观园的拔步床轻便,

被褥也带着淡淡的阳光味,比她在荣国府盖的锦被更显温暖。接下来的几日,

林宇成了她的“现代向导”。第一天,他教她用“电灯”:“按这个开关,灯就亮了,

再按一下就关,不用点蜡烛,也不用担心走水。”黛玉看着他按下开关,

天花板上的灯瞬间亮起,暖黄的光洒满房间,眼中满是惊奇。第二天,

他教她用“手机”:“这个是打电话的,你看,按这个号码,就能找到我;这个是微信,

能发消息,还能视频。”他给黛玉的手机存上自己的号码,又演示着发了条“早安”的消息,

看着黛玉小心翼翼地回复“早安,林宇”,忍不住笑了——她连打字都用的是九宫格,

指尖轻轻点着屏幕,像在纸上写字般认真。最让黛玉觉得神奇的是“微波炉”。

林宇给她热了一碗莲子羹,按下按钮,不过几分钟,原本凉掉的羹汤就变得温热。

“这‘炉’竟不用生火,也能热食?”她捧着碗,小口喝着莲子羹,

甜糯的口感让她想起外祖母常给她炖的冰糖莲子,眼眶微微发热。林宇见她适应得快,

便偶尔带她去巷口的公园散步。暮春的公园,海棠开得正盛,粉白的花瓣落在草坪上,

像极了大观园里的景致。那日午后,黛玉望着满树海棠,忽觉心头有诗意涌动,

便向林宇要了纸笔——她不习惯用钢笔,林宇便特意从书店的藏品里找了支小楷毛笔,

又裁了几张宣纸给她。黛玉接过笔,蘸了蘸墨,略一思索,

便在纸上写下:“现代尘中见海棠,朱颜不减旧时妆。却无旧友共簪裳。 竹影依稀疑故苑,

风声恍惚忆潇湘。此身何处寄愁肠。”字迹清丽,笔锋间带着淡淡的愁绪,

却又藏着几分对眼前景致的触动。林宇凑过来一看,忍不住惊叹:“黛玉,你写得真好!

这词里的意趣,比我见过的很多现代诗词都细腻,尤其是‘竹影依稀疑故苑’这句,

太有画面感了。”黛玉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微光——自离开大观园,

她再未有人这般懂她的诗。从前在荣国府,宝玉虽懂她,却总带着几分痴气;宝钗虽有才,

却总劝她“务实”。唯有林宇,只看了她的词,

便懂了她藏在字里行间的“忆旧”与“茫然”。她轻声道:“不过是触景生情,让你见笑了。

”“哪里是见笑,”林宇笑着摇头,从书架上取下一本空白的线装本,递给她,

“这个给你当诗稿本,以后有灵感了,就写下来。对了,我这书店每月都有诗词沙龙,

下次带你去,让大家听听你的诗,肯定会喜欢。”黛玉接过诗稿本,指尖抚过粗糙的纸页,

忽然觉得这陌生的现代,似乎也有了几分可以停靠的暖意。4 第四章 旧疾复发,

温心守护黛玉自小体弱,母亲去世得早,父亲又常年在外为官,她的身子一直没养好。

到了现代,虽有林宇照顾,饮食清淡,却仍抵不住季节交替的风寒。那几日杭城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