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小说连载
小编推荐小说《错题本如何设计格式》,主角陆时林知夏情绪饱满,该小说精彩片段非常火一起看看这本小说吧:第一章:错题本里的陌生人九月的风已经带上了秋日的萧像一把无形的戒敲打在每个高三学生紧绷的神经上知夏的戒是刚发下来的月考数学试鲜红的“113”像一根扎在她视野的正中对于年级前十的常客林知夏而这个分数无异于一场溃败台数学老师的粉笔敲得黑板“笃笃”作解析着最后一道压轴题道题她丢了整整八因为一个愚蠢的计算失她把试卷对再对直到那个刺眼...
主角:陆时,林知夏 更新:2025-09-25 08:32:07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第一章:错题本里的陌生人九月的风已经带上了秋日的萧瑟,像一把无形的戒尺,
敲打在每个高三学生紧绷的神经上。 林知夏的戒尺,是刚发下来的月考数学试卷。
鲜红的“113”分,像一根刺,扎在她视野的正中央。对于年级前十的常客林知夏而言,
这个分数无异于一场溃败。 讲台上,数学老师的粉笔敲得黑板“笃笃”作响,
解析着最后一道压轴题。 那道题她丢了整整八分,因为一个愚蠢的计算失误。
她把试卷对折,再对折,直到那个刺眼的红色数字被彻底藏匿,才感觉空气重新灌入肺里。
放学铃声是紧绷后骤然松弛的皮筋,将喧闹弹射到教室的每个角落。 同桌江屿伸了个懒腰,
骨节发出一串清脆的响声。 他瞥了一眼林知夏铁青的脸色和手边那块“豆腐干”似的试卷,
挑了挑眉,却什么也没问。 竞争对手的默契,有时比朋友更体贴。这份体贴,
在踏入家门的那一刻荡然无存。“数学考了多少?” 妈妈一边接过她的书包,
一边看似不经意地问。林知夏喉咙发紧,低声报出那个数字。客厅的空气瞬间凝固。
爸爸从报纸后抬起头,推了推眼镜。 妈妈解围裙的动作停了下来,
语气沉得像窗外的暮色:“知夏,高三了,一次失误就可能让你掉出第一梯队。
你张阿姨的女儿,已经拿到竞赛名额了。 我们对你别的要求没有,必须稳住年级前十,
这是底线。 ”“必须”和“底线”这两个词,像两颗铆钉,将她钉在了原地。那个晚上,
林知夏没有吃饭。 她将自己关进房间,
摊开了那本厚厚的、封面已经磨出毛边的牛皮纸错题本。 这是她的战场,也是她的避难所。
她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笔,一笔一画地将那道该死的压轴题誊抄上去,
每一个步骤都写得密密麻麻,几乎没有留白。
仿佛要把所有的焦虑、不甘和父母沉甸甸的期望,都压缩进这方寸之间的纸页里。
她一直写到深夜,直到手腕酸痛,才筋疲力尽地睡去。变故发生在第二天清晨。
早自习的教室很安静,只有翻动书页的“沙沙”声和笔尖划过纸面的轻响。
林知夏照例拿出错题本,准备复习昨晚整理的内容。 当她翻到第17页,
那道三角函数题旁边时,她的呼吸停滞了。在她的黑色字迹下方,多了一行截然不同的批注。
那是一行用蓝色钢笔写下的字,笔锋锐利,带着一种冷静的自信:“用辅助角公式更快,
试试 a sinx + b cosx = √(a²+b²) sin (x+φ)”。
林知夏的心猛地一跳。 她环顾四周,所有同学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她下意识地碰了碰身边的江屿,压低声音问:“你看我错题本了?
”江屿正与一道物理题搏斗,闻言头也不抬:“没空,你的题海战术我可学不来。
” 他顺手拿起笔,在草稿纸上飞快地演算。 那是一支黑色的中性笔,
和他所有的作业本、试卷上的字迹一样,浓黑而张扬。排除了江屿。 那会是谁?
林知夏的大脑飞速运转。 这本错题本,她昨晚带回了家,今早又带到学校,
从没离开过自己的视线。 唯一的可能,是早自习开始前,她去办公室交作业的那几分钟。
可谁会无聊到翻看一个竞争对手的错题本,还留下解题技巧? 这是示威,还是…… 帮助?
她想不通,那行陌生的蓝色字迹,像一个突兀的谜题,扰乱了她原本严丝合缝的学习计划。
这个谜题,在接下来的两周里,持续发酵。批注开始神出鬼没地出现在错题本的各个角落。
有时是在一道复杂的导数题旁:“注意定义域遗漏,x>0”。 第二天的小测,
果然就有同学在这里丢了分。有时是在她的作文素材积累页。
她摘抄了一段关于“勇气”的名人轶事,
旁边就多了一行蓝色的建议:“这个例子更适合‘坚持’主题,上次模考你用过‘勇气’,
换一个更好。 ”最让她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一次她熬夜到凌晨两点,
随手在“今日计划”的末尾写了一句“好困,明天要死了”。 第二天,
那句话旁边被画上了一个简笔画的小月亮,旁边跟着一行字:“月亮也需要休息。
”那一刻,林知夏的感觉从最初的警惕和不悦,逐渐转变为一种复杂的好奇。
对方显然对她的学习情况了如指掌,甚至…… 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关心。 这种感觉,
像在密不透风的高三生活中,被悄悄撬开了一丝缝隙,透进一缕陌生的光。
她开始了不动声色的观察。 班里每一个用蓝色钢笔的同学,都成了她的怀疑对象。
但几天下来,一无所获。 直到周五下午,她去走廊尽头的教师资料室找参考书,
无意中瞥见了那个传说中的人物。陆时。高她一届的学长,去年因为重度焦虑症休学。
他是学校的一个传奇,一个只存在于老师们惋惜的谈论和成绩榜最顶端历史记录里的名字。
据说,他偶尔会回校取些书,但从不进班,只在走廊尽头的那个空教室自习。此刻,
他就坐在那间空教室里,窗外的阳光给他勾勒出一个清瘦而安静的侧影。
他面前摊着一本书,手里握着的,正是一支蓝色的钢笔。林知夏的心跳漏了一拍。
是他吗? 那个从不与人交流的、活在自己世界里的神秘学霸?这个猜测像一颗种子,
在她心里迅速生根发芽。 回到座位,她忍不住把这个发现告诉了江屿。“我觉得,
给我写批注的人,可能是陆时学长。”江屿转笔的动作顿了一下。
他没有像往常那样调侃她“福尔摩斯上身”,只是抬眼,目光复杂地看了她一眼,
随即又垂下眼帘,声音有些含糊。“别多想了。” 他说,“先管好你自己的分数吧。
”他的语气里,有一种刻意的回避。 林知夏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 她看着江屿,
又想起那个坐在空教室里的孤独身影,和自己错题本里那一行行温暖又锐利的蓝色字迹。
她忽然觉得,这个看似简单的批注之谜背后,或许隐藏着一个更深的秘密。 而这个秘密,
正像一道复杂的辅助线,将她、江屿,和那个名叫陆时的陌生学长,悄然连接在了一起。
第二章:裂痕与靠近期中模考,是高三上学期最重要的一场战役,
其结果几乎能预示未来的高考走向。 林知夏却在这场战役里,打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败仗。
考数学时,她总是不自觉地走神。 遇到一道函数题,
她明明有十足的把握用自己的常规方法解出,脑海里却冒出那抹蓝色的字迹,
揣测着他会用怎样更“巧妙”的公式。 一来二去,时间在犹豫中流逝,
基础题的检查也变得潦草。成绩出来的那天,天空阴沉得像一块湿透的抹布。
当班主任念出“林知夏,班级第8名,年级第23名”时,整个班级都安静了一瞬。
无数道或同情或幸灾乐祸的目光,像针一样扎在林知夏的背上。那晚的家,
气氛压抑到了冰点。 妈妈将成绩单拍在桌上,声音因为愤怒而微微发颤:“年级二十三!
林知夏,你到底在搞什么? 是谈恋爱了,还是觉得翅膀硬了? 我和你爸为了你,
连大气都不敢喘,你就是这么回报我们的? ”林知夏攥紧了拳,指甲深深陷进掌心。
她想解释,想说那些神秘的批注,想说自己的困惑和压力,但话到嘴边,
却只化为一句苍白的“我下次会考好”。“没有下次了!” 妈妈的呵斥像一道惊雷,
“高考没有下次! 从今天起,你的手机没收,不准再看任何课外书!
”她几乎是逃一般地冲出家门,躲进了学校空无一人的操场。 秋夜的风很凉,
吹得她脸颊冰冷。 她坐在看台的最角落,再也忍不住,把脸埋在膝盖里,失声痛哭。
那些委屈、不甘、自我怀疑,像决堤的洪水,瞬间将她淹没。不知哭了多久,
一阵规律的“砰、砰”声,吸引了她的注意。她抬起通红的双眼,望向不远处。
看台的另一端,坐着一个清瘦的身影。 是陆时。 他没有看她,只是低着头,
专注地翻着手里的一本旧错题本。 那本子的牛皮纸封面,和她那本一模一样。那一刻,
所有的猜测和怀疑都汇聚成了一个确定的答案。 心脏在胸腔里剧烈地跳动,
一个念头驱使着她站了起来,朝他走去。听到脚步声,陆时猛地抬头,像一只受惊的鹿。
当他看清是林知夏时,眼中闪过一丝慌乱,下意识地就把那本错题本藏到了身后。
“那些批注……”林知夏的声音还带着哭腔,却无比坚定,“是你写的,对不对?
”陆时的脸“刷”地一下白了,他垂下眼,不敢看她,嘴唇翕动了半天,
才挤出一句话:“…… 那些批注没用,你别学我。 ”他的声音很轻,
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就在林知夏还想追问时,江屿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
一把拉住陆时的胳膊,语气带着几分不容置疑的强硬:“走了,这么晚了待在这里干什么。
”他拽着陆时匆匆离开,走了几步又回过头,对愣在原地的林知夏说:“你也是,
快回家吧。 ”第二天,江屿在课间主动找到了林知夏。 他把一瓶温热的牛奶放在她桌上,
沉默了片刻,才缓缓开口:“陆时学长…… 他休学后一直想回来,但又怕自己跟不上,
怕自己的‘不完美’会影响到别人。 ”江屿的声音压得很低:“他每天都会来学校,
在空教室里跟着我们的进度自习。 那天他无意中看到了你的错题本,
看到你在上面写‘这道题为什么总是错’,就没忍住…… 他说,
那些批注是他唯一能想到的、既可以帮到别人又不会被人发现的方式。 ”原来,
那不是示威,也不是炫技,而是一份小心翼翼的、不敢暴露在阳光下的善意。从那天起,
一个隐秘的“三人互助小组”悄然形成。林知夏不再追问批注的来历,而是每天放学后,
将自己整理好的各科知识点概要,夹在错题本里,由江屿转交给在空教室的陆时。
她想用这种方式告诉他:你的帮助很有用,现在,我也想帮你。陆时的蓝色批注,
网友评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