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趣游话外!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数时代经济

第3章 数字时代的“新石油”——数据

发表时间: 2025-10-03
要是把数字经济比作一辆开向好日子的汽车,那数据就是给车加油的“新石油”。

过去咱说“家里有矿”算厉害,现在“手里有数据”才叫掌握了新本事——它不像石油埋在地下,反倒藏在咱扫码付款的记录里、导航的路线中,甚至每天刷的短视频里。

今天就用大白话聊聊,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数据,咋就成了过日子的“硬通货”,又咋帮咱把日子过得更滋润。

为啥说数据是“新石油”?

不是唬人,是真有用咱先搞明白一个事儿:石油能让汽车跑、工厂转,数据能干嘛?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它能帮咱解决不少日常的“糟心事”,还能让赚钱的路子更宽。

就说看病吧,以前老人去医院,总得揣着一沓病历本,遇到换医院,医生还得重新问半天。

现在不一样了,很多医院都用“电子病历”,你的检查结果、用药记录全存在数据系统里,不管去哪个医院,医生一调就着。

这就是数据在“帮忙”——它把分散的信息凑到一块儿,省了咱跑腿、重复检查的功夫。

去年我邻居大爷突发心脏病,送医时医生首接调出他的既往病史数据,没耽误一分钟,这要是搁以前,光找病历就得慌半天。

再说说种地。

咱爸妈那一辈种地,靠的是“看天吃饭”,啥时候浇水、施肥,全凭经验。

现在不一样了,村里不少种粮大户都用上了“智慧农业”:地里埋着传感器,能实时测土壤的湿度、肥力,数据传到手机上,手机APP首接提醒“明天该浇水了下周该施肥了”。

有个种玉米的老乡跟我说,用上这数据,他的玉米亩产能多收200斤,一年多赚小两万——你看,数据这“新石油”,首接帮咱把地里的收成提上去了。

还有咱逛街买东西。

以前商家卖货,全靠“瞎猜”,进的货要么不够卖,要么堆着没人要。

现在不一样了,商家会看数据:比如夏天到了,买短袖的人多,数据就会告诉商家“多进浅色、透气款”;年轻人喜欢潮牌,数据就提醒“多上新款设计”。

这样一来,咱想买的东西总能买到,商家也不浪费成本,这不就是双赢吗?

说白了,数据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能“帮咱算账、帮咱省事、帮咱多赚钱”。

以前的生产要素,比如土地、机器,都是“死”的,用完就少了;但数据不一样,越用越值钱——你扫码付款的记录,能帮商家优化服务;你导航的路线,能帮地图更新更堵的路段,用的人越多,数据就越好用,这不就是“新石油”的厉害之处嘛!

数据从哪儿来?

又咋变成“有用的东西”?

可能有人会问:这数据看不见摸不着,到底是从哪儿来的?

其实啊,咱每天都在“生产”数据,只是自己没察觉。

先说“数据采集”,就是把这些信息“收集起来”。

比如你早上用手机扫码买早餐,支付软件就记下了“你买了什么、花了多少钱、在哪家店买的”;你上班用导航,地图APP就记下了“你走了哪条路、花了多长时间、哪里堵车”;甚至你家里的智能电表,也在悄悄记录“你家晚上几点用电多、白天几点用电少”。

这些采集数据的“工具”,就像以前收粮食的麻袋,把散在各处的“数据粮食”装起来。

当然,采集数据也不能“乱来”。

比如你在网上填的身份证号、手机号,商家不能随便卖给别人——这就像咱家里的贵重东西,得锁好,不能让人随便拿。

现在国家也有规定,谁要是乱收集、乱卖数据,就得受处罚,这都是为了保护咱老百姓的信息安全。

收集来的数据,还得“存起来”,这就是“数据存储”。

你想想,全国这么多人,每天产生的数据得有多少?

要是存在普通的U盘里,估计得堆成山。

所以现在都用“大数据中心”——就像一个超大的“电子仓库”,里面放着无数台服务器,能把上亿条数据存起来,还能随时调出来用。

比如你在网上买东西,几年前的订单还能查到,就是因为这些数据都存在大数据中心里。

光存着还不行,得把数据“变有用”,这就到了“数据分析”环节。

比如一堆杂乱的销售数据,看起来就是一串数字,但经过分析,就能看出“哪个产品好卖、哪个地区的人喜欢买”。

举个例子,某奶茶店收集了一个月的销售数据,分析后发现“周末下午3点到5点,珍珠奶茶卖得最好”,于是就针对性地在这个时间段搞促销,销量一下就涨了不少。

这就像咱家里的菜,买回来得洗、得切、得炒,才能变成好吃的饭,数据也得经过分析,才能“发光发热”。

最后就是“数据应用”,也就是把分析好的数据用在咱的日常生活里。

除了前面说的看病、种地、买东西,还有很多场景:比如你刷短视频,APP会根据你之前看的内容,推荐你可能喜欢的视频;比如你用打车软件,软件会根据实时路况和车辆数据,算出你大概要等多久、多少钱;甚至现在不少城市的交通信号灯,也会根据车流数据调整时长——高峰期主干道绿灯时间长点,不堵车了,咱上班也不用迟到。

你看,从采集到应用,数据就像一条“流水线”,把咱身边的信息变成了帮咱过日子的“好帮手”。

数据要素市场:让数据“流通起来”,帮更多人赚钱现在你知道数据有用了,但光自己用还不够,得让数据“流通起来”,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像石油,得从油田运到炼油厂,再变成汽油,才能给汽车用。

而“数据要素市场”,就是让数据“流通起来”的平台。

简单说,数据要素市场就是“数据交易的地方”。

比如某个农业公司有很多土壤数据,另一个种子公司需要这些数据来研发更耐旱的种子,两家就可以在数据市场上交易——农业公司靠卖数据赚钱,种子公司靠买数据研发好种子,最后农民买到好种子,收成更高,这就是“一举三得”。

可能有人会问:数据怎么“卖”?

它又不是苹果、橘子,能拿在手里。

其实现在有专门的“数据交易所”,就像菜市场一样,里面有各种“数据产品”。

比如有的数据产品是“某地区的消费习惯报告”,有的是“某行业的市场趋势分析”,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买这些产品。

2025年上半年,全国主要的数据交易所就上架了3000多个数据产品,比去年多了七成,可见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数据的价值了。

当然,数据交易也得有“规矩”。

就像菜市场不能卖坏菜一样,数据市场也不能卖假数据、不能卖涉及个人隐私的数据。

现在国家也在制定各种政策,比如明确“哪些数据能卖、哪些不能卖怎么保护买数据和卖数据的人”。

比如医院的病人数据,不能首接卖,但可以把数据“匿名化”——去掉病人的姓名、身份证号,只留下病情、治疗方案等信息,这样既能给科研机构用,又保护了病人的隐私。

除了政策,还得有“基础设施”。

就像物流不通,菜市场的菜运不出去一样,数据要流通,也得有“数据高速公路”。

现在国家正在建“国家级数据基础设施”,比如在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建“数据节点”,就像高速公路的收费站,能让数据在不同城市之间快速传输。

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国会有50个城市有这样的节点,覆盖八成的省份,到时候数据流通会更快、更方便。

数据要素市场的发展,最终受益的还是咱老百姓。

比如有了更多的数据交易,就会有更多的企业研发新服务、新产品:可能以后会有更精准的健康管理APP,能根据你的身体数据提醒你“该运动了该体检了”;可能以后农村的农产品,能通过数据找到更精准的买家,农民不用再担心“种出来卖不出去”;甚至以后找工作,也能通过数据匹配到更适合自己的岗位,不用再海投简历。

咱老百姓咋跟数据“好好相处”?

说了这么多数据的好处,可能有人会担心:“数据这么重要,咱普通人咋用好它,又不被它‘坑’呢?”

其实很简单,记住两点就行:一是“会用数据”。

现在很多APP都有“数据服务”功能,比如支付宝的“年度账单”,能帮你看清一年花了多少钱,以后可以更合理地花钱;比如运动APP的“运动数据”,能帮你制定更科学的锻炼计划;家里有孩子的,还能通过教育APP的“学习数据”,知道孩子哪门课学得好、哪门课需要补。

这些都是数据在帮咱过日子,咱别嫌麻烦,多看看、多利用,就能让生活更有条理。

二是“保护好自己的数据”。

比如不要随便在陌生网站填身份证号、手机号;不要随便点不明链接,以免手机被植入病毒,偷走数据;快递单上的个人信息,要记得涂黑再扔;手机APP要授权权限时,多想想“这个权限有没有必要”——比如一个手电筒APP,要你的位置权限干嘛?

这些小习惯,就能帮咱守住自己的“数据安全”。

其实说到底,数据这“新石油”,不是遥不可及的高科技,而是咱身边实实在在的“好日子密码”。

它藏在咱的衣食住行里,帮咱省时间、省力气、多赚钱,还能让咱的生活更方便、更舒心。

以后再听到“数据要素数字经济”这些词,咱不用觉得陌生——因为咱每天都在和它打交道,它也在悄悄帮咱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随着数据要素市场越来越完善,以后还会有更多数据的“新用法”出现。

可能到时候,咱农村的田地能靠数据实现“全自动种植”,咱城市的交通能靠数据实现“零堵车”,咱每个人的健康能靠数据实现“早预防、早治疗”。

这些不是空想,而是正在慢慢变成现实的事儿。

所以啊,别小看咱每天产生的那些“小数据”,它们凑在一起,就是推动日子变好的“大能量”。

咱既要学会用数据,也要保护好数据,让这“新石油”一首为咱的好日子“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