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砚的第一条视频,拍得极其简陋。
没有精致的布景,没有专业的打光,就用手机对着厨房的灶台,画面晃得厉害。
他穿着件普通的灰色卫衣,头发有点乱,手里拿着那个豁口的粗瓷碗,声音还有点不自然:“今天做的是……我奶奶的疙瘩汤。”
视频里,他没像其他美食博主那样讲解步骤,只是沉默地搅面、煮疙瘩、撒青菜。
最后镜头对着碗里的疙瘩汤,他说:“味道……还行。”
点击发布的时候,他心里有点别扭,像是把自己的软肋暴露在了人前。
没想到,第二天早上,周明发来截图,视频竟然有了几万播放量。
这是谁?
看着有点眼熟……楼上的,这不是国宴厨师林砚吗?
我上次在新闻里见过他!
国宴厨师做疙瘩汤?
这反差感绝了!
看着好普通啊,能好吃吗?
他说“还行”的时候,表情好像有点委屈,哈哈哈哈评论不算多,但大多是善意的调侃。
林砚松了口气,正准备关掉页面,一条新评论弹了出来,ID是“南翔不爱吃”:疙瘩太大,面粉没醒透,吃起来会喇嗓子;鸡蛋打得太急,没形成蛋花,像碎渣;青菜切得太随意,口感不好;香油放多了,腻。
综合评分:3分(满分10分)。
林砚的火气“噌”地就上来了。
他盯着那条评论看了半天,手指在屏幕上敲了又删,删了又敲。
他想反驳,想说“你懂什么,这是我奶奶的做法”,又觉得太幼稚。
可心里那点不服气,像被点燃的火苗,越烧越旺。
他点开“南翔不爱吃”的主页,发现这个博主更新得很勤,每天都在吐槽不同的食物,从五星级酒店的自助餐到街角的包子铺,无一幸免。
她的视频里,永远带着一种“老子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的拽劲,却又总能精准地说出食物的问题,让人心服口服。
比如她吐槽一家老字号的包子:“皮发过了,碱味太重;肉馅里掺了太多淀粉,吃着像棉花;最离谱的是,姜放多了,盖过了肉香,纯属本末倒置。”
林砚不得不承认,她的味觉确实很敏锐,点评也一针见血。
但点评他的疙瘩汤,不行。
他深吸一口气,回复了那条评论:疙瘩大是因为手工揉制,保留麦香;鸡蛋碎是为了让每口都能吃到蛋味;青菜随意切,是还原家常做法;香油多少,凭的是感觉,不是规矩。
你觉得不好吃,是因为你没吃过我奶奶做的。
发完这条回复,他像打了场仗,手心都出汗了。
没过多久,“南翔不爱吃”回复了:哦?
那看来是我孤陋寡闻了。
不如林大厨师再露一手?
就做道家常菜,让我开开眼?
挑衅意味十足。
林砚盯着屏幕,忽然笑了。
很久没有这种感觉了——不是面对国宴菜单的压力,也不是处理复杂食材的谨慎,而是一种纯粹的、想证明自己的冲动。
他拿起手机,点开拍摄键,镜头对准了冰箱里的番茄和鸡蛋。
“行啊,”他对着镜头,嘴角勾起一抹久违的、带着点较劲的笑意,“那就做道番茄炒蛋。”
这一次,他没想着精准控制火候,也没算计糖和盐的比例。
他只是想做出一道……能让自己觉得“好吃”的番茄炒蛋。
毕竟,连“南翔不爱吃”都挑战了,他这个国宴厨师,总不能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