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趣游话外!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妈妈,我把爱情弄丢了

第二章 文艺范的恋爱脑

发表时间: 2025-10-08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萧婕姈出生在苏北一个普通的村庄——运河市运河县运河乡陈庄村。

这个苏北平原上的小村庄和千千万万个中国普通村庄一样,稀稀落落地静卧在平坦而广阔的大地之上。

父亲多才多艺,喜欢广交朋友,母亲身材高大,行走如风,性格爽朗,吃苦耐劳。

在这样的家风里长大的孩子就如苏北平原上春天的茅草一样生命力旺盛、皮实。

小时候怎么长,长大了怎么活。

从小到大,萧婕姈和她的三个哥哥、一个妹妹一边帮着父母干着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一边努力读书,不断刷新着知识的高度。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家庭的支持,萧婕姈高中毕业时考上了外市的一所师范院校英语专业。

两年时间,她用了十二分的努力来弥补自己与大城市同学之间学习上的差距。

当暑热逐渐消退,知了还在枝头拼命地嘶鸣。

二十岁师范学校毕业的萧婕姈意气风发地回到了家乡的小镇任教。

她青春活泼、多才多艺又不怕吃苦,刚毕业就担任了班主任工作。

当时,全校20个班级中,只有她一个女班主任。

每天哼着“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的歌曲,和孩子们打成一片。

上课时,她是思维敏捷、认真教学的老师;下课时,她和同学们一起踢毽子、跳皮筋,和孩子们打成一片。

学校举行的广播操比赛、文艺汇演等各种娱乐活动中,她都能凭借在大学文艺积极分子的经验积累带领孩子们拔得头筹。

很快便赢得了同事的认可和学生的喜欢。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时代的发展,运河乡己经撤乡建镇,成为运河县南部一个中心乡镇。

每到逢集时,街上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抵职的政策取消了,待业青年的招工考试也停止了。

但是,城市户口依然十分走俏。

谁家要是足够殷实,六千块钱可以为孩子买一个城市户口。

这样就可以安排进县里或者乡镇上的供销社、商店上班,捧到“铁饭碗”。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小镇很小,家长里短、单位福利、每年哪个单位新分来了几个男的还是女的都会像一阵风刮过大街小巷,引起人们的议论和盘算。

你想,小镇上买个城市户口都令人羡慕不己,何况是院校毕业的女大学生?

最容易引起关注的当然是镇医院的医生护士和中小学校的老师。

二十来岁又有文化知识又有铁饭碗的萧婕姈也和她的那些女同事一样,成为“抢手货”。

刚上班不久,她还沉浸在初为人师、又有工资收入的兴奋与好奇中。

亲朋好友、同事熟人己经纷至沓来。

上下班的路上、去食堂吃饭、参加各种活动时,热心的领导、大姐们有的旁敲侧击,有的首奔主题,大家都在关心她的 “终身大事”,都在为她牵线搭桥,都希望她能成为自己亲朋好友中的一员。

而那些“好逑的君子们”也有自己的策略。

胆大的小伙子们自己或写信或找借口主动追求、胆小的则托人上门。

一时间,牵红线的可谓络绎不绝。

然而,她总是不为所动,婉言谢绝。

萧婕姈成长的家庭环境虽然也有矛盾和争吵,但是能够对她亲密无间,给予她生活情感经验的女性亲属很少。

她的奶奶孙子孙女一大群,哪能顾得上夹在中间的萧婕姈? 母亲终日像男人一样操持着家里家外,很少单独和孩子们说话;母亲有五个兄弟没有姐妹,意味着她只有舅舅舅妈没有姨妈,从小到大,每次去外婆家,舅妈们都很热情,做好吃的饭招待她,但是能带着她睡,给她生活指导的几乎没有;她的父亲兄弟三人,有一个妹妹远嫁。

姑姑很疼他们,偶尔回来会倾其所有买好吃好穿的给他们这些侄儿侄女。

可以说,萧婕姈小时候吃过的好东西,听过的稀奇故事都是姑姑姑父带来的。

但那毕竟是通讯不太发达的时代,她也很少有机会听姑姑传授她“生活小妙招”。

综上所述,萧婕姈的生活中对于家庭生活中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会有哪些和如何处理几乎是没有任何认知和想象的。

面对纷沓而至的求偶信息,她一方面觉得自己年龄尚小,还没到考虑的时候;另一方面,从小就喜欢读各种小说的她血管里流淌着不谙世事的天真和浪漫。

她受到自由民主思潮的影响,鄙视那种老套的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觉得低俗而可笑。

“该来的总会来的。”

她相信总有一天,她的真命天子也会骑着白马来到她的身边,至于那个白马王子会是怎样的形象、怎样的性格、怎样的工作和家庭却从未想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