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记忆的长河源头,有一个遥远而仿若世外桃源般的小村庄,那里的晨曦宛如轻纱,总是透过朦胧的薄雾,带着丝丝缕缕的温柔,悠悠然洒落在错落有致的田野与古朴的屋舍间。就在这片满是泥土芬芳与希望的土地上,我故事里的主角 —— 母亲,开启了她跌宕起伏的人生旅程。
1960 年,那是一个在历史长河中刻下深刻印记的年份,整个国家都在艰难中蹒跚前行,母亲便在这样一个物质极度匮乏的春日里,伴随着第一声清脆的鸟鸣,呱呱坠地。外公外婆守在那间略显破旧的土坯房里,满心欢喜地迎接这个新生命的降临,可欢喜之余,忧愁也悄然爬上他们的心头,毕竟在那样的年月,多一张嘴吃饭,便多一份沉重的负担。
幼年的母亲,没有如今孩子所拥有的那些琳琅满目的玩具,没有色彩斑斓的积木,没有会唱歌跳舞的电子玩偶。对她而言,田间的泥巴是能捏出万千幻想的奇妙材料,自制的毽子是能带来无尽欢乐的宝贝。每当农忙时节,金色的麦浪在微风中翻滚,像是一片金色的海洋,母亲就如同一条灵动的小鱼,跟在外公身后,小小的身影在麦浪中迅速穿梭,努力学着大人的模样,弯腰、伸手,一丝不苟地帮忙捡拾麦穗,那认真劲儿,仿佛捡起的不是麦穗,而是整个家庭的希望。
夏日的夜晚,没有电扇,更没有空调,暑气却并未消散。一家人便在院子里铺上凉席,外婆坐在一旁,手中轻摇着那把旧蒲扇,一下又一下,驱赶着蚊虫,那微风带着外婆的爱,轻轻抚过每个人的脸颊。母亲就枕着外婆悠悠的歌谣,望着满天繁星,眼睛里闪烁着对外面世界的憧憬,那是一种纯粹而炽热的向往,即便年幼,也在心底悄悄种下了梦想的种子。
到了上学的年纪,母亲满心欢喜,那是一种对知识殿堂的本能渴望。她背起外婆用旧布精心缝制的书包,那书包虽然粗糙,却承载着一家人对她的期望。踏入村里那间简陋至极的学堂,几间破土坯房便是教室,桌椅板凳摇摇晃晃,仿佛随时都会散架,黑板漆面斑驳,写起字来粉笔末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