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性格超有趣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这个称号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是很多代人的学习榜样。
孔子能得到这么高的评价,不仅是因为他桃李满天下,还和他的性格、品行有很大关系。
孔子是个爱钻研学问的人,十五岁时便立志于学习。
他有时整天不吃饭,有时整夜不睡觉,拼命地用心思考。
他说过一句非常出名的 话:“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意思是,常常温习学过的东西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有一次,有人问孔子的学生子路:“你的老师是怎样的人? ”子 路没有说话。
孔子听说这件事后,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么 回答呢?他这个人呀,发愤用功,连吃饭都顾不上,快乐得把一切烦恼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己。”
孔子还是个能吃苦的人。
他曾说:“饭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实。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就是说,孔子只吃粗粮,喝白水,枕着胳膊睡觉,他就觉得快活得很。
那些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荣华富贵,对他而言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从这就可看出孔子孤高的品格。
他也是一个热爱音乐的人。
他喜欢同人家一块儿唱歌,遇到唱歌唱得好的,一定叫人家再唱一遍,他也学着唱。
有一次,他在齐国听见悦耳的音乐后,“三月 不知肉味”。
陶醉得三个月都尝不出肉的味道,这得多么痴迷音乐呀!孔子说:“呀,想不到这曲子的美竟然达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学问高、品行好,许多人出于景仰之情拜他为师。
古人说他有“弟子三千”,“三千”并不是一个确切的数目,但孔子的弟子的确不少。
我现在且介绍几个最有意思的学生: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孔子总是夸赞他。
比如, 孔子曾说:“颜回多 么贤德呀!一碗饭,一瓢水,住在陋室时,孔子伤心极了。
仲由,字子路,小孔子九岁。
他是个脾气很首又有勇气的人。
起初,他总给孔子捣乱,孔子用“礼”渐渐地感化了他。
孔子赞美他,说穿着很破的衣裳和穿了锦衣华服的人站在一块,而不觉得羞耻的,只有子路了。
端木赐,字子贡,小孔子三十一步。
他是一个说话滔滔不绝的人。
孔子问他,颜回哪一个学问更好?“他谦虚地说:“我怎么能与和回比呢?他听到一件事可以推测出十件事,我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罢了。”
宰予是孔子弟子中较为不听话的一个。
有一次,宰予 大白天睡觉,孔子知道了,就感慨道:“烂了的木头, 是不能雕东西的:用粪土砌的墙壁,是不能刷上白粉的。
对于宰子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学生这么多,怎么教好每一个人呢?这可难不倒孔子,他有独特 的方法一因材施教。
他会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差别的教导,让每个学生得到最佳的发展。
听起来是不是有些抽象呢?举个例 子,你就明白啦!有一次,子路请教孔子:“我们听见了一件应该去做的事, 不是应该马上去做吗?孔子说:“有父亲和兄长在, 应该先问他们,怎么可以听了就马上去做呢?后来,另一个学生冉有问孔子:“我们听见了一件应该去做的事,不是应该马上去做吗?孔子斩钉截铁地说:“应该马上去做。
一个叫公西华的学生心里非常提心,他此去同孔子为什么一根一样的问题却有两种不同的回答。
孔子说:“子路的性子急躁, 所以教他做事多听意见,慢一点去做:冉有的性子犹豫不决,所以要教他做事果断,马上去做。
(周游列国可太苦了)孔子在鲁国做大官的时候,用心治国,把鲁国治理得井井有条。
但好景不长,他和其他大臣产生了矛盾,只能离开鲁国。
孔子带着弟子在各国周游了十年,吃了不少苦。
有一次,孔子一行人到了宋国。
不巧的是,宋国有个大官,名叫桓包,他很讨厌孔子。
孔子在大树下,同许多学生学习“礼”,桓魑恨极了,叫人把孔子赶走,把那株大树也一同拔掉了。
孔子换装逃走,跑出宋国,才没有被桓魑杀掉。
那时,学生们都 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孔子却泰然地说:“我的品德是 上天赋予的,桓魑能拿我怎么办呢?”在孔子看来,自己心怀道德,自有上天庇佑,小人当然奈何不了他。
还有一次,孔子到楚国去,经过陈、蔡两国边界的时候,没有粮食可吃,随行的仆人也病了。
七天没有东西吃,学生们都依得两眼R金星。
子路愤愤不平地问孔子: “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即使穷困, 也坚守心中的操守:小人穷困便容易做坏事,胡作非为。
"在周游列国的途中,孔子和弟子们常常遇着一些隐士。
那些隐士也是有德行有学问的人,他们看见社会乱糟糟的,却只想保持自己的高尚,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孔子和他们完全不一样,他把改革社会当作自己的责任,他有很多想要做的事情。
某一天,孔子站在河边,看见水流湍急。
他叹息地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水流得这样快呀,昼夜不停地流呀!为什么孔子因水流而叹息呢?因为孔子联想到时间就像河水一样,匆匆逝去且一去不复返,所以发出了感慨。
孔子周游列国,在外十三年,六十八岁时回到鲁国。
他回鲁之后,专心著书。
把古代的官书,删成《尚书》;把古代的诗歌,删成三百多篇,整理成《诗经》:并且修订了《礼》《乐》,又补充《易》;还作了一部《春秋》。
时间不停不歇地走着,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回死了,接着他的儿子孔鲤也死了,再过两年,另一个喜欢的学生子路因为战乱也死掉了。
子路死后第二年春天的一个清晨,孔子早早就起床了。
他拄着 手杖,悠闲地在门前踱步,口中唱着:“泰山快要倒了吗? 梁木快要坏了吗?哲人快要死了吗?”子贡听见了,担心地说:“泰山快要倒了,我们将仰望什么呢?梁木坏了,哲人死了,我们该如何是好呢?听歌里的意思,老师恐怕生病了。”
于是他加快脚步走去看,孔子果然病了。
七天后,孔子逝世,这一年他七十三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