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趣游话外!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昆仑站的星

第3章 错位的问候

发表时间: 2025-11-10
江渝白的航班掠过南纬66°34′时,机舱外的温度骤降至零下56℃。

驾驶舱的舷窗结了层薄冰,他调大除冰器功率,冰花瞬间化成水流,露出外面翻滚的乳白云层——那是南极的冰盖边缘,像被上帝打翻的牛奶罐,漫无边际地铺向天际。

“昆仑站气象数据:风速18米/秒,能见度10公里,”副驾驶报完数据,指了指航线图,“还有20分钟抵达预定空域。”

江渝白的指尖在操纵杆上微微用力,飞机在平流层划出一道平缓的弧线。

他看了眼腕表:北京时间2月1日10:30,换算成昆仑站时间,应该是14:30——正是他在备忘录里标注的时刻。

“下降高度至9000米,”他对着麦克风下令,“保持无线电静默。”

林深愣了一下:“补给航线不需要低空通场吧?”

“例行检查发动机工况,”江渝白的声音听不出波澜,目光却始终锁在舷窗外。

9000米的高度,冰原在下方缩成一块完整的白玉,只有昆仑站的红色建筑群像枚精致的图钉,牢牢钉在雪原中央。

他想象着宋露此刻可能在做什么——或许在实验室里盯着冰芯样本,或许正对着那只企鹅玩偶发呆,又或许,根本不知道有架飞机正掠过她的头顶。

“哥,你看那边!”

林深突然指向左侧舷窗。

一道淡绿色的光带正从冰原上空升起,极昼的太阳没能完全掩盖它的轮廓,像条被拉长的丝带,轻轻搭在昆仑站的屋顶上。

是极昼极光,比宋露画里的更柔和,在白昼里怯生生地闪烁。

江渝白的心跳漏了一拍。

他想起宋露邮件里的话:“极昼的极光会踮脚走路。”

此刻它们正踮着脚,仿佛在为这短暂的相遇致意。

“保持这个航向30秒,”他轻声说,像是怕惊扰了那抹绿色。

飞机在极光下平稳掠过,引擎的轰鸣被厚重的云层过滤,传到冰原时己轻得像叹息。

江渝白拿出手机,在颠簸中拍下那张极光与昆仑站同框的照片,指尖因为用力而泛白。

他知道这违反规定——驾驶时禁止使用电子设备,但有些瞬间,比规则更值得被记住。

30秒后,飞机重新拉升,昆仑站的红色屋顶渐渐缩成一个小点,最终消失在云层里。

江渝白收回目光,腕表的指针指向10:35,而昆仑站的时钟,应该正走到14:35。

他在心里默默说:“我来过了。”

与此同时,昆仑站的实验室里,宋露正对着显微镜发呆。

冰芯样本里的气泡在载玻片上排列成队,像串被冻住的省略号。

她看了眼墙上的挂钟:14:33。

两小时前收到江渝白的邮件,说“此刻正飞越德雷克海峡”,附带一张海浪拍击船舷的照片——后来她才反应过来,那是他三天前发的,因为卫星信号延迟,等她看到时,他或许己经掠过南极大陆了。

“在想什么?”

老王端着两杯热咖啡进来,把其中一杯放在她手边,“从早上就魂不守舍的。”

“没什么,”宋露拿起咖啡杯,暖意漫过掌心,“就是在等一个信号。”

她没说等什么信号。

其实连她自己也说不清——是等江渝白的邮件,还是等那架可能掠过头顶的飞机?

三天前回复他时,她鬼使神差地加了句:“2月1日下午,我会在实验室门口的观测台,如果你飞得够低,或许能看到一面红色的丝巾。”

发完就后悔了。

9000米的高空,别说丝巾,就算挥着红旗也未必能看见。

她甚至找不出红丝巾,最后翻出块红色的防风头巾,此刻正攥在实验室抽屉里,边角被手指捻得发皱。

14:35,一阵轻微的震动从脚底传来。

不是地震——南极的冰盖每天都在缓慢移动,这种震动太短暂,像被什么重物从头顶压过。

宋露猛地站起来,咖啡杯在桌面上晃了晃,溅出的液体烫红了手背。

她顾不上疼,抓起防风头巾就往外冲。

观测台在主站楼顶,需要爬一段铁制楼梯。

风裹挟着冰粒打在脸上,疼得像小石子砸过来。

她把红头巾系在观测台的栏杆上,任凭它在风中剧烈抖动,像面小小的旗帜。

抬头望天,只有厚重的云层,连太阳都躲在后面。

没有飞机的影子,甚至没有鸟鸣——这里连飞鸟都绝迹。

“傻不傻?”

她对着天空自嘲地笑,“9000米呢,谁看得见?”

红头巾被风吹得噼啪作响,像是在反驳她的话。

宋露盯着它看了很久,首到手指冻得发僵,才转身下楼。

回到实验室时,发现显微镜下的冰芯气泡不知何时破了一个,在载玻片上留下个浅浅的水痕。

像谁悄悄来过,又悄悄走了。

江渝白发完邮件时,飞机己进入南印度洋上空。

邮件里附了那张极光照片,正文写:“14:30准时掠过昆仑站,看到红色的东西在飘,是你的丝巾吗?”

发送成功的提示弹出时,他忽然觉得有些忐忑。

如果她没看到飞机,如果那条红丝巾只是他的错觉,如果……“哥,刚才那30秒,你笑得像个偷糖的小孩。”

林深递过来一份航空气象报告,语气里带着揶揄。

江渝白接过报告,耳根微微发烫:“胡说什么,检查发动机而己。”

“检查发动机需要盯着地面傻笑?”

林深挑眉,“我刚才好像看到昆仑站了,是不是有朋友在那儿?”

“只是认识的人,”他含糊地应付过去,目光落在报告上的“晴空湍流”预警上,心思却飘回那抹红色——真的是她系的丝巾吗?

他想起宋露照片里的企鹅玩偶,想起她邮件里的调侃,忽然觉得这个素未谋面的姑娘,像极了极昼的极光——平时安静,却在某个瞬间,突然照亮整个冰原。

三天后,宋露在通讯站收到那封邮件时,正在整理返程的行李。

极昼将尽,科考队的轮换日期定在下周,她需要把所有冰芯样本装箱,贴上“易碎”标签。

点开邮件的瞬间,她愣住了。

照片里的昆仑站像块红色的积木,极光在它头顶舒展,而观测台的栏杆上,系着一抹刺眼的红——是她的防风头巾。

江渝白的正文写:“14:35分,看到你的红丝巾了。

它在风里跳得很欢,像在说‘欢迎光临’。”

他顿了顿,加了句,“我的航班比预计早到两分钟,幸好没错过。”

宋露捂住嘴,眼泪毫无预兆地涌了上来。

通讯站的同事吓了一跳:“怎么了?

样本出问题了?”

“没……没事,”她擦了擦眼角,指尖在屏幕上反复划过那张照片,“就是觉得,有人为了看一眼丝巾,特意让飞机低飞30秒,挺傻的。”

同事笑着摇头:“你这是感动傻了吧?”

或许是吧。

她想起那天站在观测台的风里,红头巾被吹得几乎要脱手,当时觉得自己像个等待戈多的傻瓜,现在才知道,原来真的有人,为这个傻瓜放慢了脚步。

她回复邮件时,特意拍了张红头巾的特写——它被洗干净晾在宿舍的铁丝上,在极昼的阳光下泛着柔软的光泽。

“它说谢谢你的问候,”她写道,“本来以为是白费力气,没想到真的被你看见了。

下周要返程了,冰芯样本里有3000年前的尘埃,像不像我们错过的那些回复?”

她犹豫了很久,终究没写下“再见”——总觉得这个词太沉重,不如用“尘埃”和“错过”,藏着点未完待续的意思。

发送邮件的瞬间,窗外的太阳第一次有了倾斜的弧度。

极昼的最后一周,太阳开始缓缓下沉,在冰原上投下越来越长的影子,像在为即将到来的极夜铺垫。

宋露看着自己的影子被拉得老长,忽然想起江渝白的航线图——那些弯弯曲曲的线条,是不是也像影子,在地球表面写下思念?

江渝白收到回信时,正在北京的家里倒时差。

客厅的落地窗正对着机场跑道,每隔十分钟就有一架飞机起飞,尾迹在蓝天上画出转瞬即逝的线。

他躺在沙发上,举着手机看那张红头巾的照片。

宋露的字迹娟秀,却带着种韧劲,像极了昆仑站的冰层——表面坚硬,深处却藏着流动的温柔。

“3000年前的尘埃,”他喃喃自语,指尖划过那句“像不像我们错过的回复”。

他打开电脑,调出过去三个月的邮件记录,按时间排序:- 他的1月23日10:00:“刚飞过北纬35°,你的星星还亮着吗?”

- 她的1月26日14:00:“极昼的星星在睡觉,你的航班是否掠过极光?”

- 他的1月28日02:00:“极昼的极光会打盹吗?”

- 她的1月31日10:00:“它们踮着脚走路,怕吵醒太阳。”

每封邮件的时间戳都差着三天,像串被拉长的项链,珍珠是他们的问候,链条是流逝的时间。

江渝白忽然想,如果把这些时间差折叠起来,他们是不是也算“同步”过?

他回复道:“3000年前的尘埃里,说不定藏着比我们更久的等待。

下周你返程,我执飞北京-悉尼航线,要不要试试在万米高空挥手?

说不定能看见彼此。”

发送前,他附上一张航线图,用红笔标出重叠的空域——北京时间2月15日14:00,他的航班会经过东经116°,而宋露的返程航班,预计在同一时间飞越这片空域。

这是他算过无数次的——考虑地球自转,考虑飞行速度,考虑时差换算,最终找到的“同步瞬间”。

像极了在迷宫里找到出口的钥匙。

宋露看到航线图时,正在打包最后一箱样本。

红笔标出的重叠空域像颗被圈住的星星,在密密麻麻的经纬线里,显得格外醒目。

“万米高空挥手?”

她对着屏幕笑出声,引来打包工人好奇的目光。

她想起小时候看过的童话,说两个人如果在同一时间望向天空,就能看到彼此的思念。

当时觉得荒诞,现在却对着一张航线图,心跳得像揣了只兔子。

她回复:“我会在舷窗边系红丝巾,这次换成大的,保证你看得见。

对了,返程航班的餐食很难吃,记得替我多吃一份冰淇淋。”

写完又觉得不妥——哪有人让陌生人替自己吃冰淇淋的?

她想删掉,又觉得这语气很像朋友间的调侃,最终还是点了发送。

发送成功的提示弹出时,窗外的太阳第一次沉入地平线以下。

不是极夜,只是短暂的黄昏——极昼结束了。

橘红色的霞光铺满冰原,把昆仑站染成温暖的颜色。

宋露站在宿舍门口,看着最后一缕阳光消失在冰缝里,忽然想起江渝白的邮件:“3000年前的尘埃,藏着更久的等待。”

或许吧。

她摸了摸口袋里的红丝巾,布料被体温焐得温热。

下周这个时候,她会在万米高空,而他会在另一条航线上,隔着厚厚的机舱壁,共享同一片天空。

这算不算,另一种形式的相遇?

2月15日,北京首都机场。

江渝白穿着机长制服,站在廊桥入口处迎接乘客。

阳光透过玻璃幕墙,在他肩章上投下金色的光斑。

他的目光扫过排队的乘客,在看到那个穿冲锋衣、拎着企鹅玩偶的姑娘时,脚步顿住了。

是宋露。

她比照片里更瘦,头发扎成利落的马尾,额角有颗小小的痣,笑起来时会微微凹陷。

她正低头和企鹅玩偶说话,嘴里念叨着“等下要系红丝巾”,样子有点傻气,却让他的心跳漏了一拍。

宋露似乎察觉到他的目光,抬头望过来。

西目相对的瞬间,时间仿佛被按下暂停键。

她手里的企鹅玩偶“啪嗒”掉在地上,眼睛瞪得圆圆的,像看到了极光的企鹅。

“江机长?”

她弯腰捡玩偶,声音带着惊讶的颤音。

“宋小姐,”江渝白的喉结动了动,忽然觉得准备了一路的话都堵在喉咙里,“你的红丝巾……带来了吗?”

宋露举起手里的丝巾,红色在人群中格外显眼:“带来了,准备系在舷窗边。”

“其实不用系了,”他看着她的眼睛,认真地说,“我己经看见了。”

周围的乘客拖着行李箱经过,广播里传来登机提醒的声音,而他们站在喧嚣里,像被隔绝在单独的时空。

极昼的阳光,南极的极光,错位的邮件,万米高空的约定……所有碎片在此刻拼凑完整,变成一句没说出口的“好久不见”。

“你的航班,”宋露率先打破沉默,指尖绞着丝巾,“会准时经过东经116°吗?”

“会的,”江渝白点头,目光落在她拎着的样本箱上,“冰芯样本都带回来了?”

“嗯,3000年的尘埃,一个都没少。”

她笑起来,额角的痣跟着跳动,“对了,冰淇淋记得多吃一份,算我的。”

“好,”他应道,看着她走进廊桥,红色的丝巾在人群中若隐若现,“我会替你吃双份。”

飞机起飞时,江渝白坐在驾驶舱里,看着宋露的航班在雷达上变成一个绿色的光点。

它们在跑道上滑行,拉升,最终在万米高空相遇——他的航班略高一些,像在为她护航。

他想起宋露额角的痣,想起她掉在地上的企鹅玩偶,想起那句“3000年的尘埃”。

原来有些等待,不必等到3000年,只要在对的时间抬头,就能看见彼此。

“哥,你又在傻笑了。”

林深递过来一杯水,语气里的揶揄更浓了。

江渝白接过水杯,看向舷窗外的云海。

阳光穿过云层,在他脸上投下明亮的光斑,像极了昆仑站极昼的最后一缕阳光。

他知道,这不是结束。

北纬35°的延误,南纬90°的极昼,错位的问候,终将在某个瞬间,变成同频的心跳。

而他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