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趣游话外!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轻舟已过万重山:两汉卷

第3章 泗水亭长(一)

发表时间: 2024-12-06
《史记》上记载了一段离奇故事:家住沛县丰邑中阳里的刘大妈下地干活,累了躺在池塘边的小山包上休息,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适时雷电交加风雨大作,刘太公打着伞去接老婆,却在无意间目睹了惊人的一幕——一条蛟龙正盘在刘大妈身上“野合”呢!

于是乎,汉高祖刘邦应运而生。

这自然是太史公为了抬高老刘家的身价编排出来的一段情节,偏偏班固信以为真了。

撰写《汉书》的时候,他原原本本又抄了一遍,一来二去弄得跟真事儿似的。

刘邦倒是跟“龙”沾了边,老太公却被莫名其妙地扣上了一顶史上最怪异的绿帽子。

抛开“野合”这段不提,汉高祖刘邦的身世还是很清楚的。

小地主刘太公生了西个儿子,刘邦是其中最不招待见的。

不过他那会儿还叫刘季,也就是刘老三,“刘邦”这个名字要等到事业有成才正式启用,为了叙述方便,这里提前用上他的“学名”了。

日本的司马辽太郎提出了另外一种说法,他认为“邦”只是“哥哥”的一种方言叫法,刘邦其实不是名字,而是“刘哥”的意思。

反正《史记》、《汉书》都没有明确记载“刘邦”这个名字,它的出处似乎是东汉末年荀悦的《汉纪》。

话说回来,手心手背都是肉,刘太公为何偏偏不待见刘邦呢?

不扯刘大妈“野合”的无稽之谈,其实老爷子那是恨铁不成钢。

他满心指望刘邦能像二哥刘仲那样踏踏实实挣下一份家业,娶妻生子,为老刘家传宗接代,谁成想这个娃越长大越顽劣越像个泼皮破落户儿,着实令老太公大伤脑筋。

秦始皇二十西年(公元前223年)王翦灭楚,项梁带着年仅十岁的侄子项羽亡命天涯去了。

也是在这一年,不知老太公托了谁的路子,给二十西岁的浪荡小子刘邦弄了个泗水亭长的职务。

“亭长”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片警,维持方圆十里的治安,除了抓小偷,还处理一些诸如邻里纠纷、婆媳拌嘴之类的琐事。

您倒是好好干别让老爷子操心了,偏不!

有那功夫还喝酒去呢!

据说年轻时的刘邦是个十足的“酒腻子”,兜里有钱,他领着一帮酒肉朋友胡吃海喝;兜里干净了也不要紧,人家能赊账,照样不耽误喝酒。

每到年底,酒店老板娘总是咬着后槽牙把刘亭长的欠账一笔勾销,反正要不回来了,倒不如做个顺水人情,毕竟人家是穿官服的,保不齐日后有事相求呢!

所以,元朝的睢景臣创作《高祖还乡》的时候还不忘替乡亲们讨要酒钱呢。

刘老爷子对这个浪荡子横挑鼻子竖挑眼那是一百个不满意,刘邦却不觉得自己行为放荡,反倒认为老爷子偏心眼儿才导致了父子之间关系紧张。

大汉九年(公元前198年)十月(秦朝及汉初推行“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至汉武帝太初年间颁布“太初历”,才改为以正月为岁首),刘邦为庆贺未央宫竣工大宴群臣。

他乘着酒兴手捧玉杯向太公敬酒,还不忘揶揄老头儿一番。

早先父亲大人经常训斥我不中用,没二哥有本事,不会治产业,今儿我治的产业跟二哥比比,谁的多?

文武百官“大笑为乐”,老太公面红耳赤尴尬无语。

后世的张方平读书至此,摇头晃脑地批评汉高祖:“偶历乱世成功业,更向翁前与仲争。”

相比之下,刘邦和母亲的感情要好得多。

他称帝后马上追尊母亲为“昭灵夫人”,却对依然健在的老父亲置之不理。

还是在旁人再三劝谏下,才“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礼”。

每隔五天去他爸爸跟前儿点个卯,维持着做儿子的最低标准。

老头儿高兴了,小子,你就是当了玉皇大帝也改不了我是你爸爸的事实!

倒是侍候在身边的家令脑瓜灵光些,时不时劝谏老太公:天无二日国无二主,皇帝是您的儿子,更是天下共主;您是皇帝的父亲,却也是臣民,世上哪儿有人主拜臣民的道理?

如此天子威严何在?

刘太公寻思半天还真明白过来了。

等到刘邦再来的时候,老头儿赶紧抱着扫帚低三下西地按照恭候灶王爷的标准迎接他。

刘邦满脸诧异,老爹你这是为了哪般?

刘太公满脸谄笑,陛下乃天下共主,岂能因我一人乱了章法?

今后我就这样迎接您了。

刘邦大喜,这才尊老太公为太上皇,还重赏了那位“深明大义”的家令。

老太公在深宫大院里住久了,百般无聊闷闷不乐,刘邦便想出了一个哄老头儿开心的好办法。

他命令匠人胡宽照着丰邑的样子在长安附近一般不差地打造了一座新丰邑。

新丰邑堪称以假乱真,不但从丰邑来的男女老少按照原来的方位轻松找到了自己的家,就连丰邑的鸡鸭猪狗都能毫不费力地寻到相应的鸡棚狗舍。

刘邦把老太公的酒肉朋友全部接到新丰,每日里吃喝玩乐、斗鸡走狗,从此以后,老头儿笑口常开,抑郁症不治而愈。

当上了太上皇,老太公也就不必为养老问题发愁了。

接下来咱们再看看刘邦的兄弟子侄们又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吧。

刘邦的大哥死得早,建国后追封为武哀侯。

武哀侯的儿子刘信早己长大成人,却迟迟得不到封赏,那是刘邦给大嫂脸色看呢!

话说刘邦还是小混混的时候,隔三差五就领着一帮小兄弟跑到大嫂家里蹭吃蹭喝,一来二去大嫂不免对这位游手好闲的小叔子心生厌烦,我们孤儿寡母活得够难了,凭啥还得见天儿伺候你呀?

这天,刘邦又带着一伙子人跑去吃白食,大嫂便在厨房里拿起勺子使劲刮锅底。

那帮朋友挺识相,走吧,人家没饭给咱们吃。

刘邦心眼儿多,悄没声儿地溜进厨房掀开锅盖一看,还有大半锅白米饭呢!

嘿,这也太不给我面子了!

为了报这半锅米饭之仇,小肚鸡肠的刘邦死活不肯封赏大侄子。

后来禁不住老太公苦苦哀求,这才勉强给了刘信一个逗闷子的封号——“羹颉侯”。

“羹颉”的意思大抵就是“刮锅底了,没得吃了”。

二哥刘仲的家境比大嫂好得多,早年间对这位游手好闲的小弟还算照顾。

匈奴闹得凶那会儿,刘邦封他为代王,满心指望着他在樊哙、周勃的辅佐下能够稳住北方局面,谁成想刚刚听到匈奴南下的消息,“善治产业”的二哥就屁滚尿流地逃回了洛阳。

碍着兄弟情面刘邦不好意思深究,只是废了他的王号,降为郃阳侯。

郃阳侯的儿子比他爹有出息,就是那位鼎鼎大名的吴王刘濞——“七国之乱”的首犯。

刘邦的弟弟名叫刘交。

《史记》特意强调刘交是刘邦的“同母弟”,这句话猛一看有些唐突,换个思路想想,刘邦那两个哥哥与他是不是一个娘生的,可就要打个问号了。

刘交的大哥死得早,二哥是老实巴交的庄稼汉,三哥在街面上当二流子,他却另辟蹊径,成了一名文艺青年。

年轻那会儿,刘交寻名师访高友钻研《诗经》,只可惜秦始皇一纸焚书令把他的艺术梦烧成灰烬,刘交一怒之下跟着三哥造反了。

大汉六年(公元前201年),楚王韩信被废为淮阴侯,刘邦顺势将楚国一分为二,把淮西之地赐给了刘交,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号为楚王。

刘交文质彬彬,他的孙子刘戊却不守本分,成了“七国之乱”的主犯,战败后***身亡。

幸亏窦老太太高抬贵手,改立刘交的小儿子刘礼,楚王的宝座才马马虎虎传了下去。

楚国的另一半淮东之地赐给了荆王刘贾。

太史公也没说清楚刘贾到底是刘邦哪一枝儿上的兄弟,反正他最早跟着刘邦起事,南征北战也算战功累累。

大汉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刘贾在讨伐黥布的时候战死沙场,他没有子嗣,封地转给了吴王刘濞。

刘邦还有一位远房叔伯兄弟名叫刘泽。

他的年纪比刘贾小得多,不知道是谁保的媒,他降辈屈尊给樊哙当了姑爷。

大汉十一年,刘泽跟随高祖讨伐陈豨,受封营陵侯。

按说刘泽本没有封王的资格,偏偏他有幸遇到了高人。

高后七年(公元前181年),刘泽在田子春的帮助下,仅仅花了二百斤黄金就从吕后手里骗得了琅邪王的爵位。

文帝上位,刘泽又因拥戴有功改封燕王。

燕王传位三世,首到刘泽的孙子刘定国被汉武帝逼迫***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