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纲:通过老会计秦素芳晚年钻研国学的经历,展现中华文化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以书房为江湖,笔墨作刀剑,在古文字考据中暗藏家族情感羁绊。
当一场偶然事件,让三代人重新审视彼此,传统文化终将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
第一章:古卷惊鸿晨雾如纱,笼罩着筒子楼斑驳的红砖墙。
三单元204室的纱窗透出暖黄光晕,与楼下早点摊蒸腾的热气交织在一起。
秦素芳对着五斗柜上的圆镜梳头,象牙梳齿突然卡在一绺白发间。
她凑近镜面,发现那白发竟与案头《说文解字》书页边缘的银丝如出一辙。
镜中妇人面若银盘,眼尾皱纹恰似青铜器上的雷纹,倒显得庄重。
她轻叹着取下梳子,忽听檀木座钟敲了七下,慌忙将青丝绾成低髻——今日要校注《周礼》"玉府"篇,可不能耽搁。
起身时膝盖发出细微的咔嗒声,让她想起去年修复室老张头说的"青铜器锈蚀声"。
推开书房门,三十七本牛皮笔记在榆木书架上列阵以待,书脊上烫金的年份从1983年一直延伸到今年。
最顶层的雕花木匣里,躺着1957年版《说文解字》,书脊裂痕里还嵌着供销社的棉絮。
那是她结婚时唯一的嫁妆,这么多年来,这本书成了她最亲密的伴侣。
窗台上冻青釉笔洗盛着半池宿墨,倒映着案头泛黄的《两周金文辞大系》,书页间斜插着一片银杏叶,是去年重阳外孙女小满夹进去的。
秦素芳记得那天,小满举着叶子说:"姥姥,这叶脉多像青铜器上的纹路!
"她当时就着银杏叶的纹路,给小满讲了"饕餮纹"的演变。
"妈!
"防盗门哐当震响,女儿林月如踩着细高跟闯进来,漆皮手包往藤椅上一甩,"这电子阅读器您必须学着用,王教授说国家图书馆新上线了甲骨文数据库..."话音未落,瞥见母亲正在宣纸上誊写篆书,笔锋过处墨色如漆,竟把《考工记》里的车轭纹样描成了甲骨文"车"字。
秦素芳笔尖一顿,砚台边血糖仪突然发出警报。
她摘下老花镜擦了擦:"那些个电子屏晃眼,不如我这嘉靖年间的澄心堂纸衬墨。
"说着从青花瓷罐里摸出块桃酥,"昨儿照着《山家清供》做的,你尝尝可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