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她记事起,林然就对村口那条黄土路心有余悸。晴天里,它犹如一道深浅不一的土壤缝隙,路面坑洼不平,常常积着一摊浅水。
雨天时,它则彻底变成黏稠的泥潭,行人一不小心便会滑倒,裤腿被黄泥巴裹得严严实实,再也无处可走。
林然读小学时,每天都要小心翼翼地沿着那条路走十几分钟,然后在临近县城的地方挤上公车。
那是一辆破旧不堪的中巴车,车门晃晃悠悠,发动机轰鸣声吵得她头皮发麻。林然总是下意识地捏住母亲的衣角,害怕被拥挤的人群推搡到车门外。她记得那时母亲的衣衫上,总带着洗不干净的洗衣粉香气和田埂边的泥土气息。
母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手上常年布满皲裂的口子。她经常在林然耳边念叨:“你要考个好大学,走出咱们村儿。
你要是有出息了,咱弟弟将来也跟着沾光。”林然从小就知道自己肩上责任重大,似乎她必须先“出息”了,才有资格给家里带来某种改变。
可那时候的林然并不懂,这所谓的“沾光”究竟是如何沾法,也并不知道自己将来会被掏空到那般地步。
父亲是个脾气暴躁的男人,他不管家里大小事,只坐在灶台口抽烟,烟雾缭绕,一会儿后又骑着那辆老式二八自行车出门,从来不说自己去哪儿,也没有人敢问。若问了,迎来的往往是一顿咒骂或者一脚踹翻面前的凳子。
母亲多年来忍气吞声,见惯不怪。林然和弟弟林浩就躲在一旁,眼睁睁看着父亲的愤怒在狭小的家里横冲直撞。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林然最早学会的不是撒娇,而是忍耐。她知道,作为姐姐,她要做家务、帮弟弟洗衣服、给父母端茶倒水。
她还要在父母吵架的时候默不作声地把弟弟带到院子里,让弟弟不会因为大人的争吵而被吓哭。
村里人都说,“林家的闺女真是个懂事的孩子。”然而,他们没有人知道林然心里的苦闷,也无人知晓她很想大声哭,但无处可以发泄。
林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