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趣游话外!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文化英雄联盟

第001章 异国他乡临别时,小姐前来送行

发表时间: 2025-01-12
半晴半阴的天空下,粗犷而深邃的东海之上,一双归鸟在海面上翱翔,一艘大型的远洋游轮破浪航行。

1927年4月1日夜,岛国横宾港口,灯火辉煌。

横宾是岛国三大城市之一,横宾港始建于1859年7月1日,是在西方列强武力威胁下被迫辟为的自由贸易港。

进入20世纪20年代,岛国发生国内外严重经济危机。

1923年,岛国发生8.3级大正关东大地震,使岛国首都和横滨等城市几乎成为一片废墟……震后的岛国政府对横宾港重建。

历时三、西年,大致恢复原貌,并增加了许多港口设施,使横宾港迅速成为岛国最大的海港。

横宾港口的灯光,与船身闪烁的霓虹灯相互呼应,映着男青年棱角分明的长方脸微微泛红。

男青年戴着金丝边框眼镜,身材修长,穿着一身浅灰色的长衫,背着一个古色古香的书画包;胸前戴着照相机,手里拿着一个牛皮纸袋子,上面用行书书写着《兰亭》档案的画轴。

那青年的右臂上戴着用黑绸子做成的袖章,袖章上绣着一朵小红花和一个篆文的“孝”字。

他要准备在清明节给去世的奶奶上坟,借机离开岛国回到自己的华夏国。

然而,因为迟到的游轮让他在横宾耽搁了多日。

男青年笔挺地、独自地站横宾码头,迫不及待地望着无边无际的大海,盼望着横宾至华夏的游轮的到来……“元殊,要离开岛国吗?”

他身边的一位漂亮女孩,用标准的日语问他。

男青年看了看漂亮女孩,二十多岁,个子苗条,长得匀称,穿着一件得体的紫裙裤,头扎一条大缎带,手里握着和那个叫元殊男青年手里同样的画轴。

她是一位与众不同的岛国小姐,王至诚侧目看着。

“王至诚,你是东北帝国大学的华夏国留学生,是山本九治、佐藤松本麾下的得意门生,如果能留在岛国……前途不可估量啊!”

岛国小姐说。

男青年,名王至诚,艺名元殊。

是东北帝国大学的学霸,来自华夏国书圣故乡--琅琊,他所临摹的《兰亭序》得到祖先王羲之的真传,而且在国画、文学、考古、针灸诸方面有独到之处,所以对岛国小姐不屑一顾。

岛国小姐对王至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见王至诚并不在乎她,有些生气地问道:“难道你忘记来大岛国的初衷?”

王至诚毫不含糊地回答:“叹我华夏国,正值民国乱世,满目疮痍,我当年离开祖国来岛国东北帝国大学深造,是带着将来造福祖国和人民的使命。

我作为华夏子孙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啊……”“别唱这样的高调!”

岛国小姐笑道:“华夏留学生回国的待遇远超于在国外的优待。

是为了陆小曼这样的名媛吧。”

在华夏国有流传这样一句话:“西洋一等,东洋二等,国内三等。”

比如赴克拉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剑桥大学留学归国的徐志摩,在多所大学、多家报刊社身兼多职。

每个月的薪水就是500个袁大头,一栋豪华公寓的租金,每月100个。

岛国小姐说:“华夏国留学生在国内被当做凤凰蛋捧来捧去,徐志摩这样一笔不菲的收入,而在陆小曼眼里却不够看。

北大任职的胡(适之),毕业于漂亮国康奈尔大学,回国月薪260元。”

王至诚感慨地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路漫漫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孙逸仙赴美、日、英留学,周翔宇赴日、法留学,教育家陈寅恪赴日、德、美留学,周树人赴日留学,毛(子任)没有留学经历,在北大图书馆当馆员,月薪只有8元。

他们心系华夏民族和华夏儿女啊!”

岛国小姐说:“不论岛国还是华夏,不论在那个领域,政治和军事是最硬的两个拳头。

为什么现在这个时候,还没有毕业就回国啊?”

祖国需要我,还需要对你说吗?

王至诚心里想。

“不是不让你回国,而是觉得肄业,对你的前途不利。”

岛国小姐说。

王至诚双手一摆,说:“岛国的文学、美术,尤其书法远远不能和华夏媲美,我又何必在东北帝国大学白白浪费青春呢?”

岛国小姐建议:“您现在不如去岛国陆军士官学校、岛国陆军大学校深造。

日华两国许多大人物都来深造过。”

据史料记载,民国初,岛国的土肥、石原、板垣、松井乃至东条、本庄、田中等。

华夏的蔡锷、杨宇霆、厉尔康、蒋百里、李烈钧、程潜、阎锡山、孙传芳、唐继尧、何应钦、许崇智、汤恩伯等。

他们之所以能成为风云人物,是因为都在其中一所或两所学校就读过的结果。

岛国小姐说:“你在岛国东北大学读的是‘文’和‘艺’,要将来成为能文能武的将军、英雄……希望你和我一同再到陆军学校深造。”

王至诚说:“身在异国他乡的我,受人鄙视,还不如……”“我的养父可以帮助我们!”

岛国小姐信誓旦旦地说。

“我对军事、政治不感兴趣。”

王至诚强调,补充说,“因为我追求的是文化、教育和艺术。”

岛国小姐也用强调的语气,提醒:“你不仅仅是为了艺术深造,还为了一个丢失在岛国的华夏姑娘。”

然后主动邀请,“趁游轮还没有起航,我带你回唐人街。”

故事回到1923年秋,王至诚初来横宾,度过了由喜悦巅峰跌落悲惨低谷的刻骨铭心的岁月:1923年9月1日早饭后,年仅22岁的王至诚来到了岛国横宾市内极具华夏历史文化特色的“唐人街”--横宾华夏街,准备参加在岛国首都和横宾举行的“第三次中日联合展览会”。

和他同行的姑娘就是岛国小姐吃醋的华夏姑娘。

这名姑娘年轻貌美,名安靖尧,字靖尧,艺名安峨,书仙安道一道长的后裔,毕业于燕京国立美术专门学校(中央美术学校前身),希望在本次展览会上欣赏到于右任、沈尹默、张大千、齐璜(白石)、金城等书画家的作品,同时受我党委托完成一项特殊使命,与王至诚乘坐同一艘游轮来到了岛国。

“金城是我的表叔,表叔承父业经营房地产而发迹,号称‘小金山’,南浔‘八牛之一’。

还是华夏画学研究会的首任会长和‘湖社画会’的精神领袖。

表叔的书画,我们可以在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上见到。”

安峨一边聊着,一边神采飞扬地体验着唐人街混合着复古和新潮碰撞的横宾风味。

唐人街,全长不过300多米,作为岛国等外国人眼中的“华夏”,是华夏文化在岛国的窗口之一,有华夏书法、国画、舞龙、舞狮、戏曲、武术、杂耍等,还有占了大半的华人商店。

安峨的小手握紧王至诚的手,莞尔一笑,说:“快走,我们去华夏名菜馆回味祖国的味道,说不定遇上有报道的人和事儿!”

在岛国的华夏街里,中餐馆上百家,故名华夏名菜饭馆街,素有“食的天堂”的美称,广东特色的叉烧包、上海的鱼菜和‘西川料理’中的麻婆豆腐等等。

这些祖国的美食佳肴,早己勾起王至诚和安峨(安靖尧)肚子里的“蛔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