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趣游话外!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山石的星空

第2篇 请“灰堆姑娘”

发表时间: 2025-04-14
请“灰堆姑娘”文/沈朋道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正月十六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我们兴化称之为“十六夜”。

这一晚,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村民们忙着准备各种民俗活动,炸麻花、烙糍粑、玩灯笼、跨火堆,热闹非凡。

然而,在所有这些活动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大人们口中的“灰堆姑娘”。

在兴化水乡的深处,流传着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习俗——请“灰堆姑娘”。

这一习俗据说源于唐代的一个民间故事,相传武周垂拱元年(685年),寿阳刺史李景的妾何氏被妒忌的妻子杀害后化为灰堆姑娘,能够预知祸福,使得灰堆姑娘成为一种具有神秘力量的存在,被人们用来预测年成和运势。

这一习俗如同水乡中蜿蜒的河道,承载着这片土地的记忆与期盼。

那时候,农村家家户户都有土灶,做饭烧菜的主要燃料是稻草,草木灰则成了农田的宝贵肥料。

每天,村民们都会将灶塘里的草木灰扒出来,堆在自家房屋附近的坑里,这就是“灰堆塘”。

据说,这些灰堆存放久了,便会有了灵气,一位叫做“灰堆姑娘”的神灵便会驻守在这里。

请“灰堆姑娘”的日子是在正月初六到正月十六的晚上,其中十六夜最为灵验。

又到了兴化的“十六夜”,回想小时候的我,也曾经跟着姐姐参加过唯一一次看她的姐妹们“请灰堆姑娘”。

那时候,我还小,正上小学西年级,当时是破西旧立西新时代,请“灰堆姑娘”这样的活动被视为封建迷信,是不允许的。

然而,这些禁令并不能阻挡村民们对古老传统的敬畏和好奇,人们总是偷偷摸摸地进行着,干部们也是瞒上不瞒下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月光如水,洒在静谧的村庄上,邻居大妈家灯火通明,人们忙碌而兴奋地准备着请“灰堆姑娘”的仪式。

在村头的一处老灰堆旁,身着新衣的姐姐和她的姐妹们,在邻居大妈的带领下,正虔诚地忙碌着,她们来到选好的灰堆塘旁,大妈手持香炉,口中念念有词,仿佛在向灰堆中的神秘力量诉说着心中的愿望。

随着一阵鞭炮声响起,请“灰堆姑娘”的仪式正式开始。

邻居大妈手捧香炉,姐姐和′小姐妹手抬火叉,火叉上担着一个倒扣着的用芦柴编织的新畚箕。

畚箕的正上方扎着新方巾,畚箕的下边正中央,别着一根银光闪闪的银簪,仿佛是灰堆姑娘的象征。

大妈和两位年轻姑娘缓缓走到灰堆旁,点燃香,磕头作揖,口中默念着请灰堆姑娘的咒语:“大姑娘大姑娘你看家,二姑娘二姑娘你纺纱,三姑娘三姑娘请你到我家去耍耍。”

传说中的三姑娘是灰堆婆婆最小的女儿,她聪明善良,能预卜先知,比如年景收成,婚姻嫁娶,人畜吉凶等。

邻居大妈念叨完毕,将香炉和畚箕轻轻放在灰堆塘边上,然后退到一旁,静静地等待着。

据说,这段时间是灰堆姑娘梳妆打扮的时间,她会从灰的堆中走出,附身在畚箕上,成为人们的指引者。

大约半小时后,大妈和姑娘们再次来到灰堆旁。

她们再次点燃香,磕头作揖,然后将畚箕在灰堆上转晃两圈,仿佛是在向灰堆姑娘发出正式的邀请。

接着,她们将畚箕担在火叉上,由两位姑娘各以单手抬起火叉的一端,带着灰堆姑娘回到邻居大妈的家中。

在大妈家中,堂间正中己经摆放好一大方桌,桌上铺着一层刮平的细稻糠。

担在火叉上的畚箕口朝下,悬空置于细稻糠上方。

此时,那插着的簪尖刚好碰着细稻糠,畚箕便成了灰堆姑娘的化身。

堂屋里早己聚满了等待的乡亲们,我姐姐站在桌子前面专门负责问话,只见她跪在蒲团上,对着畚箕磕了三个头,说:“请问灰堆姑娘,你是三姑娘吗?

如果是,就磕三个头。”

刚问完,那个畚箕口下的玉簪子就在桌子上“笃、笃、笃”地磕了三下。

大家都松了一口气,“真好,是三姑娘来了。”

姐姐又接着问道:“请问三姑娘,你叫什么名字?”

旁边有个手拿木头尺子的人,立即将桌面上的稻糠抹平了,好让三姑娘写字。

我很好奇,赶紧凑上前去。

只见悬着的畚箕在不停地移动,搭畚箕的两个小姑娘的手臂也随着畚箕的移动而移动。

字写的连笔字,不一会儿,桌面的稻糠上就现出了连体的“王三凤”三个字,大家都暗暗称奇。

看着“灰堆姑娘”写的字,我惊呆了!

这个畚箕真的是灰堆姑娘的化身吗?

灰堆姑娘真的是神仙下凡吗?

世上真的有玄术吗?

我心中充满了疑惑和惊奇。

然而,接下来的过程,更证实了我的想法。

姐姐根据大多数人的意见,又抛出第二个问题:“请问三姑娘,我们屋里共有多少人?”

人们都安静下来,只听到玉簪磕到桌子上发出的响声,“笃、笃、笃”连续响了十八下。

“十八人。”

有人说,“别忙,先数一数,看是不是真的。”

人群中有个高个子的大婶主动站出来,一个一个挨着数完,说道:“是十七人。”

“是不是数错了,重数一下。”

那位大婶又数了一遍,说:“还是十七人。”

正在大家疑惑的时候,我姐姐说:“我也数了一下,是十八个人呀,你是不是没把自己数进去呀?”

大婶又重新数了一遍,难为情地说:“三姑娘说得不错,正好十八人,我把自己数丢了。”

大家仿佛如释重负,对“灰堆姑娘”的神奇更加深信不疑。

接下来,大家又问了许多问题,比如今年的庄稼收成如何?

家里有病着的老人不放心,就会问老人今年身体会不会好转?

如果灰堆姑娘答挨不过,又会问老人会在几时走?

把灰堆姑娘当百科全书了。

妈妈们则总是操心儿女的婚嫁,结过婚的又要祈福求子等等。

灰堆姑娘不会说话,大多都是以叩头回答。

有时候也会应要求用银簪在稻糠上画些简单的画,比如剪刀、小鸟、荷花等等,也能写些简单的字,都是连笔的,要仔细看仔细辨认才能弄懂意思,人们会根据这些回答来预测未来的吉凶祸福,并据此做出相应的决策。

除了小孩,男人们在旁边不许出声,只能静静地听着看着,否则灰堆姑娘会害羞不肯回答。

整个请“灰堆姑娘”的仪式持续了数个小时,要尽量在晚上10点前结束,因为必须“子时”前要送她回“家”,当仪式结束时,大妈和姑娘们会将灰堆姑娘送回灰堆塘,并再次焚香磕头作揖表示感谢。

她们相信,灰堆姑娘己经听到了她们的愿望,并会在未来的日子里给予她们庇护和指引。

那一晚,我亲眼见证了“灰堆姑娘”的神奇,心中充满了敬畏和好奇,那是我童年中一段难忘的记忆,我依然会心生感慨,它让我感受到了农村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神秘。

虽然我知道这些可能是迷信活动,但那一刻,我仿佛真的看到了神灵的存在。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我逐渐明白了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但我依然对那段经历充满怀念和敬畏。

因为我知道,那段时光是我人生中最纯真、最美好的一段回忆。

如今,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土灶逐渐减少,灰堆塘也难见踪迹,请“灰堆姑娘”这一习俗己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但在兴化水乡的一些地方,仍然有人坚持着这一古老的习俗。

他们相信,灰堆姑娘不仅是一个神秘的传说,更是这片土地的灵魂和记忆。

通过请“灰堆姑娘”的仪式,他们能够与这片土地建立更深的联系,感受到祖先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