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瑶沉浸在往昔的回忆中,母亲那温婉的面容,是她于这冰冷苏府里,最珍贵的温暖所在。
母亲黎氏,出身于太傅之家,自小就才情出众,气质高雅。
如空谷幽兰,被誉为京都第一才女。
然而,命运弄人,在她十三岁那年,一场来势汹汹的大病侵袭了她的身体,健康状况急转首下。
△但祸福相依,养病期间,她偶然间结识了一位隐世的神医。
这位老神医被黎氏的聪慧和坚韧所打动,决定将自己精湛的医术传授给她。
后来,苏父这个出身商贾之家的子弟,凭借着家族的精心栽培以及自身的聪明才智,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一举考中探花郎。
为了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他将目光瞄准了黎氏,用尽各种手段,或是精心准备的诗词歌赋,或是意外的邂逅相遇,更甚者在一次黎氏路遇歹人调戏时舍身相救到手臂受伤在他的甜言蜜语和殷勤功势下,终于赢得了黎氏的芳心,抱得美人归。
而太傅黎老爷子都不看好苏父苏允文,屡加对阻,然女儿芳心己许,非他不嫁,只得默认,十里红妆送爱女出嫁。
当时轰动京城,连皇上都赐百金添妆,太后赏下玉如意,珍珠玛瑙首饰头面数箱,各宫妃嫔各有所赠,羡煞满城士子佳人啊!
然而,苏父的野心如同贪婪的黑洞,永无止境。
婚后不久,他便与青梅竹马的表妹暗中往来,很快表妹便珠胎暗结。
没过多久,表妹生下了与苏瑶仅相差几月的苏婉和苏宇这对双生子。
苏父如同一贪婪的赌徒一边巧妙地借助着岳家深厚的人脉资源,如同攀附在参天大树上的藤蔓利用岳家在朝堂的影响力为自己在官场中疏通关系,铺平道路;另一边依靠表妹娘家雄厚的财力支持,不断地为自己的仕途添砖加瓦,不断拓展自己的势力。
就这样,凭借两边的助力,他的仕途一帆风顺,从一个小小官吏一路攀升至户部尚书的高位。
功成名就后的苏允文在太傅黎老致仕之后,愈发肆无忌惮。
他不顾黎氏的感受和尊严,公然将在外安置的表妹一家人接回苏府。
这一举动,如同利刃般刺痛了黎氏的心,更如晴天霹雳震醒了黎氏。
原来往昔的恩爱甜蜜都是伪装的,自己只不过是那人成功路上的垫脚石而己!
从此,黎氏的笑容从脸上消失,整日沉浸在悲伤与痛苦之中,渐渐变得郁郁寡欢。
在怀着苏瑶弟弟的时候,黎氏的身体本就因长期的抑郁和操劳而极度虚弱,生产时更是遭遇了难产的危机。
尽管稳婆和大夫们竭尽全力,但最终,黎氏还是没能战胜死神,在痛苦与绝望中离开了人世。
而在那混乱的时刻,苏瑶隐隐约约觉得弟弟或许并没有死去,也许是被某位好心人救走了。
这个念头,就像一颗顽强的种子,深深地埋在了她的心底,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茁壮。
苏瑶的祖母,是继母柳氏的姑姑。
她对苏瑶的母亲起初是非常满意的。
黎氏出身太傳府,以名门贵女之身低嫁于苏家,又兼黎氏嫁妆丰厚,性情温和,知书识礼,对她这个婆婆也是恭敬有加,极是孝顺。
每次老人头疾发作,都是黎氏衣不解带看顾并以自身能力缓解一二。
所以当知道自己儿子与侄女的私情时也十分震怒。
然毕竟是自己的侄女,又为苏家生下龙凤双胎,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了,也是慑于黎氏娘家势力默许儿子将柳氏母子三人养在外面,一首瞒着黎氏亦觉心有愧疚,起初几年对苏瑶母女是很亲厚的。
后来黎氏有了苏瑶后迟迟未孕,黎老太傅又告老还乡,只有个儿子在翰林院做编修家族势弱,苏婉和苏宇亦长得愈加可人,老太太偷见过几次心生欢喜就动了心思。
帮着儿子劝黎氏接受柳氏母子。
黎氏起初的难以接受让老夫人很是不快,认为男子三妻西妾本是常情,指责黎氏善妒,矛盾渐生,后来黎氏难产而亡,柳氏登堂入世,老夫人原本心里有怨,头疾又时常发作,对苏瑶后来的境况就不怎么理会了。
娘去世后,柳氏被扶正,苏婉苏宇也成了名正言顺的嫡子女,风头无两。
苏瑶被逐出原本宽敞舒适的瑶光阁,住进现在的玉月轩,窄小偏僻,屋内床帐用具都己陈旧,柳氏还以节俭为名经常克扣她的月例,更把她的使唤Y头撤得只剩两个洒扫和碧儿三个,若不是母亲黎氏的乳娘孙嬷嬷以死抗争留下护着她,苏瑶可能还活不到十五岁。
在这样充满恶意与冷漠的环境中,苏瑶艰难地成长着。
她的母亲当初将她保护得太好,教她温雅淑静,以宽待人,父亲又惯会伪装将她养成了温室中的幼苗,不知人世的险恶。
母亲在世时,偷偷将医术传授给她,并告她不可轻易示人,这不仅成为了她在孤寂的苏府生活中的心灵慰藉,更像是一把利剑,成为她日后用以自保的有力武器。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苏瑶逐渐知晓了父亲那些不堪的过往,心中对父亲的厌恶如同熊熊烈火,与父亲的关系几近崩裂。
母亲去世后父亲的作为更让苏瑶齿寒。
苏父对这个女儿也渐冷漠,仼由柳氏母女打压。
在及笄宴上看见女儿被辱,只认为女儿伤风败俗,将苏瑶一抬小轿送进柳家。
对女儿被虐虽略有所知也不闻不问。
“苏允文”苏瑶指甲嵌进掌心,“这一世你这尚书之位可坐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