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趣游话外!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人民的伟大的复兴

第1章 北京求学

发表时间: 2025-01-19
五西运动过后,苏瑶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出色的表现,获得了在北京求学的机会。

他怀着满腔的热情踏入了校园,校园里绿树成荫,古色古香的建筑透露着浓厚的学术氛围。

然而,苏瑶深知,在这个时代,求学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成长,更是为了能够获取更多的知识和力量,去改变这个国家的命运。

在课堂上,苏瑶总是全神贯注地聆听教授们的授课,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

每当教授提出问题,他总是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他的观点独到而深刻,常常令同学们刮目相看,也赢得了教授们的赞赏。

“苏瑶同学,你的见解很新颖,看得出你是下了功夫思考的。”

一位教授赞许地说道。

苏瑶谦逊地笑了笑,“教授,我只是想多为国家的未来探寻一些可行的道路。”

课后,苏瑶也毫不松懈。

他常常泡在图书馆里,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各种书籍,从历史到哲学,从科学到文学,他试图从这些知识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系统时不时会在他的脑海中给予一些提示和建议。

“宿主,多关注西方的先进思想和技术,或许能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借鉴。”

苏瑶牢记系统的话,更加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的方向。

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苏瑶发现大家虽然都有着报国之志,但对于如何实现却有着不同的想法。

有人主张通过教育普及来提高国民素质,有人认为应该发展实业以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还有人认为要从政治体制改革入手。

苏瑶认真倾听着每一种观点,同时也分享着自己的思考。

“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这些问题,教育、实业、政治,它们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

只有全面推进,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强大。”

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苏瑶发表了一篇关于如何借鉴西方经验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文章,引起了全校的轰动。

文章中,他客观地分析了西方社会的优点和不足,提出了结合中国国情进行有选择地吸收和创新的观点。

这一观点得到了一些教授和同学的支持,但也引来了一些保守派的反对。

面对质疑和批评,苏瑶没有退缩,他有理有据地回应着每一个问题,展现出了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才华。

“苏瑶,你这是在崇洋***,中国有自己的传统和道路,怎能照搬西方的那一套?”

一个保守派的同学指责道。

苏瑶平静地回应:“我并非崇洋***,而是希望取长补短。

我们不能固步自封,要敢于学习他人的长处,为我所用。”

他的回答让更多的同学陷入了深思。

在课余时间,苏瑶还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

他组织了读书交流会,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国内外的经典著作;他参与了社会实践小组,深入到北京的大街小巷,了解民生疾苦。

在这里,他给大家科普起了当时的历史背景。

他讲到,民国时期,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

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掠夺,使得中国的经济遭受重创,大量的资源被掠夺,民族工业发展艰难。

而国内,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在这个过程中,苏瑶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有擅长文学创作的李悦,她用文字抒发对社会的关切;有精通数理的张华,他梦想着用科学技术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还有热心公益的刘婷,她致力于为贫困家庭提供帮助。

他们常常聚在一起,交流彼此的想法和计划。

“我们要团结起来,为了国家的未来共同努力。”

苏瑶鼓励着大家。

然而,平静的校园生活并没有持续太久。

随着国内局势的日益紧张,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学校的经费也受到了影响,教学资源变得紧张起来。

但苏瑶和他的朋友们没有被困难打倒。

他们自发地组织募捐活动,为学校筹集资金;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去工厂和农村进行义务讲学,传播知识和进步思想。

在工厂里,苏瑶面对工人们疲惫而迷茫的眼神,心中充满了同情和责任感。

“兄弟们,我们虽然身处困境,但只要大家团结一心,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就一定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也能为国家的强大贡献力量!”

苏瑶大声说道。

工人们纷纷点头,眼中燃起了一丝希望的火花。

在农村,苏瑶看到农民们艰苦的生活条件,心中更是坚定了要为他们谋出路的决心。

“乡亲们,我们不能再这样安于现状,要敢于尝试新的种植方法,发展农村经济。”

尽管遭遇了不少挫折,比如在工厂讲学被工头驱赶,认为他们在煽动工人闹事;在农村推广新种植方法时受到传统观念的阻碍,但苏瑶从未放弃。

“我们只是想让大家明白自己的权益,让大家有改变生活的希望。”

苏瑶据理力争。

他不断调整策略,与朋友们一起想办法克服困难。

他们编写简单易懂的宣传手册,用生动的例子向人们解释新思想、新技术的好处。

同时,苏瑶在学校里也面临着学业的压力。

课程难度不断增加,考试日益临近,他需要在忙碌的社会活动之余,抽出时间来复习功课。

“苏瑶,你这样拼命,不累吗?”

有同学问他。

苏瑶坚定地回答:“累,但只要想到我们所做的一切能让国家变得更好,就什么都值得了。”

在这个过程中,苏瑶也不断成长和反思。

他意识到,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努力,更需要团结更多的人。

他开始与其他学校的学生组织取得联系,共同策划更大规模的活动。

他们组织了一场全市范围内的知识竞赛,吸引了众多学生参与,进一步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在这个动荡的时代,苏瑶和他的朋友们就像一束束微弱但坚定的光,照亮着周围的人,也照亮着前行的道路。

在求学的道路上,苏瑶不仅在学术上不断进步,更在思想上逐渐成熟。

他明白,自己肩负着重大的责任,而北京的求学经历,只是他漫长征程中的一个起点。

未来的路还很长,充满了未知的挑战,但苏瑶己经做好了准备,去迎接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