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趣游话外!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女帝维新

第3章 虎符暗涌

发表时间: 2025-04-27
处理完安德海与神秘组织勾结的事件后,紫禁城似乎又恢复了表面的平静,但慈禧深知,这不过是暴风雨前的短暂安宁。

朝堂局势错综复杂,各方势力犬牙交错,而军权,作为重中之重,始终是她最为关注的核心。

清晨,阳光透过斑驳的窗棂,洒在养心殿的金砖之上。

慈禧早早便坐在御座上,脑海中不断思索着军队改革的诸多事宜。

僧格林沁扩编蒙古骑兵的奏请,以及兵部侍郎提及的军队诸多问题,犹如一块块沉重的石头,压在她的心头。

“小李子,去看看僧格林沁、户部尚书和兵部尚书到了没,催促他们速来。”

慈禧端起茶盏,轻抿一口,对一旁候着的李莲英说道。

“嗻!”

李莲英领命,一路小跑着去传旨。

不多时,三人匆匆赶来,进入殿内便跪地行礼:“臣等叩见太后,太后万安。”

慈禧目光从三人身上一一扫过,最后落在僧格林沁身上,说道:“僧格林沁,你奏请扩编蒙古骑兵之事,哀家思之再三,仍有诸多疑虑。

你且再详细说说,这扩编的具体缘由和规划。”

僧格林沁身材魁梧,此时却微微低头,恭敬说道:“启禀太后,如今边疆不宁,列强对我大清领土虎视眈眈。

蒙古骑兵向来骁勇,然面对列强先进火器,兵力略显单薄。

臣恳请太后恩准扩编骑兵三万,以增强我大清边防力量。

扩编后,臣将亲自操练,确保骑兵能熟练掌握新式火器,提升战力。”

慈禧微微皱眉,说道:“你说兵力不足,可哀家听闻,实际兵额恐与你上报的数目有差。

昨日己让你如实核查,今日便要听你确切回复。”

僧格林沁心中一紧,犹豫了一下说道:“回太后,经臣仔细核查,麾下实际兵额为一万七千余人。

因部分地区战事损耗,加之统计疏漏,此前上报略有不实,还望太后恕罪。”

慈禧面色一沉,严厉说道:“兵额之事关乎国家安全,岂容疏忽。

此次便不深究,但日后若再有虚报,定斩不饶。

你既知兵力损耗,那可有应对之策?”

僧格林沁赶忙磕头道:“臣有罪。

臣己着令各营加紧招募兵勇,且严格筛选,确保兵员素质。

同时,加强训练,提升现有兵力战力。”

慈禧点了点头,又将目光转向户部尚书和兵部尚书,说道:“扩编骑兵,钱粮器械必不可少。

二位爱卿,说说你们的想法。”

户部尚书面露难色,上前一步说道:“启禀太后,如今国库空虚,各地灾荒不断,赈济己耗费大量钱粮。

若再拨出巨款用于扩军,实在是捉襟见肘。

臣建议,是否可先缓一缓扩编计划,待国库充裕之时再行商议。”

兵部尚书也附和道:“太后,即便有钱粮,如今我大清火器制造技术落后,难以满足扩军需求。

且新募兵勇训练所需的教官、场地等,亦是难题。”

慈禧心中明白他们所言皆是实情,但大清若想在列强环伺下生存,军事改革刻不容缓。

她思索片刻后说道:“钱粮之事,不能只盯着国库。

你们可会同各地督抚,清查地方赋税,杜绝贪腐,开源节流。

同时,鼓励民间商贾投资洋务,兴办工厂,如此既能增加财政收入,又可为军队提供器械。

至于火器技术,哀家自会想办法。

训练场地与教官,兵部需尽快统筹安排,不可延误。”

三人听后,均跪地领命。

待三人退下后,慈禧陷入了沉思。

军事改革,钱粮和技术是两大难题。

她想起自己脑海中关于现代军事管理的一些知识,或许可以运用到军队的整顿中。

精确的统计与规划,合理的资源调配,或许能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午后,慈禧决定亲自前往兵部档案库。

她深知,要想真正了解军队现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必须掌握第一手资料。

她带着李莲英和几名侍卫,悄然来到兵部档案库。

档案库位于紫禁城一处偏僻角落,西周戒备森严。

库管官员见太后亲临,惊慌失措地跪地迎接。

“起来吧。

哀家要查看近年来各军的火器损耗记录、装备明细,以及兵员增减情况,你速速找来。”

慈禧径首走进库内,吩咐道。

库管官员赶忙在一排排高大的书架间翻找,不多时,便抱来一叠厚厚的档案。

慈禧坐在一旁的桌案前,仔细翻阅着。

湘军的火器损耗记录引起了她的注意,损耗率异常之高,远远超出了正常范围。

“这湘军的火器损耗为何如此离谱?”

慈禧指着档案,质问库管官员。

库管官员吓得浑身发抖,说道:“太后,这……这具体情况奴才也不清楚啊。

这些记录都是各地军队上报上来的,奴才只是负责保管。”

慈禧心中明白,这其中必定存在猫腻。

要么是湘军在火器使用上存在严重浪费,要么就是有人从中克扣***,导致损耗虚高。

“小李子,去把湘军负责火器管理的官员名单给哀家找来,包括各级将领以及相关军需人员,一个都不许漏。

哀家要逐一彻查。”

慈禧对李莲英说道。

李莲英领命而去。

慈禧继续翻阅其他档案,发现不仅湘军,其他军队也存在装备陈旧、补给不足、兵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

大清的军队,己然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傍晚时分,李莲英带着湘军火器管理官员的名单回来了。

慈禧看着名单,心中思索着该如何展开调查。

这些官员背后说不定都有复杂的利益关系网,稍有不慎,便会打草惊蛇。

“小李子,你去安排粘杆处的人,暗中调查这些官员。

重点关注他们的日常开销、与哪些人往来密切,尤其是与火器供应商的联系。

记住,一定要秘密进行,不可走漏风声。

一旦发现确凿证据,即刻汇报。”

慈禧对李莲英低声说道。

李莲英领命后,悄然离去。

慈禧回到养心殿,用过晚膳后,独自一人坐在殿内,思考着今日的发现。

军队的问题比她想象的还要严重,虚报兵额、火器损耗异常、装备陈旧……这一系列问题若不解决,大清的军事改革将无从谈起,大清的未来也将岌岌可危。

然而,此时的慈禧并不知道,她对湘军的调查行动,己经引起了一些人的警觉。

在京城的一处隐秘宅院里,几个黑影围坐在一起,气氛凝重。

“听说太后派人去查湘军的火器损耗了,我们会不会被发现?”

一个声音颤抖地说道。

“哼,慌什么!

我们在湘军经营多年,上下打点得滴水不漏,就凭她能查出什么?

不过,还是要小心为上,最近收敛点,别露出马脚。”

另一个声音阴沉地说道。

“可万一真被查到,我们都得完蛋。

要不,先想办法把证据销毁?”

又一个声音提议道。

“不行!

现在销毁证据,反而会引起怀疑。

我们按兵不动,静观其变。

如果实在不行,就找几个替罪羊顶上去。”

为首的黑影冷冷地说道。

与此同时,慈禧在养心殿内,也在思考着应对之策。

她深知,此次调查必定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对方很可能会有所动作。

她必须加快调查进度,同时也要做好防范,以免对方狗急跳墙。

第二天清晨,慈禧早早起身,她决定先从解决火器问题入手。

她想起在现代了解到的一些后膛枪的知识,虽说记得不是十分精确,但大致的原理和构造还是有印象的。

她吩咐李莲英传旨,让工部侍郎、神机营统领以及几位火器制造方面的能工巧匠进宫。

众人到齐后,慈禧在养心殿内开始向他们描述后膛枪的基本构造和原理。

“这后膛枪,装填弹药更为便捷,射速更快,且精准度更高。

你们需尽快研制出来,为我大清军队装备。”

慈禧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比划着。

众人听着太后的描述,面露难色。

工部侍郎说道:“太后,这后膛***造工艺复杂,我等从未听闻过如此奇特的设计,恐难以在短时间内研制出来。

且制造所需的特殊钢材,我大清目前尚无生产能力。”

神机营统领也附和道:“太后,制造火器所需的材料、技术,如今都面临诸多困难,还望太后三思。

即便研制出来,大量装备军队所需的成本也极高。”

慈禧心中明白,他们所言皆是实情。

但大清不能再等了,必须尽快提升火器装备水平。

“你们不必担忧,材料方面,哀家会想办法解决。

技术上,你们多钻研,有什么问题随时来问哀家。

至于成本,待研制成功后,再想办法降低。

这研制后膛枪之事,是我大清军事改革的关键,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慈禧坚定地说道。

众人见太后态度如此坚决,只得领命而去。

慈禧知道,这只是军事改革的第一步,后面还有无数的难题等着她。

但她相信,只要自己坚持下去,运用现代知识,一定能为大清军队带来新的生机。

接下来的几天,慈禧一边关注着粘杆处对湘军火器管理官员的调查进展,一边督促工部和神机营研制后膛枪。

同时,她也在思考着如何解决扩编骑兵所需的钱粮问题。

她想到了现代的经济发展模式,或许可以通过发展工商业来增加国库收入。

例如,鼓励民间开设工厂,生产丝绸、茶叶等传统商品出口,同时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新兴产业。

然而,就在慈禧紧锣密鼓地推进军事改革时,朝中却传出了一些不利于她的言论。

有人说太后违背祖宗之法,妄图改变军队旧制,将会给大清带来灾难。

还有人说太后与洋人勾结,意图出卖大清利益以实现个人野心。

这些流言蜚语在朝中迅速蔓延,一时间人心惶惶。

慈禧得知这些流言后,心中大怒。

她深知,这必定是那些反对军事改革的势力在背后搞鬼,试图以此来动摇自己的决心,扰乱朝局。

“小李子,去把那些散布流言的人给哀家找出来,严惩不贷。

同时,让礼部发文,昭告天下,我大清军事改革乃是为了抵御列强,保家卫国,任何人不得恶意诋毁。”

慈禧面色冷峻地说道。

李莲英领命而去。

经过一番调查,很快便查出了几个带头散布流言的官员。

这些官员大多是朝中保守势力的成员,他们害怕改革触动自己的利益,所以才使出这种下作手段。

慈禧下令将这些官员革职查办,以儆效尤。

同时,礼部的公告也迅速传遍了京城内外,暂时稳定了人心。

而此时,粘杆处传来了消息。

经过几天的秘密调查,他们发现湘军负责火器管理的一名副将与京城的一家火器供应商来往密切,且该副将近期购置了多处房产,生活奢靡,远超其俸禄水平。

粘杆处还查到,这家火器供应商提供的火器质量低劣,却以高价卖给湘军,而其中的差价,很可能就是被该副将等官员中饱私囊。

慈禧得知后,立即下令将该副将逮捕审讯。

在审讯过程中,该副将起初还百般抵赖,但在粘杆处收集的铁证面前,最终不得不承认自己与火器供应商勾结,通过虚报火器损耗,谋取私利的罪行。

“太后饶命啊!

都是那火器供应商引诱小人,小人一时鬼迷心窍,才犯下这等大错。”

该副将痛哭流涕地求饶道。

慈禧面色冰冷,说道:“你身为朝廷命官,不思报国,竟敢***军饷,败坏军纪,罪不可赦。

来人啊,将他押入大牢,等候发落。

其家产全部充公,用于军事改革。

同时,继续追查与他勾结的其他官员,一个都不许放过。”

此事一出,朝中震动。

官员们纷纷意识到,太后此次改革的决心之大,绝非他们所能想象。

而慈禧也借此机会,向朝中官员表明了自己整顿军队、推进改革的坚定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