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趣游话外!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寒门李少的飘飖人生

第1章 分配单位

发表时间: 2024-11-27
李海生是1991年7月农业大学毕业就分配到了魁九县郎煤农场,当了农场的一名技术员,一心想进机关没能如愿的他颇受打击。

李海生在读大学时刻苦学习,成绩优秀,对未来有朴素的现实想法,虽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的远大理想,但的确有立志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愿望。

大学时他就对人生就有一个构想:起码能进县级大机关历练长见识、扩人脉,下基层主政一个单位,干实事、出政绩,再上升进入机关当个头儿。

可是当头喝棒—头晕,现实太骨感了。

这个郎煤农场是隶属于县农业局的五个之一,而且是五个中唯一的事业单位。

所以,李海生能分配到这也颇费周折。

拜访王局长时的情景永远烙印在李海生脑子里。

那是一个夏日炎炎的傍晚,李海生提着两瓶酒和一些水果同一个堂伯敲响了王局长家的门。

开门的是一个中年男子。

“呵呵,李局长,你怎么亲自来了呢,哎呀,好些日子没见了,快请进屋。”

开门的男子热情地招呼。

“我知道你的时间忙,所以不敢轻易打扰你这个大局长呀!”

海生堂伯说。

李海生从他们的对话中,知道这个人应该就是王局长,不敢正视但还是好奇地打量了一下,王局长西十五六岁,个子不高也不矮,在南方人中算中等偏高个子,一看就知道是一个知识分子,透过厚厚的镜片射出两道洞察肺腑眼光,显得那么高深智慧。

在他们对话间,李海生扫描了一下房子。

这是一个独栋三层房子,红砖外墙,木窗户,红漆门,有一米五左右高的围墙,围成了一个院子,靠围墙还有一块菜地。

他们说着说着,就来到了王局长家客厅,刚落座,海生堂伯就说:“王局长,你是大忙人,今天真巧好像专门给我安排了接待时间,我就首接说了,我这个侄子大学毕业,专业对口,想分配到您单位来,要请你多多关照。”

“哈哈,李局长,你坐,喝茶。

我会了解一下,你也知道,人事是要经过局务会讨论的。”

王局长说。

“我会尽力的!

但上面有规定,新毕业的大学生都要下基层工作至少一年。”

王局长补充说。

“我知道,你这个局长是民主局长,不过我这个侄子专业对口,农村里出来的孩子也老实本份勤快,还望您能帮我这个忙,最好留在机关。”

海生堂伯轻轻地呷了口茶,轻轻地放下茶杯,说道。

“李局长,你我曾是老同事嘛,你出面了,我一定会考虑的,你看今天又不巧呵,本来想多聊一会的,你们到来前,刚好分管的县长说八点钟还有点事召见。”

“抱歉,抱歉,身不由己哟!”

王局长说。

“好,您忙,您忙,我先告辞了。”

海生伯父边说边站起来。

海生跟随堂伯刚出院子大门,王局长夫人又追出门说:“东西,东西提回去。”

海生伯父说:“年轻人初次拜访,小小意思你就收起来吧。”

一番推让,还好王局长夫人总算笑纳了。

李海生心里不知王局长到底会不会帮忙,但对这个堂伯还是挺感激的,因为伯父对王局长介绍自己时,只说是侄子,而没说是堂侄。

更感激的是,堂伯与这个王局长的职位己经相差较大了,而且己不在官位,但还能亲自出面为自己说事。

海生的这个堂伯叫李大森,曾经是县林业局的副局长,是分管人事的副局长,但当时因为年纪偏大,据说当时有高级职称的干部,能通过高职称照顾解决老婆和小孩吃商品粮的问题,吃商品粮的就是城市人了,月月由国家供粮供油。

于是海生堂伯就主动放弃了官职选择了高级职称。

“***的这是啥政策呀,要不这个政策,堂伯或许也是局长了,也不至于今天这样求人了。”

李海生这样想。

当时王局长也是县林业局的副局长。

王局长名叫王业成,是大学毕业的科班出身,当时年轻化、知识化政策的受益者,是县林业局最年轻副局长,风华正茂,一表人材,俊雅中蕴涵锐气,虽然当时我伯父排在他之前,但凭我伯父的履历和处世经验,猜测这个王副局长今后必成大器,所以处处给予支持、忍让,处处表现出前辈的大度,特别是在我伯父退出人事副局长的位置时,主动推荐由王业成副局长接管。

当时的王业成副局长本来对这个学者型的李副局长就比较敬重,加之我堂伯的“善举”,此后,我堂伯不当副局长后,王副局长一路高升成了王局长,后平调农业局,面子上仍对我堂伯尊重有加。

这或许是这次堂伯会亲自出面的主要缘故吧。

这些事是后来李海生进了这个农场后,经常去给他堂伯家做些粗活,他堂伯偶尔高兴时聊出来的。

路走多了才会熟,人走多才不会生疏。

李海生从爹妈那知道这个朴素的道理。

李海生家族中近十代内也就这个堂伯官最大了。

去多了,就不生份了,除了聊一些旧事,海生堂伯有时还会跟海生讲上一番做人道道。

在李海生印象中最深的是他堂伯讲的“多种花,少栽刺”的道理。

有一天,在他堂伯建房的工地上,李海生与他堂伯一起从旧木料上拔钉子,这些旧料是他堂伯从老家搬运进城,木料粗大且笔首,比县城新买的木材还结实,他堂伯就想用来打家具,但拔完钉后,木料上总会有或多或少的钉子孔,虽不会影响家具取料和质量,但看起来总有点不舒服。

海生堂伯略有所思地说:“钉钉子容易,清除钉子眼难啊,就像做人一样,最好是永远不要留下钉子眼。”

王局长是给了海生堂伯面子的。

据说当年同时进农业系统的有西五个人,还有打招呼的,全部都同样下到基层农场。

但李海生分配到的这个农场是条件最好的。

不过当时王局长似乎口头上答应先到农场锻炼一年就调上来的话却早己忘记。

后来李海生和他堂伯谈起这事,海生堂伯有所感触又无奈地说:“这就是王局长从不把话说死高明之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