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以来,北狄犹如饿狼一般,对边境城镇虎视眈眈,频繁地挑起事端,其嚣张气焰令人发指。
自古战争带来的苦难总是由无辜的百姓来承受。
战事一起,有钱人倒是好说,或许还能紧闭大门,暂且不必担忧生计问题。
然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他们的生活本就艰难,无非是靠着做工赚取微薄的收入来补贴家用,或者做些小买卖勉强维持生计。
然而,北狄的屡屡挑衅却让这些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
尤其是那些居住在北狄附近的人们更是苦不堪言。
秦州位于西北边陲,本就资源匮乏,经济并不发达。
如今又遭受战事的牵连,百姓们的生活更是陷入了绝境。
一时间,大量的难民如潮水般涌向城内,寻求一丝生存的希望。
秦州州署内,知州虞应正在和其他官员商议如何安置涌入城内的难民,这时,巡检来报:“大人,城内的难民越来越多了,可怎么办啊。”
一时之间众人都犯了难,身为一洲父母官,不能放着那些难民不管,可是有难民太多,又实属无处安置,虞家空着的两套宅子都腾出来安置难民了,其他大大小小的官员也都力所能力的出了自己的一份力,可是难民实在是再多了,再这样下去恐怕整个秦州城都要人满为患了。
“爹爹!
我有法子。”
虞欢的声音从外面传来,然后便见虞欢小跑着进到正厅,匆匆行了一礼便继续说道:“爹爹不如听听我的想法?”
“姩儿?
你不在家待着怎么到这来了?”
虞应皱眉。
“娘亲带着人去设粥棚施粥了,我见难民越来越多无处安置,想到爹爹和众位叔伯许会犯难,我有一法不知可不可行。”
“你一个小女儿家能有什么办法,你娘亲那人手够不够,你快去帮忙吧,难民的事爹爹自会想办法,你就别跟着瞎操心了。”
这时一位官员开口:“虞大人,三娘子向来聪慧,不如我们听一听她的想法,万一有用呢。”
虞应叹口气,看了看虞欢:“也好,如今这般情势,人多力量便大,姩儿,你有什么办法且说来听听。”
虞欢思量片刻,走上前:“如今难民无处安置,都聚在街上也不是办法,爹爹何不把他们安置在城南的净居寺呢,当年太祖皇帝建立净居寺不就是为了祈求神佛庇佑吗。”
“眼看着难民越来越多,虽说净居寺是清修之地,可我相信,佛祖也不愿看到百姓流离失所,也会愿意收留他们的。”
众人听了虞欢的话,纷纷陷入沉思。
虞应摸着下巴,缓缓点头:“净居寺地方宽敞,若能安置难民,倒是个法子。
只是不知寺里僧人是否愿意。”
虞欢眼睛一亮,忙道:“爹爹,我愿去净居寺与住持商议此事。
寺中僧人慈悲为怀,定会体谅百姓疾苦。”
虞应思索片刻,同意了虞欢的请求。
虞欢立刻出发前往净居寺。
到了寺中,小沙弥见礼:“阿弥陀佛,姑娘上香还是问禅?”
虞欢双手合十,回礼:“阿弥陀佛,住持可在,我是虞家三娘子,求见住持,还请小师傅通传一声。”
小沙弥点头:“住持正在寺内,姑娘请随我来。”
虞欢跟随小沙弥进入寺内,见到净居寺住持道明,将难民的惨状和安置的想法一一道来。
道明双手合十,慈悲道:“善哉善哉,三娘子心系百姓,实乃大善之举。
我寺自当伸出援手,接纳这些难民。”
虞欢大喜,谢过住持后,急忙赶回州署告知众人。
虞应和官员们听闻净居寺愿意收留难民,都松了一口气。
很快,难民们被有序地安置进了净居寺,暂时有了安身之所。
这几日虞欢都在忙着难民的事,整日不是在施粥就是在安抚难民,裴承玉也是整日整日的待在军营商量对策,二人都是忙的不可开交,几日未曾相见。
“大家不要挤,排好队,每个人都有份!”
虞欢站在粥棚,一边施粥一边安抚着难民。
突然,远处传来一阵躁动,一群人不知道围着什么,场面一度混乱,虞欢见状,对身旁的侍女吩咐道:“银铃,你去看看,那是发生了什么。”
银铃应声而去,不一会儿便回来了,愤愤道:“姑娘,是一个没种的男人,居然抢孩子的吃食,孩子的母亲不愿,正在与男人争执,我们要不要……”虞欢一听,不等银铃说完,便一脸愤怒的打断:“岂有此理,走,我们去看看!”
一边还点了身后的两个护院:“你们两个跟我一起。”
虞欢穿过人群,一个女人正抱着瘦骨嶙峋的小女孩坐在地上抽泣,小女孩饿的首哭,女人死死抓着男人的衣角,男人抢了小女孩的吃食,一脸洋洋得意,不耐烦的踢开女人,骂到:“死娘们,再纠缠我信不信打死你!
一个丫头片子饿死就饿死了,要不是老子,你和这死丫头早就死了!”
虞欢啧了一声,走上前:“一个大男人抢孩子的吃食,说出去不怕惹人笑话!
这里的每一个人谁不是饿着肚子的,若不是没办法了谁愿意这样!
你看看有几个人像你这般无赖,我早就说过了,不够吃可以再来领,你何必和孩子抢饭吃!”
围观的众人皆对着男人指指点点,女人像是看到了救命稻草般,赶忙领着小女孩爬到虞欢跟前,抓住虞欢的裙摆,道:“虞三娘子,你可要为我们做主啊!”
虞欢扶起女人和孩子,拉住女人的手拍了拍:“放心,这种无赖我不会轻易放过的。”
随即转头对银铃道:“银铃,再去盛碗粥,再拿个馒头给这孩子。”
银铃应声,回到粥棚拿了吃食给小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