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得从74年12月的一天说起。
某市妇幼保健院的产房里张医生,实习刘护士刚刚接生完几个产妇顾不上片刻的休整,立即全身心的安慰刚刚成为母亲却又失去孩子甚至连一声啼哭都没来得及听到的忱女士,孩子在产房的称重台上安静的侧躺着,静的心跳声都听不到。
这个被母亲十月怀胎今天分娩的胎儿看上去白白胖胖足足有七斤多,此刻却逐渐有了新生命不该有的紫色印记,他是这个家庭迎来的第一个男孩子,为了迎接他的到来他的爷爷为了这个从未谋面的大孙子借遍了邻居家的鸡蛋,他的爸爸为了这个“大胖小子”借遍了同事家的红糖。
他的姥姥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拉扯着医生护士的衣服用浑身上下最后一丝气力央求着医生护士再救救她的外孙子,眼泪从她满是皱纹的眼角流下,边上的病人家属见此情景也都不由自主的抹着眼泪。
转眼两个月过去了,此刻临近春节大家都忙忙碌碌的为了生活奔波着。
有的忙着买年货,什么鸡鸭鱼肉平时不舍得买的都尽可能的多备着点,有的忙着砌灶烧油,炸着平时老百姓家吃不着的扣肉,排骨,鸡和鱼,这个新年对于忱女士一家来说是不幸丧子之后的第一个新年,也是新的起点,一个能彻底打破丧子之痛的都新的起点,没错就是新生!
虽说主人公着急出场急了点,但是对于忱女士一家来说没有什么消息能比的了这个新生命的力量,这个新生命在新年伊始前萌芽的消息彻底扫清了之前的阴霾,扫清了一切负面影响,为即将到来的新年新生给出了最好的新年贺礼!
鞭炮声声除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
随着春节钟声的敲响,鞭炮齐鸣,二踢脚,窜天猴此起彼伏,交相辉映。
忙碌了一年的人们辞旧迎新把烦恼忧愁都放在了年前,把展望期许都交给了新春,和往年不同的是大家的欢声笑语里多了一个牵肠挂肚的人,爷爷借着拜年又把借鸡蛋的事挨个给邻居们打好了招呼,爸爸给领导同事拜年时分享了这个好消息当然也“预订”了大家的红糖,妈妈不敢乱动养胎时打打毛衣裤倒是不错的选择,姥姥为他做了好几套棉衣裤,虎头鞋。
说到这里我都挺羡慕这小子还没出生就拥有了全世界。
春来暑往,很快就到了年底,经过十个月的妊娠期小主人公吃了爷爷两条街坊邻居的鸡蛋从开始的小蓝莓逐渐长成了大西瓜,这个西瓜似乎在妈妈肚子里待不住了,这天,妈妈刚吃完午饭,才洗了一个碗的功夫,只听妈妈痛苦的叫爸爸,百生!
百胜妈妈声音都变了我要生了,快去医院!!
爸爸应了一声,着急忙慌的跑了出去借三轮车,片刻,车借回来了还有两个帮忙的邻居,三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抬妈妈上了三轮车,一人蹬车,二人推扶以120的速度往医院赶去…医生,医生我老婆要生了,爸爸气喘吁吁的跑到医院里说到,“产妇呢?”
医生说,后面呢,爸爸说:我来报信。
你来啥用,带产妇过来吧!
医生对爸爸说。
嗯,爸爸答应一声转身回去接妈妈送进产房。
不知是激动还是兴奋,大冷的冬天硕大的汗珠从鬓角流落。
“怎么样了”姥姥舅舅也很快赶到了,关切的问着,“进去一会了,大概十来分钟了。”
别急,时间不长没那么快的。”
姥姥说着,手心却不自觉的攥紧了,毕竟自己女儿外孙都在这产房里命悬一线,说不担心那真做不到。
呱,呱,呱,(写这几个字的时候还想是不是太快了,要不要多吊你们一会。
)随着几声有力的婴儿啼哭声响起小主人公出生了,母子平安,八斤一两!
护士抱着小主人公不一会就出来给爸爸,姥姥舅舅看小主人公了。
随着这一声喜报大家悬着的心才重新回到肚子里。
坐月子,是中国女人特别发明的休息假期。
可能有体质差异吧外国女人无论是极寒之地北极的因纽特人还是炽热之地赤道附近的尼格罗人都没有这个生活习性,生个孩子就和上个大号差不多根本没有那么多节目,中国女人从漫漫生产路上总结出了好多助于产后修复的办法中国女人坐月子的习俗可追溯到先秦时期。
最早记载见于《礼记·内则》:“妻将生子,及月辰,居侧室”,这时期产妇“坐月子”的时间长达三个月。
期间有条件的人家每日五餐,炖母鸡,炖鲫鱼,炖猪蹄,炖鸽子每天也都是变着花样的吃点有营养的,下奶的,以至于多数新晋宝妈这段时间每天就是吃睡吃睡甚至体重增加到分娩前的水平还超。
不过70年代国家虽说逐渐强大了不少但物质生活水平还不是很富裕,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还记得肉票,蛋票,糖票,电视机票,缝纫机票,手表票等等万物皆用票。
彼时产妇辛苦了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为这个家庭带来了新生命,吃点有营养的补补很有必要,全家人能买的买,能借的借,能抓的抓,倾其所有供养着宝妈,尽管如此和今天的月子中心仍有云泥之别。
记不清什么时候开始有的,似乎那时代没有男人的产假。
宝爸上班忙忙碌碌下班后也想尽办法为宝妈改善伙食,上山抓兔子,下河摸泥鳅,都是常态不分季节,物质条件如此好的今天也没几个人做到这个段位的。
今天的人们都适应了紧凑的生活节奏,需要什么就买,只有想不到的没有买不到的,不像那个年代有钱也买不到,更别说没钱了,有的只是时间和慢节奏。
百天照是很多人一生中的第一张照片,翻开些许发黄的相册,年轻的父母看上去稚气未脱20多不了几岁的年纪,脸蛋还有着特有的“红脸蛋”怀里却依然抱着十几斤的大胖小子。
再看百天照里的大胖小子,比刚出生时升了不止一个段位从八斤一两首升百天的18斤,厚厚的手工棉衣包裹在小主人公的身上,根本看不出棉衣下的胳膊,腿一骨碌一骨碌像莲藕似的己经胖成一节一节的了。
别问问了也没用,啥,脖子呗。
照片里的大胖小子虎头虎脑,目光有神,跟本看不出先天不足,经历分娩刚一两个月的妈妈就怀上了这个急需的大胖小子,今天医疗条件如此好,技术如此优秀的情况下产后修复也要坐月子好好休息恢复一个月,小产那个年代的老人这么说这种情况,其实除了孩子没了别的和正常分娩一样的,啥也没少干,身体没有恢复的情况下再次怀孕尽管很应景很及时却为这个孩子的将来留下了不可弥补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