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启华从昏迷中悠悠转醒,只觉脑袋昏沉,仿佛宿醉一般难受。
他刚想抬手揉一揉胀痛的太阳穴,却发现手臂的触感有些异样,这触感并非他熟悉的衣物材质,而是一种光滑细腻的丝绸。
他心中一惊,猛地睁开双眼,映入眼帘的是古色古香的床帏和精美的雕花床顶。
“这是哪里?
我怎么会在这儿?”
朱启华喃喃自语,声音中带着一丝惊慌。
他试图坐起身来,却发现身体有些不听使唤,仿佛大病初愈般虚弱。
这时,他才注意到自己身上穿着的竟是一身古装,宽大的衣袖和长袍让他行动极为不便。
朱启华环顾西周,房间里的布置简洁而不失高雅,桌椅、橱柜皆是木质,雕工精细,散发着淡淡的木香。
墙上挂着几幅字画,笔墨纵横,颇具古韵。
他心中充满了疑惑和恐惧,努力回忆着之前发生的事情。
他记得自己正在上海的实验室里,进行一项关于时空量子纠缠的重要实验,实验进行到关键阶段时,突然发生了能量失控,一道耀眼的光芒闪过,他便失去了意识。
“难道是实验出了差错,我穿越了?”
朱启华心中冒出一个荒诞的念头,但眼前的一切却让他不得不相信这个事实。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开始仔细打量这个房间,希望能找到一些线索。
就在这时,房门被轻轻推开,一个小太监模样的人走了进来。
看到朱启华坐在床上,小太监先是一愣,随即面露惊喜之色,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说道:“太子殿下,您可算是醒了!
您这一昏迷,可把大家吓坏了。”
朱启华心中一惊,太子殿下?
难道自己穿越成了一位太子?
他强装镇定,问道:“你是谁?
这是哪里?”
小太监抬起头,眼中满是敬畏,说道:“殿下,奴才叫小福子,这里是东宫啊。
殿下您前几日突然晕倒,昏迷不醒,皇上和娘娘都来看过您好几次了,可把大家急坏了。”
朱启华心中思绪万千,他知道自己现在必须尽快适应这个新身份,否则稍有不慎就可能暴露破绽。
他努力回忆着曾经看过的历史剧和小说中关于古代宫廷礼仪的描写,清了清嗓子,说道:“本宫昏迷了多久?
本宫这一病,朝中事务可有延误?”
小福子连忙答道:“殿下昏迷了整整三日。
朝中大臣们都很担心殿下的安危,不过有几位重臣暂代殿下处理了一些紧急事务,并未有太大延误。”
朱启华微微点头,示意小福子起身。
他下了床,在小福子的搀扶下慢慢走到窗前,推开窗户,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
他望着窗外的庭院,亭台楼阁、假山水池错落有致,绿树成荫,繁花似锦。
但他却无心欣赏这美景,心中想着自己该如何在这个陌生的时代生存下去。
“殿下,您刚醒,身子还虚弱,要不要先吃点东西?”
小福子小心翼翼地问道。
朱启华这才感到腹中饥饿,他点了点头,说道:“有劳你了。”
小福子连忙退下,不一会儿,便带着几个宫女端着饭菜走了进来。
饭菜摆满了一桌,有清蒸鱼、红烧排骨、炒时蔬等,还有一碗热气腾腾的燕窝粥。
朱启华看着这些饭菜,心中有些犹豫,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能习惯古代的饮食口味。
但此时腹中饥饿难耐,他也顾不了许多,拿起筷子夹了一块鱼肉放入口中。
鱼肉鲜嫩可口,味道鲜美,让他不禁微微点头。
小福子在一旁看着,心中松了一口气,说道:“殿下,您喜欢就好。
这几日您昏迷不醒,什么东西都没吃,可把大家急坏了。”
朱启华一边吃着饭,一边与小福子闲聊,试图从他口中了解更多关于这个时代和自己身份的信息。
他得知现在是大明洪武年间,自己是太子朱标,当今皇上朱元璋的嫡长子。
朱标生性仁慈,深得朱元璋的喜爱和大臣们的拥护,但也有一些人对他心怀嫉妒和不满。
朱启华心中暗暗叫苦,他虽然是历史学博士,对明朝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要真正扮演好朱标这个角色,却并非易事。
他深知在这宫廷之中,处处充满了阴谋和危险,一个不小心就可能万劫不复。
吃完饭,朱启华在小福子的陪伴下在东宫西处走走,熟悉环境。
一路上,宫女太监们纷纷行礼,眼神中充满了敬畏和关切。
朱启华心中明白,这些人表面上对他恭敬有加,但暗地里却不知道有多少双眼睛在盯着他,等着他犯错。
走着走着,朱启华来到了东宫的书房。
书房里摆满了书架,上面放满了各种书籍,经史子集、兵法谋略应有尽有。
朱启华心中一喜,他知道这些书籍将是他了解这个时代的重要工具。
他走到书架前,随手拿起一本书,翻开一看,是一本《论语》。
他心中一动,想起了自己曾经在大学课堂上讲授《论语》的情景,不禁有些感慨。
就在这时,小福子走进书房,说道:“殿下,皇上派李公公来传旨,说皇上和娘娘在御书房等着殿下,请殿下过去一趟。”
朱启华心中一紧,他知道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
他深吸一口气,说道:“知道了,本宫这就过去。”
朱启华在小福子的陪同下,来到了御书房。
御书房外,太监和宫女们静静地站着,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气氛。
朱启华走进御书房,只见朱元璋正坐在龙椅上,马皇后坐在一旁。
朱元璋面容威严,眼神中透着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势;马皇后则面带慈祥,眼神中充满了关切。
“儿臣参见父皇、母后。”
朱启华连忙行礼,尽量模仿着古人的礼仪。
朱元璋看着朱启华,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既有欣慰,又有一丝疑虑,说道:“标儿,你可算是醒了。
你这一病,朕和你母后日夜担忧。”
朱启华恭敬地说道:“儿臣不孝,让父皇、母后担心了。
儿臣这一病,昏迷多日,恍惚间似有灵魂出窍之感,如今醒来,只觉对许多事情都有了新的感悟。”
朱元璋微微点头,说道:“哦?
标儿有何感悟?
说来听听。”
朱启华心中一动,他知道这是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也是一个获取朱元璋信任的机会。
他定了定神,说道:“儿臣在昏迷中,似梦到了上古先贤,他们与儿臣论及治国之道、民生之理。
儿臣深感我大明如今虽己立国,但仍有诸多不足之处。
如民生方面,百姓虽己安居乐业,但赋税仍有可调整之处,可适当减轻百姓负担,鼓励农桑,兴修水利,使百姓富足;朝堂之上,官员考核制度可更加完善,选拔贤能之士,任人唯贤,方能使朝政清明。”
朱元璋听了,眼中露出一丝惊讶之色,他没想到朱标醒来后竟有如此见解。
他沉思片刻,说道:“标儿所言,虽有几分道理,但赋税乃国家根基,不可轻易更改;官员考核之事,朕自会与大臣们商议。
不过,你能有此想法,朕甚是欣慰。”
朱启华心中明白,朱元璋不会轻易被他说服,但他也不急于求成。
他接着说道:“父皇所言极是。
儿臣只是有感而发,具体之事,还需父皇和大臣们斟酌定夺。
儿臣此次大病初愈,只觉生命无常,想为父皇和大明多尽些心力。”
马皇后在一旁说道:“标儿有此孝心,自是极好。
你刚醒,身子还弱,莫要太过操劳。”
朱元璋微微点头,说道:“皇后所言甚是。
标儿,你且回东宫好好休养,待身子痊愈后,再参与朝政不迟。”
朱启华恭敬地行礼道:“多谢父皇、母后关心。
儿臣告退。”
朱启华退出御书房,心中松了一口气。
他知道,自己在朱元璋和马皇后面前的第一次亮相还算成功,但他也明白,这只是一个开始。
未来的路还很长,他需要面对更多的挑战和考验。
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利用自己的现代知识和智慧,在这个时代闯出一片天地,改变大明的命运。
回到东宫后,朱启华让小福子为他准备了笔墨纸砚。
他坐在书桌前,开始整理自己的思绪。
他知道,自己首先要做的就是尽快熟悉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同时,他也要小心应对宫廷中的各种阴谋和斗争。
他决定从东宫的藏书入手,深入研究明朝的历史和文化,为自己的未来做好准备。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朱启华每日都沉浸在书海之中,阅读各种古籍经典。
他发现,这个时代的知识虽然与现代有很大的差异,但其中也蕴含着许多智慧和哲理。
他一边学习,一边思考着如何将现代的理念和知识与这个时代相结合,为大明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与此同时,朱启华也在暗中观察着东宫内外的动静。
他发现,东宫的太监和宫女们虽然表面上对他恭敬有加,但其中也不乏一些心思不纯之人。
他知道,自己必须要建立自己的亲信势力,才能在宫廷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他开始留意身边的人,寻找那些忠诚可靠、聪明能干的人,准备将他们培养成自己的心腹。
朱启华还经常与小福子聊天,从他口中了解宫廷中的一些琐事和人际关系。
他得知,朝中大臣们分为几个派别,有的支持太子,有的则拥护其他皇子。
其中,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勋贵集团势力庞大,他们在朝中拥有很大的话语权,对太子的地位也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朱启华心中明白,自己必须要小心应对这些势力,不能轻易得罪他们,但也不能让他们觉得自己软弱可欺。
他决定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拉拢一些中立的大臣,削弱淮西勋贵集团的势力。
在东宫的日子里,朱启华的生活看似平静,但他的内心却时刻保持着警惕。
他知道,自己就像在暴风雨中的一叶扁舟,随时都可能被汹涌的波涛淹没。
但他并不害怕,他相信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一定能够在这个陌生而又充满挑战的时代生存下去,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这一日,朱启华正在书房中阅读《资治通鉴》,小福子匆匆走进书房,说道:“殿下,宫外传来消息,说北方边境有胡人犯境,抢掠百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当地守军虽奋力抵抗,但胡人来势汹汹,局势危急。”
朱启华心中一惊,他知道这是对自己的一次考验。
他放下手中的书,站起身来,说道:“传本宫旨意,召集东宫属官,商议应对之策。”
小福子连忙退下,去传达朱启华的旨意。
朱启华在书房中来回踱步,思考着应对之策。
他知道,自己不能亲自带兵出征,但他可以在后方为前线的将士们提供支持和保障。
他决定从物资调配、战略部署等方面入手,协助朝廷击退胡人。
不一会儿,东宫属官们纷纷来到书房。
朱启华坐在上位,看着众人,说道:“诸位,北方边境胡人犯境,局势危急。
本宫虽不能亲赴前线,但也不能坐视不管。
诸位有何良策?”
一位名叫王勉的属官站出来说道:“殿下,胡人来势汹汹,想必是有备而来。
臣以为,当务之急是派遣大军前往增援,同时,准备充足的粮草和兵器,以供应前线之需。”
朱启华微微点头,说道:“王大人所言甚是。
但大军出征,并非一蹴而就之事。
本宫以为,可先从附近的驻军抽调一部分兵力,火速前往增援,缓解前线的压力。
同时,令各地官府征集粮草和物资,运往边境。
再者,可派遣使者前往胡人部落,探其虚实,尝试与他们议和,若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自是最好。”
众人纷纷点头,对朱启华的策略表示赞同。
朱启华接着说道:“此事关系重大,本宫会将此策略上奏父皇,由父皇定夺。
诸位且先去准备,一旦父皇旨意下达,即刻行动。”
属官们领命而去,朱启华则立刻前往御书房,向朱元璋汇报自己的应对策略。
朱元璋听了,心中对朱启华的表现颇为满意,他说道:“标儿,你此策甚善。
朕会即刻安排大军出征,你且回东宫,协助朕处理好后方之事。”
朱启华恭敬地行礼道:“儿臣遵旨。”
回到东宫后,朱启华全身心地投入到协助朝廷处理北方边境事务的工作中。
他与属官们一起,调配物资、组织运输、安抚百姓,忙得不可开交。
在他的努力下,后方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为前线的将士们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经过数月的奋战,朝廷大军终于击退了胡人,北方边境恢复了平静。
朱启华在此次事件中的表现得到了朱元璋的高度赞扬,也赢得了朝中大臣们的认可和尊重。
他在大明宫廷中的地位逐渐稳固,为他日后施展自己的抱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