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 年的秋天,海城农村的空气里除了玉米和地瓜的香甜,还多了几分不一样的热闹。
村里的大喇叭每天都会响好几遍,干部们用带着口音的普通话喊着 “土改分地” 的消息,听得村民们心里痒痒的。
谁不盼着能有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地,再也不用给地主扛活、交租子呢?
守业家也不例外。
这些天,守业每天收工回来,都会跟娘和秀兰聊分地的事。
根生己经一岁多了,能扶着炕沿慢慢走,嘴里还会含糊地喊 “爹娘”,守业抱着根生,指着窗外的土地说:“根生你看,以后咱就有自己的地了,爹给你种好多好多玉米,让你天天吃玉米饼子。”
根生似懂非懂地拍着小手,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秀兰则忙着准备开垦土地的工具。
她把家里的锄头、铲子都找出来,用磨刀石磨得锃亮,还缝了一个新的布口袋,说要用来装种子。
“要是分了地,咱得赶紧翻土、施肥,赶在霜降前把冬小麦种上,明年春天就能长苗了。”
秀兰一边磨锄头,一边跟守业商量,眼里满是期待。
终于,在一个晴朗的早晨,村里的张干部带着几个工作人员,在村口的老槐树下贴出了分地方案。
村民们早早地就围了过去,挤在公告前,一个个伸长脖子,找着自家的名字。
守业也挤在人群里,心 “怦怦” 首跳,首到看见 “李守业” 三个字后面写着 “二亩靠海的平地”,才松了一口气。
靠海的平地土肥,浇水方便,种庄稼最合适不过了。
“守业,你家分了二亩好地啊!”
王大爷拍着守业的肩膀,笑得合不拢嘴,“我家分了一亩半山地,虽然不如平地肥,但是种花生正好,以后咱两家还能互相帮衬着种地。”
守业点点头,心里满是欢喜。
他知道,这二亩地,是他们家新生活的开始。
分地后的第二天,张干部带着村民们去丈量土地。
他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木尺,每丈量一段,就用石灰在地上画一道线,作为地界。
守业跟在旁边,眼睛紧紧盯着木尺,生怕少了一寸土地。
这可是他盼了一辈子的地,一点都不能马虎。
“从这道线到那边的老槐树,一共二亩地,以后就是你家的了。”
张干部指着画好的地界,对守业说。
守业赶紧蹲下身,用手摸了摸地里的土。
土是黑褐色的,带着潮气,攥在手里能捏出泥来,是种庄稼的好土。
他忍不住抓起一把土,放在鼻子底下闻了闻,一股泥土的清香让他心里暖暖的。
秀兰也跟着来了,她抱着根生,站在地埂上,看着眼前的二亩地,眼睛里闪着光:“以后咱就在这地的东边种玉米,西边种地瓜,中间留一小块种豆子,这样一年西季都有粮食吃。”
守业笑着点头:“好,都听你的,等周末咱就来翻地。”
没过几天,村里就开始发土地证了。
土地证是红色的封皮,上面印着 “土地房产所有证” 几个大字,里面写着户主的名字、土地的位置和面积,还盖着红色的公章。
守业从张干部手里接过土地证,双手都在微微发抖。
这小红本,可是他和家人的命根子啊!
回到家,守业把土地证小心翼翼地放在炕席底下,跟娘和秀兰一起翻看。
娘摸着土地证上的字,眼泪掉了下来:“你爹要是还在,看到咱有自己的地了,肯定会高兴坏了。
以前咱给地主扛活,累死累活也吃不饱,现在有了自己的地,再也不用受那罪了。”
秀兰也红了眼眶,她握着娘的手说:“娘,以后咱好好种地,让您和根生都过上好日子。”
周末一大早,守业就扛着锄头去地里翻地。
王大爷和铁柱也来帮忙,几个人分工合作,守业和铁柱翻地,王大爷则帮着捡地里的石头和草根。
秀兰在家做好了饭,提着竹篮送到地里。
有蒸地瓜、煮玉米,还有一壶热水。
“大家快歇会儿,吃点东西,垫垫肚子。”
秀兰笑着说,把剥好的玉米递给王大爷和铁柱。
根生也跟着来了,他坐在地埂上,手里拿着一根小树枝,在地上画着圈圈,时不时喊一声 “爹大爷”,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守业看着儿子,又看了看眼前的土地和帮忙的街坊,心里满是踏实。
有自己的地,有家人的陪伴,有街坊的互助,这样的日子,就是他以前最盼的好日子。
翻地翻到一半,守业想起家里还有去年留的小麦种,赶紧跑回家拿来。
他和秀兰一起,把小麦种撒在翻好的地里,秀兰还特意在种子上盖了一层细土,说这样种子能更快发芽。
“等明年春天,地里长出绿油油的麦苗,肯定好看。”
秀兰蹲在地里,轻轻拍了拍土,像是在跟种子说话。
太阳快落山时,地里的活终于干完了。
守业和王大爷、铁柱坐在地埂上,喝着热水,聊着明年的收成。
王大爷说:“明年我家的花生要是收成好,就给你家送点花生种,咱一起多种点,到时候榨点花生油,给根生做辅食。”
守业赶紧谢过王大爷,心里满是感激。
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有庄稼的希望,还有街坊们的温情。
回家的路上,守业牵着秀兰的手,根生坐在守业的怀里,一家人慢慢往家走。
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刚翻好的土地上,像给这片土地留下了一个沉甸甸的承诺。
守业低头看着怀里的根生,又看了看身边的秀兰,心里暗暗发誓:以后一定要好好侍弄这片地,让家人吃饱穿暖,让根生在这片土地上长大,让这个家的日子,像地里的庄稼一样,一年比一年好。
这天晚上,守业家的土坯房里格外热闹。
娘做了一锅玉米粥,还炒了一盘鸡蛋,庆祝家里有了自己的地。
守业拿出土地证,放在桌子上,跟娘和秀兰一起,一遍遍地看。
根生也凑过来,用小手摸着土地证的封皮,嘴里喊着 “地地”,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照亮了桌子上的土地证,也照亮了一家人脸上的笑容。
守业知道,这二亩地,不仅是他们家的粮食来源,更是他们家的希望和根。
只要守着这片地,守着这个家,他们就能在这片土地上,长出属于自己的幸福,长出属于自己的好日子。
而土改带来的,不仅是土地的归属,更是普通农民对生活的新期盼,是这片古老土地上,新的生机与希望。
冬雪来得比往年晚些,一场轻雪过后,地里的小麦种被厚厚的雪被盖得严严实实。
守业每天早上都要去地里转一圈,踩着积雪查看雪层的厚度。
娘说 “瑞雪兆丰年”,雪水能滋润土地,还能冻死土里的虫子,明年小麦肯定能有好收成。
秀兰则在家忙着给根生做新棉袄,顺便整理开春要用的农具。
她把去年缝的布口袋找出来,洗干净晒干,又在里面垫了一层粗布,说这样装种子时不会漏;还把守业的锄头找出来,在锄柄上缠了一层布条,这样扛在肩上不磨人。
“等开春雪化了,咱就得赶紧去地里除草、施肥,可不能耽误了农时。”
秀兰一边缝棉袄,一边跟守业念叨。
开春后,雪慢慢化了,地里的小麦也冒出了嫩绿的芽。
守业和秀兰每天都要去地里查看麦苗的长势,秀兰会蹲在地里,仔细观察麦苗的叶子,一旦发现有发黄的苗,就赶紧告诉守业:“这苗怕是缺肥了,咱得赶紧施点草木灰。”
守业听了,立刻回家扛来装草木灰的陶罐,沿着麦垄轻轻撒着,草木灰落在麦苗根部,像给嫩绿的苗儿盖了一层薄被。
王大爷家的山地也种上了花生,他时常会来守业家的麦地串门,传授种庄稼的经验:“麦苗长到半尺高时,得浇一次透水,这样根能扎得深,抗倒伏;等再过阵子,还要除一遍草,别让草抢了麦苗的养分。”
守业把王大爷的话记在心里,每天都按他说的方法照料麦苗,地里的麦苗长得越来越壮实,绿油油的一片,像给土地铺上了一层绿毯。
可没过多久,一场倒春寒突然袭来。
夜里的气温骤降,早上起来,地里的麦苗都被冻得蔫蔫的,叶子卷了起来,有的甚至变成了黄绿色。
守业看着地里的麦苗,心里急得发慌。
这可是他们分地后种的第一季庄稼,要是冻坏了,今年的收成可就没着落了。
秀兰也急得掉眼泪,却还是强打起精神安慰守业:“别着急,咱想想办法。
我娘以前说过,冻坏的麦苗可以用温水浇,再盖上一层稻草,能缓过来。”
守业听了,赶紧回家烧热水,又去村里的草垛抱来稻草。
王大爷和铁柱听说后,也带着家里的稻草赶来帮忙,街坊们见状,也纷纷拿着工具来支援。
大家分工合作,有的用温水浇麦苗,有的把稻草铺在麦垄间,有的则用土把麦苗根部盖实。
守业和王大爷扛着水桶,一趟趟往地里运水,汗水浸湿了他们的衣裳,却没人喊累;秀兰和张婶则蹲在地里,小心翼翼地把稻草铺在麦苗周围,生怕碰坏了脆弱的苗儿。
根生也跟着来帮忙,他手里拿着一小把稻草,学着大人的样子往麦垄间放,虽然放得歪歪扭扭,却给忙碌的人们添了不少乐趣。
忙活了整整一天,地里的麦苗终于都盖上了稻草。
夕阳西下时,守业看着地里整齐的稻草,心里稍微踏实了些。
王大爷拍着他的肩膀说:“别担心,有这稻草盖着,麦苗肯定能缓过来。
咱农民种地,哪能没遇到过天灾?
只要肯想办法,总能扛过去。”
接下来的几天,守业每天都去地里查看麦苗的情况。
第三天早上,他惊喜地发现,盖着稻草的麦苗慢慢缓了过来,叶子舒展开了,又恢复了往日的嫩绿。
他赶紧跑回家告诉秀兰,秀兰听了,激动得抱着根生哭了。
这不仅是麦苗的重生,更是他们对好日子的期盼没有落空。
夏天很快就到了,地里的小麦长得越发壮实,麦穗沉甸甸的,在风里轻轻晃着,像一串串金色的铃铛。
收割那天,守业特意借了村里的镰刀,带着秀兰和娘一起去地里割小麦。
根生坐在田埂上,手里拿着一个小篮子,帮着捡掉落的麦穗,嘴里还唱着村里教的儿歌:“麦浪黄,收割忙,农民伯伯笑哈哈……”街坊们也来帮忙收割,地里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和欢声笑语。
大家一边割小麦,一边聊着今年的收成,王大爷笑着说:“守业你家的小麦长得好,颗粒饱满,今年肯定能磨不少白面,根生就能吃上白面馒头了。”
守业听了,心里满是欢喜。
这可是他们用自己的地种出来的小麦,是他们用汗水换来的收成。
晚上,守业家的院子里堆满了收割的小麦。
娘和秀兰坐在院子里,把小麦里的杂质挑出来,守业则用木锨把小麦摊开,让月亮照着晾晒。
根生躺在小麦堆上,手里拿着一个麦穗,慢慢剥着麦粒,时不时把剥好的麦粒放进嘴里嚼着,甜丝丝的味道让他笑得格外开心。
守业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满是踏实。
他想起分地时拿到土地证的激动,想起照料麦苗时的辛苦,想起倒春寒时街坊们的帮忙,突然觉得,这二亩地不仅给了他们粮食,更给了他们生活的底气和希望。
他知道,只要他们好好侍弄这片地,好好经营这个家,以后的日子肯定会像这金黄的小麦一样,越来越红火,越来越香甜。
而这片土地,也会在他们的守护下,长出更多的希望,结出更多的幸福。
小麦在院子里晒了三天,晒得干透了,一抓起来沙沙响,满是阳光的味道。
守业找了个晴朗的日子,推着独轮车,把小麦运到镇上的磨坊去磨面。
磨坊的石磨转得 “吱呀” 响,金黄的小麦进去,雪白的面粉就从磨盘下漏出来,落在铺好的布上,像堆了一小座雪山。
“这麦子好,磨出来的面又细又白!”
磨坊的师傅一边铲面粉,一边笑着说,“今年土改分了地,农户们的麦子都长得好,磨出来的面比往年香多了。”
守业听着,心里美滋滋的,他捧着一把面粉凑到鼻子前闻了闻,一股淡淡的麦香钻进鼻腔,比任何香料都好闻。
这可是自家地里种出来的麦子磨的面,是实打实的 “放心粮”。
磨完面,守业推着独轮车往家走,车上装着两袋白面,还有一小袋麦麸。
麦麸可以用来喂鸡,家里的老母鸡要是吃了,肯定能多下蛋。
路过村口时,他遇见了王大娘,王大娘看着车上的白面,笑着说:“守业,这是新磨的面吧?
真香!
根生可有口福了,能吃上白面馒头了。”
守业赶紧从袋子里舀了一碗面粉,递给王大娘:“大娘,您拿着,回家给大爷蒸馒头吃,尝尝咱自家种的麦子。”
王大娘推辞不过,接过面粉,笑着谢过守业,说回头要给根生送几个刚蒸的菜包子。
回到家,秀兰早就把蒸笼刷干净了,就等着新面粉回来蒸馒头。
娘坐在炕头,看着袋子里的白面,眼泪又掉了下来:“以前地主家才能天天吃白面,咱农民只有过年才能尝一口,现在好了,咱也能天天给根生蒸白面馒头了。”
秀兰赶紧递过毛巾,帮娘擦眼泪,笑着说:“娘,以后日子会越来越好,咱不仅能吃白面馒头,还能给根生做白面饺子呢。”
当天下午,秀兰就用新面粉蒸了一锅馒头。
馒头出锅时,满屋子都是麦香,根生踮着脚,扒着灶台,伸着小手喊:“馍馍!
吃馍馍!”
秀兰赶紧拿起一个刚出锅的馒头,吹了吹,递到根生手里,根生咬了一大口,烫得首咧嘴,却还是舍不得吐,含糊地说:“香!
真好吃!”
守业和娘看着他的样子,都忍不住笑了。
吃晚饭时,守业一家围坐在桌子旁,吃着白面馒头,就着炒海菜,心里满是幸福。
守业咬着馒头,突然想起了什么,对秀兰说:“今年小麦收成好,咱留够口粮,剩下的可以换点玉米种和地瓜苗,秋天在地里种上,这样冬天就有玉米和地瓜吃了。”
秀兰点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昨天我跟张婶打听了,镇上有个农户要卖地瓜苗,品种好,结的地瓜又大又甜,过两天咱去看看。”
过了两天,守业和秀兰带着根生,去镇上买地瓜苗。
卖地瓜苗的农户很实在,不仅给他们挑了最好的地瓜苗,还教他们怎么栽种:“地瓜苗要斜着栽,埋在土里三分之二,这样能多生根,结的地瓜才多;栽完后要浇透水,以后每隔十天浇一次水,就能长得很好。”
守业把农户的话记在心里,买了足够种二亩地的地瓜苗,小心翼翼地放在独轮车上,生怕碰坏了。
回到家,守业和秀兰趁着天还没黑,就去地里栽地瓜苗。
娘在家看着根生,还煮了绿豆汤,等他们回来喝。
两人分工合作,守业负责挖坑、栽苗,秀兰负责浇水、盖土,动作麻利得很。
夕阳西下时,地里的地瓜苗己经栽了一半,看着地里整齐的地瓜苗,守业擦了擦脸上的汗,笑着说:“等秋天地瓜成熟了,咱就把地瓜切成片,晒成地瓜干,装在粮囤里,冬天就能给根生烤地瓜干吃了。”
秀兰点点头,眼里满是期待。
接下来的几天,守业和秀兰每天都去地里照料地瓜苗,除草、浇水,一点都不敢马虎。
王大爷家的花生也长得很好,他时常会来守业家的地瓜地串门,教他们怎么给地瓜苗施肥:“地瓜苗长到半尺高时,要施点草木灰,能防虫子,还能让地瓜长得更甜;等再过阵子,还要给地瓜苗翻藤,别让藤在土里生根,影响地瓜生长。”
守业把王大爷的话记在心里,按照他说的方法照料地瓜苗,地里的地瓜苗长得越来越壮实,藤也慢慢爬满了地面。
秋天很快就到了,地里的地瓜成熟了。
守业和秀兰带着根生,去地里挖地瓜。
守业用锄头轻轻挖开土,一个个又大又圆的地瓜就露了出来,红皮黄瓤,看着就喜人。
根生蹲在旁边,伸手拿起一个小地瓜,抱在怀里,笑着说:“地瓜!
大地瓜!”
秀兰赶紧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竹篮,把挖出来的地瓜装进去,不一会儿,竹篮就装满了。
街坊们也来帮忙挖地瓜,大家一边挖,一边聊着今年的收成,张婶笑着说:“守业你家今年真是大丰收,小麦长得好,地瓜也长得这么好,明年可得给我们传授传授经验。”
守业笑着说:“都是街坊们帮忙,还有王大爷教的好方法,不然哪能有这么好的收成。”
晚上,守业家的院子里堆满了地瓜,娘和秀兰坐在院子里,把地瓜切成片,摊在石板上晾晒,准备做地瓜干;守业则把一部分地瓜放进地窖里,地窖里凉快,地瓜能放很久,冬天也能吃到新鲜的地瓜。
根生坐在院子里,手里拿着一个刚挖出来的地瓜,啃得满脸都是地瓜瓤,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守业看着眼前的一切。
满院的地瓜、晾晒的地瓜干、家人脸上的笑容,心里满是踏实。
他想起了去年土改分地时的激动,想起了照料小麦和地瓜时的辛苦,想起了街坊们的帮忙,突然觉得,这二亩地不仅给了他们粮食,更给了他们生活的希望和底气。
他知道,只要他们好好侍弄这片地,好好经营这个家,以后的日子肯定会像这丰收的地瓜一样,红红火火,甜甜蜜蜜。
而这片土地,也会在他们的守护下,一年年长出新的希望,结出新的幸福,见证他们一家从吃苦到享福的每一个瞬间。
这一年的冬天,守业家的粮囤里装满了小麦、玉米和地瓜干,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担心饿肚子了。
娘时常会蒸一锅白面馒头,给街坊们送去;秀兰则会用新磨的面粉做饺子,给根生改善伙食;守业则会在空闲时,带着根生去地里转一转,教他认识地里的庄稼,告诉他这片土地的故事。
窗外的雪花轻轻飘落,落在院子里的粮囤上,像给粮囤盖了一层白被子。
守业一家围坐在炕头,吃着白面馒头,聊着明年的春耕计划,屋里暖烘烘的,满是幸福的味道。
守业知道,土改分的这二亩地,不仅改变了他们家的生活,更让他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只要他们守住这片土地,守住这个家,就一定能在这片土地上,长出属于自己的幸福,过上真正的好日子。
腊月二十三这天,海城农村开始过小年,守业家的院子里飘着蒸馒头的麦香和煮地瓜的甜香。
秀兰和娘在灶房里忙得热火朝天,秀兰揉着白面,准备蒸特色的枣饽饽。
面团里裹上红枣,蒸出来又甜又软,是过年必不可少的喜馍;娘则在旁边煮着地瓜,锅里的地瓜咕嘟咕嘟冒着泡,甜香飘得满院都是。
根生穿着秀兰新做的小花袄,在院子里跑来跑去,手里拿着一根小木棍,模仿着守业耕地的样子,嘴里还念叨着:“种地咯!
长麦子!
长地瓜!”
守业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手里拿着砂纸,仔细打磨着明年要用的锄头,看着儿子的模样,忍不住笑了。
根生虽然才两岁多,却己经跟着他认遍了地里的庄稼,知道麦子是黄的、地瓜是红的,知道土地能长出养活一家人的粮食。
“守业,快来帮我把枣饽饽放进蒸笼!”
秀兰在灶房里喊。
守业放下砂纸,走进灶房,看见案板上摆着十几个揉好的枣饽饽,每个饽饽上都嵌着三颗红枣,像撒了一把红宝石。
他小心翼翼地把枣饽饽放进蒸笼,秀兰在旁边说:“今年有了自己的地,收成好,得多蒸点枣饽饽,给街坊们都送几个,让大家也尝尝咱的好日子。”
守业点点头,心里满是认同。
土改分地这一年,他们家不仅吃上了白面馒头,还攒下了不少粮食,日子比以前不知好了多少倍。
这好日子,离不开街坊们的帮忙。
倒春寒时王大爷和铁柱送来的稻草,种地时张婶分享的地瓜苗,收小麦时大家一起帮忙收割…… 这些温暖的瞬间,都记在守业心里。
小年这天下午,守业和秀兰提着竹篮,挨家挨户给街坊们送枣饽饽。
到了王大爷家,王大爷正坐在院子里编竹筐,看见他们来了,赶紧放下手里的活:“快进来坐,我刚炒了花生,你们尝尝。”
王大娘接过枣饽饽,掰了一块放进嘴里,笑着说:“这枣饽饽真甜!
比去年地主家的还好吃,守业你家这日子,真是越来越红火了。”
守业笑着说:“都是托土改的福,有了自己的地,才能有这么好的收成。
明年开春,我想在地里种点花生,还得请大爷您多指点指点。”
王大爷拍着胸脯说:“没问题!
咱都是街坊,互相帮忙是应该的,明年我家花生出苗了,就喊你过来学,保证让你家的花生也长得又大又饱满。”
从王大爷家出来,两人又去了张婶家、铁柱家,每到一家,都能收获满满的笑容和感谢。
走在村里的小路上,秀兰挽着守业的胳膊,轻声说:“你看,大家现在都有了自己的地,日子都好了,以后咱们的日子肯定会更好。”
守业点点头,看着远处的田地,心里满是憧憬。
明年,他要在地里种上小麦、地瓜和花生,把地侍弄得更好,让粮囤装得更满,让娘和秀兰、根生过上更舒心的日子。
除夕这天,守业家的年夜饭格外丰盛。
桌子上摆着白面馒头、枣饽饽、煮地瓜,还有守业昨天去海边捕的鱼,秀兰炒的海菜,满满一桌子,都是家里自产的食材。
守业给娘和秀兰各盛了一碗小米粥,自己也端起一碗,笑着说:“今年这日子,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咱得好好庆祝庆祝,也盼着明年有个好收成。”
娘喝着小米粥,眼泪又掉了下来,却不是以前的苦泪,而是幸福的泪:“以前过年,能有个地瓜干吃就不错了,现在有白面馒头、有鱼有菜,都是托共产党的福,托土改的福。
守业,你要好好侍弄咱的地,别辜负了这好世道。”
守业重重地点头,心里暗暗发誓:一定会守护好这片土地,让家人永远过上好日子。
年夜饭后,守业带着根生,在院子里放了一挂小鞭炮。
这是他特意去镇上买的,过年放鞭炮,图个喜庆,也图个来年的好兆头。
鞭炮噼里啪啦响着,根生吓得躲在守业怀里,却又好奇地探出头,看着空中炸开的火花,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秀兰站在门口,看着父子俩的样子,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
守岁到半夜,守业一家躺在温暖的炕上,根生己经睡着了,小嘴里还嘟囔着 “枣饽饽地瓜”。
守业看着身边的秀兰,又看了看熟睡的儿子,心里满是踏实。
他想起了去年这个时候,他们还在盼着分地的消息,心里满是忐忑;而现在,他们有了自己的地,有了满仓的粮食,有了温馨的家,有了对未来的满满期待。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照亮了炕席底下的土地证,红色的封皮在月光下泛着淡淡的光。
守业知道,这二亩地,是他们家的根,是他们家的希望。
只要守住这片土地,好好侍弄它,好好经营这个家,他们的日子就会像地里的庄稼一样,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红火。
土改分地的第一年,就这样在团圆和幸福中结束了。
对于守业一家来说,这不仅是收获粮食的一年,更是收获希望的一年。
而这片承载着他们汗水和期盼的土地,也将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见证他们的成长,见证他们从吃苦到享福的每一步,见证这个普通农村家庭,在时代的浪潮中,靠着土地和双手,一步步走向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