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疑惊悚连载
悬疑惊悚《老茶馆歌曲讲述主角陈青苏念的爱恨纠作者“伍靖余风”倾心编著本站纯净无广阅读体验极剧情简介:第一章:茶馆诡面长江的晨雾像被沱茶泡透的棉沉甸甸压在十八梯的青石板鱼腥气混着烘茶的焦香钻进鼻腔苏念终于看清了“渝州老茶馆”的木漆皮剥落的牌匾悬在穿斗式门楣边角处“苏家镇水”四个阴刻小字被雾水浸得发暗——这是曾祖母留下的印外婆在世时总这字是茶馆的也是苏家逃不开的“苏小可算把你盼来了!”伙计王婶的声音从雾里撞出手里的紫铜壶擦得锃递茶时却慌得溅出半杯热...
主角:陈青,苏念 更新:2025-11-08 04:54:04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第一章:茶馆诡面长江的晨雾像被沱茶泡透的棉絮,沉甸甸压在十八梯的青石板上,
鱼腥气混着烘茶的焦香钻进鼻腔时,苏念终于看清了“渝州老茶馆”的木匾。
漆皮剥落的牌匾悬在穿斗式门楣上,
边角处“苏家镇水”四个阴刻小字被雾水浸得发暗——这是曾祖母留下的印记,
外婆在世时总说,这字是茶馆的根,也是苏家逃不开的劫。“苏小姐,可算把你盼来了!
”伙计王婶的声音从雾里撞出来,手里的紫铜壶擦得锃亮,递茶时却慌得溅出半杯热水,
“阁楼昨晚闹得凶,像是有人翻箱倒柜,我壮着胆子喊了两声,就听见‘叮铃’一声,
像是铜铃掉在地上。”苏念指尖刚触到盖碗茶的温热,
突然瞥见王婶袖口沾着的樟木屑——那是外婆阁楼樟木箱的木料,质地坚硬带股特殊香气,
她临终前在电话里反复强调:“箱子锁着阴戏的魂,绝不能动,尤其别让穿青布衫的人碰。
”茶馆是川渝老派格局,八仙桌铺着靛蓝粗布,
每张桌角都刻着“茶通阴阳”的小字——外婆说这是供码头亡魂听戏的专桌,
戏开演前要摆上三碗“送鬼茶”。墙角的炭火盆里埋着半截桃枝,青烟袅袅中,
梁上挂着的老茶客草帽轻轻晃动,像有双无形的手在暗处拨弄。苏念放下茶碗往阁楼走,
木质楼梯踩上去“吱呀”作响,
每一步都像踩在陈年的叹息上——这地方她只在七岁那年闯过一次,
当时外婆在阁楼锁了三天三夜,出来时眼窝深陷,说给“江里的老伙计”唱了场阴戏。
阁楼的门虚掩着,缝隙里漏出樟香混着朱砂的气味,呛得人鼻腔发紧。苏念推开门,
阳光透过万字格窗斜切进来,照亮了空中飞舞的灰尘,也照亮了角落里那口半人高的樟木箱。
箱子的黄铜锁生着绿锈,锁孔里卡着半片暗红色碎片,凑近了才看清是阴戏脸谱的残片,
颜料里嵌着细小的水草——那是长江水蕴草,只有长时间沉在江底的东西才会沾着。
她摸出外婆留的铜钥匙,钥匙柄上刻着迷你钟馗像,插入锁孔时竟发出“叮”的轻响,
像远处戏台的铜铃在震颤。樟木箱缓缓打开,蓝布戏服铺在箱底,
上面摆着三样东西:半张阴戏脸谱,左眼用朱砂勾勒出钟馗的竖眼,
右眼是空白的轮廓;线装《阴戏总纲》,纸页泛黄发脆,
最后三页不翼而飞;还有一盘裹着牛皮纸的老式录音带,标签上是外婆的字迹:“晚晚亲启,
三更后独听。”苏念指尖刚触到脸谱的右眼空白处,就沾到一丝粘稠的暗红液体,
闻起来有江水的腥气,指尖还传来针尖似的刺痛,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咬了一口。
她慌忙缩回手,却看见脸谱的左眼朱砂竟慢慢晕开,在空白的右眼处晕出模糊的眼形,
像有瞳孔在里面缓缓转动。阁楼的梁上突然传来“沙沙”声,抬头望去,
一顶青布帽挂在椽子上,帽檐垂着的蓝布穗子还在滴水,水渍在楼板上洇出小小的圆圈。
揣着录音带跑下阁楼时,王婶正站在堂屋神龛前上香,神龛中央挂着的白虎图腾刺绣,
眼睛用朱砂点得鲜红,在香雾中竟像在微微转动。“这是你外婆每天必上的香,
”王婶压低声音,往门外瞥了一眼,“她说要给码头的‘听客’请安,不然戏开演了会闹场。
”苏念接过王婶递来的老式录音机,按下播放键的瞬间,
外婆苍老的声音裹着杂音涌出来:“晚晚,若你听到这话,我已经去陪你曾祖母了。
记住三件事:三更天别开后院门,阴戏面具沾血会引煞,穿青布衫的人给的茶,
渴死也不能接。”话音刚落,尖锐的川剧高腔突然刺破杂音,唱的是《钟馗嫁妹》的镇煞段,
调子凄厉婉转,与苏念七岁那年的记忆骤然重合——那个暴雨夜,她被雷声惊醒,
看见外婆穿着蓝布戏服站在后院戏台,对着空无一人的台下演唱,
红灯笼的光映得她脸上的面具忽明忽暗。当时她哭着要找外婆,
却被王婶死死捂住嘴:“别出声,惊扰了‘听客’,要被拖去陪戏的。”录音带的最后,
外婆的声音带着哭腔,混着隐约的铜铃声:“他又来要面具了,
青布衫……水腥味……”“咔嗒”一声,磁带走到了尽头。苏念攥着发烫的录音机,
突然发现神龛抽屉是开着的,里面放着一本泛黄的相册,
最新的一页夹着张褪色照片:穿青布衫的男人站在茶馆门口,手里举着半张阴戏脸谱,
背景里的阁楼窗户开着,隐约能看见樟木箱的轮廓。
照片背面用朱砂写着:“1998.8.15,陈青,守阵人。
”这个名字让她心头一震——王婶早上提过,前几天有个穿青布衫的男人来问樟木箱的事,
说和外婆是“戏班旧识”。夜色渐深,江雾漫进茶馆时,苏念被后院的锣鼓声惊醒。
她披衣走到窗边,见空无一人的戏台檐角悬着那半张阴戏脸谱,
红灯笼的光映得朱砂眼亮如血珠。戏台中央的鼓钹自动震动,敲出《钟馗嫁妹》的前奏,
鼓面倒映着面具的影子,竟慢慢拼成了完整的钟馗脸,右眼的空白处渗出暗红液体,
顺着鼓面往下淌,在地面积成小小的血洼。苏念吓得后退,撞翻了桌角的铜镜。
镜面朝上的瞬间,她看见自己的倒影里覆着那半张面具,右眼的暗红液体正顺着脸颊往下流,
与嘴角的血迹连成一线。窗外的锣鼓声突然停了,传来轻微的敲门声,
王婶的声音带着哭腔:“苏小姐,后院门没锁,门口摆着三碗茶……”她冲到后院时,
雾气里飘着淡淡的茶香,戏台前摆着三碗盖碗茶,
茶底沉着生锈的铜钱——这是川渝“送鬼茶”的规矩,碗底放钱、倒茶七分满,
供完后要泼在门槛外。最中间那碗茶的杯沿,沾着半片青布衫的碎布,旁边的地面上,
一串湿漉漉的脚印从江边延伸到戏台,脚印里没有鞋底纹路,只有水蕴草的残叶。
苏念刚要伸手去碰茶碗,阁楼突然传来“哐当”一声巨响。她疯了似的冲上去,
看见樟木箱的盖子敞开着,那本缺页的《阴戏总纲》摊在箱底,最后三页被人补全了,
上面画着“血亲祭煞”的图谱,图谱旁用朱砂写着一行字:“明晚三更,
带面具去长江码头唱压轴戏,迟则水煞必醒。”窗外的铜铃声突然响起,苏念转头看向铜镜,
只见镜中除了自己,还站着个穿青布衫的人影,帽檐遮住了大半张脸,
手里举着半张阴戏脸谱,正慢慢朝她靠近。镜面上的雾气越来越浓,人影的轮廓渐渐清晰,
露出嘴角那抹带着水腥味的冷笑。第二章:阴戏班秘闻铜镜里的青布衫人影随着雾气淡去时,
苏念的后背已被冷汗浸透。她攥着发烫的录音机退到阁楼门口,
瞥见楼板上那串水渍正慢慢收缩,最后凝成半片水蕴草的形状——那是长江里的东西,
绝不可能自己跑到阁楼来。“苏小姐?你没事吧?”王婶的声音在楼梯口发颤,
手里的铜壶“当啷”撞在栏杆上,“我听见阁楼有响动,
还以为……”苏念慌忙将《阴戏总纲》塞进怀里,用蓝布戏服盖住樟木箱里的面具:“没事,
风刮得木框响。”她擦去镜面上的雾气,却发现刚才映出人影的地方,
留着一道淡青色的指印,像有人用湿冷的手指按过。王婶突然指着她的袖口:“苏小姐,
你这是沾了啥?”苏念低头一看,袖口竟蹭到了半片青布纤维,
质地与照片里陈青穿的衣衫一模一样。天刚亮透,
苏念就守在了堂屋最靠窗的桌前——那是周伯的专座。
这位八十二岁的老人是十八梯的活字典,早年在码头戏班当鼓师,外婆组阴戏班时,
他还去敲过三天鼓。雾散时,周伯拄着枣木拐杖来了,青布帕子裹着头,
手里攥着个装着老鹰茶的粗瓷瓶——那是川渝赶尸匠常喝的凉茶,清热解煞。“周伯,
求您看看这个。”苏念将半张阴戏脸谱推到桌下,老人的手指刚碰到脸谱边缘,
就像被火烫似的缩回手,
拐杖“笃”地戳在青石板上:“这是你外婆1998年那个阴戏班的班主面具!
”他压低声音,茶碗盖在桌面上划着圈,“那年长江涨大水,码头冲翻了三个囤船,
淹死三十多个搬运工,尸体泡得辨不出模样。你外婆说要给亡魂唱场阴戏超度,
就组了个戏班,在码头搭台唱了七天七夜《钟馗嫁妹》。
”苏念的指尖攥得发白:“那戏班后来怎么了?”周伯的喉结动了动,
帕子下的脸皱成一团:“第七天夜里,戏唱到压轴的镇煞段,突然刮起黑风,江里翻起浑浪。
等风停了,戏台上空无一人,六个戏班成员全没了踪影,只在台板下找到这半张面具,
还有一串铜铃——跟赶尸匠挂的那种一模一样。”他突然朝门口瞥了一眼,
“有人说他们被水鬼拖走了,也有人说,是被那个穿青布衫的听客带走的。
”“穿青布衫的人?”“对,”周伯的声音压得更低,“那人每天都来听戏,
总坐在最角落的位置,点一碗老鹰茶,从头听到尾。他从来不说话,袖口总是沾着水蕴草,
就像刚从江里捞上来似的。你外婆说他是‘陈先生’,却不肯说他的来历。
”苏念突然想起相册里的名字,心脏猛地一缩:“他是不是叫陈青?
”周伯的拐杖“哐当”掉在地上,脸色瞬间惨白:“你怎么知道这个名字?
那是码头戏班的禁忌!”按周伯的指引,苏念午后找到了南岸区的废弃戏班旧址。
这里藏在黄桷树浓荫里,戏台塌了一半,台板下积着半尺厚的长江淤泥,散发着腐霉的气味。
褪色的川剧戏服挂在断柱上,风一吹就像有人在抖动衣袖,
领口绣着的“班主苏秀莲”字样还依稀可辨——那是外婆的本名。
后台的化妆台烂得只剩框架,抽屉里掉出一本被水浸泡的戏班台账,纸页发皱却没完全腐烂。
苏念小心地翻开,里面用朱砂写着每日的演出记录,
字迹是外婆的:“1998.8.10 唱《钟馗嫁妹》,陈先生到场,
台下水声异响”“1998.8.14 戏班成员说看见台底有黑影”。翻到最后一页,
朱砂字变得潦草:“苏家长女需承咒,青布衫人是钥匙”,
字迹旁用指甲刻着密密麻麻的“水”字,刻痕里渗着暗红的锈迹,像干涸的血。一阵风吹过,
戏台顶的破洞处飘下一件东西,落在苏念脚边——是件半旧的青布衫,衣角沾着水蕴草,
领口缝着半枚铜铃,铃身刻着“陈记”二字。她刚弯腰去捡,就听见身后传来“沙沙”声,
回头一看,戏台的阴影里站着个穿青布衫的人影,帽檐遮住了脸,
手里端着一碗老鹰茶:“苏小姐,外婆没告诉你,戏班的人从来没失踪过吗?
”苏念攥着台账往门口跑,青布衫人却没追上来,
只听见他在身后轻笑:“去看看你外婆的樟木箱,她留了东西给你。”她跌跌撞撞跑回茶馆,
阁楼的门果然又开了,樟木箱里的蓝布戏服上,
摆着那本缺页的《阴戏总纲》——最后三页被人补全了,画着“血亲祭煞”的图谱,
标注着“以班主血涂面具,可召戏班魂”。图谱旁放着张纸条,
字迹与台账上的朱砂字同源:“明晚三更,带面具去码头戏台,迟则戏班魂散。”“苏小姐,
周伯出事了!”王婶的哭喊声从楼下传来。苏念冲下楼,看见周伯倒在茶馆后院的戏台旁,
手里攥着半块青布衫碎片,指甲缝里嵌着水蕴草。他的脸扭曲成惊恐的模样,
嘴里残留着模糊的呓语:“水……青布衫……戏班回来了……”苏念突然想起周伯早上的话,
翻出他落在桌角的粗瓷瓶,瓶底沉着一枚铜铃,与戏班旧址找到的铜铃正好拼成完整的一串。
暮色渐浓,长江的雾又开始漫上来。苏念在周伯的衣兜里,找到外婆的半本日记,
纸页泛黄却保存完好。翻到1998年8月15日那页,
外婆的字迹带着决绝:“陈青是赶尸匠,戏班成员被水煞附身,我以阴戏困之,
待苏家后人承咒。青布衫是守阵符,绝非害命之物。”日记的最后,
夹着张老照片——外婆和陈青站在码头戏台上,两人手里共同举着一串铜铃,
背景里的戏班成员笑容灿烂,丝毫没有失踪前的恐惧。手机突然震动起来,是条陌生短信,
附带一张照片:码头戏台被重新搭好,六个穿戏服的人影站在台中央,面色青白却身形笔挺,
最中间的位置空着,摆着一套绣着“苏念”名字的戏服。发信人没有署名,
只留了一句话:“戏班等你开演,别让他们等太久。”苏念走到窗边,
看着长江的雾漫过茶馆的门槛,后院的戏台突然传来“叮铃”的铜铃声。她抬头望去,
六个穿戏服的人影正站在戏台中央,朝她缓缓鞠躬,最前排的位置,摆着一碗盖碗茶,
茶底沉着三枚生锈的铜钱——正是川渝“送鬼茶”的摆法,碗沿的水珠滴落,
在地面洇出小小的水痕,慢慢拼成了“陈青”二字。
第三章:赶尸咒符长江的雾像活物似的涌进后院,六个戏服人影的鞠躬动作僵在原地,
地面的“陈青”二字被雾气浸得发暗,铜铃声却愈发清晰,叮铃、叮铃,与江潮声叠在一起,
像谁在远处数着心跳。苏念攥紧手里的铜铃串——那是周伯瓷瓶底的半枚,
与戏班旧址捡的拼合成完整一串,铃身“陈记”二字在雾中泛着冷光。王婶躲在堂屋门后,
声音抖得像秋风里的叶子:“苏小姐,快进来!那些‘东西’最怕天亮前的阳气!
”苏念退进堂屋时,瞥见戏服人影的脚踝处缠着水草,每走一步就滴下一滴江水,
在门槛外积成小小的水洼。她闩上门,靠在门板上喘气,
怀里的外婆日记硌得胸口发疼——1998年8月15日那页的空白处,竟多了一行新字,
是用朱砂写的:“纸扎张识赶尸符,可解青布衫之谜。”字迹与陈青留的纸条如出一辙,
显然是他趁乱写上去的。天刚蒙蒙亮,苏念就揣着铜铃和日记往渝中区的“纸扎张”赶。
铺子藏在较场口的老巷里,门楣挂着纸扎的灯笼,柜台后摆满纸人、纸马,
墙上贴满黄纸符咒,空气中飘着竹篾与朱砂的混合气味。老板张叔正用雄黄酒调朱砂,
网友评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