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偌大的追思厅像一口被冰封的钟,时间被封存,空气稀薄,唯有冷光打在正中央那张巨幅遗像上——苏芊芊,黑白照里的她仿佛才刚从聚光灯下走下。
林蓁站在厅角,黑色西装裙贴着身躯,掌心渗汗。
没有哭声。
连背景音乐都像被罩上了一层棉絮,沉闷而遥远。
人群三三两两交谈着,仿佛这不是一场追思会,而是一场文学圈的集体亮相。
苏芊芊——那位以《溃裂》一举成名的青年女作家,被称为“新时代女性困境写作的代言人”——一周前被发现在出租屋内***,遗书简短,死因迅速定性,火化时间仓促。
林蓁觉得哪里不对。
照片下是一行字:“感谢她留下光。”
“她是光。”
林蓁低声,像是在说给自己听。
尤梨——苏芊芊生前的“长期合作者”——站在致辞台上,身姿挺拔,眼眶泛红,却语气稳重,像是早已练习过千百次。
“芊芊曾说,她希望读者记住她笔下的坚韧,而不是她的离开。
她的创作未竟,我将替她完成。”
掌声寥寥,却整齐。
林蓁的视线越过人群,落在那封刚刚被主持人宣读完的“遗愿信”上。
——不是她的语气。
她读过太多芊芊的文字。
字句节奏、标点位置、常用比喻……这一封“遗愿”,没有一点属于她。
那句话还在耳边回响:“她希望你们记住的,是坚韧。”
可真正的坚韧,从来不是“跳海”,而是“转身回来”。
她记得《溃裂》出版前,芊芊还和她争论章节结构。
她说女主不能死。
但最终出版的版本里,女主在海边投海自尽。
此刻,有位年轻女读者踮脚挤到林蓁身边,小声问:“你是她大学同学吧?
请问小说最后那个结局,是她自己改的吗?”
林蓁怔住:“你说跳海那个?”
“对啊,她之前在直播里说不是这个结尾,可后来就突然改了。
是不是出版社让她改的?”
林蓁望向人群另一侧,尤梨正巧与一位出版社编辑握手,姿态得体自然。
像一切都尽在掌控。
她却忽然意识到一个事实:她已经不是芊芊生活里的一部分了。
但如果她不发声,芊芊可能真的永远消失。
林蓁在心里悄悄写下四个字:这不对劲。
她不知道自己即将走入的,是一个用文字织成的巨大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