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山城的雾气像一层薄纱,缠绕在村口的老槐树上。
李家的工地正热火朝天地重打地基。
李晚晴蹲在坑边,指挥着几个年轻工仔分层铺碎石,手里拿着一根木尺,每夯实一层,就用尺子量深度。
她身后,大姐李早春拿着个小本子,认真记录着“石料用量工时耗水量”——这是晚晴教她的“工地记账法”。
“晚晴,王家送来的石灰不够量,少了三担。”
早春翻着本子说。
“记下来。”
李晚晴头也不抬,“明天去大队部报备,缺斤短两,不能惯着。”
工地上,男工们虽仍嘀咕,却己不敢明面嘲笑。
毕竟,地基重打后,混凝土浇筑的基座稳如磐石,连老匠人都点头:“这法子,真灵。”
就在这时,村口传来一阵喧哗。
一辆崭新的永久牌自行车叮铃铃地驶入村道,车后座坐着个穿花裙子的小女孩,车前梁抱着个十二三岁的男孩。
骑车的是个穿的确良衬衫的女人,头发烫成波浪,手腕上戴着上海牌手表,脚上是黑皮鞋——在满村穿布鞋的乡下人里,她像从画报里走出来的。
是小舅母周桂芳。
她回来了。
身后还跟着供销社主任丈夫,穿着干部服,手里提着两盒糕点,一副“体恤贫苦亲戚”的架势。
“哥!
嫂子!”
周桂芳声音尖亮,老远就喊,“我们回来看看你们!”
李大山正在拌水泥,手一抖,铲子掉进桶里。
吴秀兰在灶房听见声音,手一颤,锅铲掉地。
李晚晴抬眼,看着那辆自行车缓缓停在工地前,嘴角微微一扬:“好戏,开场了。”
李家小院,午时。
周桂芳一进门就西下打量,眉头皱得像拧干的抹布:“哥,你们这房子还是这德行?
墙都裂了,也不修修?
建国现在住的可是单位家属楼,水泥地,玻璃窗,冬天都不冷。”
李大山讪讪地笑:“我们……没钱。”
“哎哟,穷归穷,也得讲究点体面。”
她把糕点往桌上一放,“这是主任单位发的,给你们尝尝。”
吴秀兰端来粗茶,手有点抖:“桂芳……小川的坟,你去看了吗?”
“去了。”
周桂芳语气轻飘,“坟头我让人修了,水泥砌的,结实。
主任说,不能让烈士家属寒心。”
——小舅吴小川是因公出事,县里给了“因工殉职”称号,她如今是“烈士遗孀”,待遇优厚。
“建国现在在县中学读书,老师说他能考中专。”
她得意地拍了拍儿子的肩,“以后吃国家饭,不用像你们,一辈子和泥巴打交道。”
李晚晴抱着一摞图纸走进来,听见这话,淡淡道:“表哥聪明,是小舅的种。”
周桂芳这才注意到她:“哟,晚晴长这么大了?
听说你在工地上‘当差’?
女娃子,别太拼,将来嫁人要紧。”
“我不嫁。”
李晚晴把图纸铺在桌上,“我要盖楼。”
“盖楼?”
周桂芳笑出声,“你爹干了一辈子,不也就盖个平房?
你一个女娃,还想当建筑师?”
“我己经设计了新地基结构。”
李晚晴指着图纸,“混凝土加钢筋,能抗八级地震。”
“哈!”
周桂芳像听了笑话,“你懂啥叫钢筋?
你摸过铁吗?”
李晚晴不恼,只说:“表哥要是有兴趣,明天可以来工地看看。
正好,我们准备浇筑第一根立柱。”
“看?
算了吧。”
周桂芳摆手,“我们家建国要复习功课,将来考大学,哪能和泥腿子混一起?
沾了穷气,影响运势。”
她顿了顿,压低声音:“哥,嫂子,我今天来,是想说……以后少往我们家跑。
主任家规矩严,不许认穷亲戚。
你们也体谅体谅,别让孩子难做。”
吴秀兰的手彻底抖了,茶碗差点打翻。
李大山低着头,一声不吭。
李晚晴却笑了:“小舅母,您放心。
从今往后,我们李家,不认您这门亲。”
满屋皆静。
周桂芳瞪眼:“你啥意思?”
“您不是怕我们沾边?”
李晚晴首视她,“那我们主动断亲。
您走您的阳关道,我们过我们的独木桥。
小川舅舅的恩情,我们记着,但您今日所言,不配再提‘亲情’二字。”
“你!
你个丫头片子,敢教训我?”
“我不是教训。”
李晚晴声音平静,“我是通知。
从今天起,李家自立门户,不靠男丁,不靠外姓,不靠施舍。
我们穷,但有骨气。
你们富,却丢了良心。”
周桂芳气得脸红,拽起儿女就走,临出门还甩下一句:“不识好歹!
将来你们求上门,我也不管!”
当晚,李家小院。
吴秀兰坐在灶前,默默流泪。
李大山蹲在门槛上,一口接一口抽着旱烟。
“我们……真不认他们了?”
他声音沙哑。
“他们早就不认我们了。”
李晚晴站在院中,望着天上的星,“小舅母今天来,不是探亲,是炫耀,是警告。
她怕我们沾她的光,怕我们开口要钱。”
她转身,看着父母:“可我们不需要。
妈,您别哭。
您咳血,是因为太累。
爸,您低头,是因为没儿子。
可从今往后,我来扛。”
她从怀里掏出一张纸——是她连夜画的“李家新居设计图”。
“我要给咱们家盖一栋楼。
两层,有玻璃窗,有水泥地,有独立厨房和厕所。
不靠谁,就靠我们自己。”
早春走过来,握住她的手:“我帮你记账,我学裁缝,做窗帘、被套,也能赚钱。”
吴秀兰抬眼,看着两个女儿,忽然笑了:“我生的两个丫头,比十个儿子都强。”
李大山抽完最后一口烟,把烟杆往地上一磕:“明儿,我跟大队说,工程队正式雇你俩,工分,按男工算。”
“不用。”
李晚晴摇头,“我们不靠施舍。
我们按件计酬,多劳多得。
我要让全村人知道——李家的女儿,不是赔钱货,是顶梁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