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恩的身体变化,父母是最早察觉的观察者。
起初只是体型上的协调性——三岁多的他,不再是那种软塌塌、连奔跑都歪歪扭扭的小孩。
他步伐稳健,重心扎实,哪怕跌倒也能瞬间翻滚化解。
他的动作没有多余的弹跳或夸张,而是像成年人的精简版,凝练、冷静、节奏分明。
但最让人惊讶的,还是他的反应速度。
那天午后,母亲在厨房切菜,父亲正靠在阳台装卸工具包。
莱恩正在小院中练习转身出拳,他己将两种出拳方式——正拳与摆拳组合成了左右手交错练习,每十组切换一次腿部站位。
练到第三十组时,意外发生。
楼上传来一声金属碰撞的爆响,似是晾衣架失衡坠落,伴随碎裂声而下的,是一小块水泥砖皮——这类事故在老城区并不少见,一旦掉落砸到人,哪怕只是轻擦,都可能造成骨折。
父亲冲口而出:“小心——”话音未落,莱恩己经偏身滑步,整个人在院中以一个向右半旋的动作落入阴影角。
他没有仰头,却精准判断出危险方位,在水泥块斜落而下前己闪入安全区。
砖皮重重砸在他原本站立的位置,碎成几瓣,扬起小片灰尘。
院子陷入短暂的静默。
母亲惊出一身冷汗,慌张冲出来一把抱住他,声音都变了调:“有没有哪里撞到了?
有没有受伤?”
父亲则站在原地,沉默地盯着那道滑步划出的脚印。
他不懂格斗术,却能看出刚才那一下闪避完全不像“误打误撞”,更像是……早有训练。
莱恩却只是微笑着摇头:“没事,我刚好躲开了。”
他用的是“刚好”这个词,但他心里非常清楚,那不是“刚好”。
那是他的第一次预感性反应。
在那一瞬间,他并非通过“看见”危机来源做出回避判断,而是身体先动了——准确地说,是他身体在感受到周围气流压缩变化的前一刻,就己经完成了动作选择。
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本能”。
更像是某种源于深层意识的“环境感应”所引发的瞬时动作牵引。
他从未训练过这类反应,也不认为自己三岁的身体能在纯粹肌肉记忆的基础上做到这种程度。
那一夜,他躺在床上时思索良久。
他回忆起自己曾经看过的关于“念”的描写——那些念能力者可以在感知到“敌意”之前察觉气场变化,可以“读懂”对方动作前的动势。
而念本身,便是一种可以扩散在体外的“意志感知体”。
他意识到,自己或许,己经开始“感知”到了一点什么。
不是念气的释放,不是气场的构建,而是——念与环境之间的回响边缘。
那像是一面极其遥远的鼓,虽然听不到敲击声,却能在地板的细微震颤中察觉它的存在。
他没有踏入念的领域,但他踩到了门前的影子。
他没有告诉父母。
他只是照常练习,只是更加注意出拳前的脚步节奏,只是更加小心每一次转身时的腰腹用力控制。
他知道,从现在开始,除了训练,他还要加上一项重要内容——追踪念的反应临界点。
几天之后,莱恩在家中看到了一档旧电视台的深夜节目。
那是天空竞技场制作的回顾栏目,每期挑选数名观众票选的“经典战斗”,配上播报员解说与基础动作分析,目标观众并非能力者,而是普通人。
但莱恩从中看到了“另一种结构”。
他看见了一位手持钩锁的战士在战斗前十秒中并未动用念力,而是以纯粹技巧逼近对手——移动方式、武器路线、假动作构造、空间压迫都极其精妙。
他甚至注意到,对方在念气出现前,所有动作都是建立在常规身体控制逻辑上的。
他顿时明白了:念能力者并非无招可敌。
在念出现之前,他们也是格斗者。
他们也必须训练躯体,也必须习得技法,也必须在规则内寻找最优解。
这让莱恩愈发坚定了自己的方向。
他必须把自己当成一个未被赋予念能力的战斗者去要求自己。
哪怕未来真的觉醒,也不能依赖“天赋”去跳过这个阶段。
因为强者之所以强,不是因为他们拥有念,而是——他们在没有念之前就己经拥有足够的武器。
莱恩要的,不是“变强”。
他要的是,当念到来那一刻,他己经做好了全部准备。
天色渐凉,塔城进入雨季前的短暂晴朗期,空气中带着若有若无的水汽。
清晨六点的庭院里,阳光刚好越过矮墙斜照进来,地面上还残留着露水的光点。
莱恩站在树荫下,闭着眼,缓缓吐出一口气。
今天是他设立的“训练记录日”第一天。
这项制度源于他最近意识到的一点:训练虽己系统化,但没有明确的进度审查,就难以确保稳步推进。
他需要某种节奏校准方式——一种“每七天一次”的自我复盘,以校对动作稳定性、身体状态、进度偏差。
他给自己制定了三项检查项目:一,动态连续动作控制:是否能以最小偏差完成设定动作链(例如三连拳、侧步转身+横摆腿)五次以上。
二,体能恢复周期稳定性:连续训练后,身体恢复时间是否超出前两周记录的标准线。
三,模拟对抗节奏推演:是否能完成以“虚拟敌手”为对象的攻防演练,判断出对方行为后1秒内的反应策略。
莱恩用石灰在院中地面划出两条“敌方踏入线”,设定自己所面对的敌人为一名惯用右拳、上身进攻频率偏高、步法习惯走左外切的虚拟对手。
然后他在地面执行自己的“防守转位+还击角度”模拟练习,每一次假想来拳、回撤、侧身、转腰,全部控制在五秒内完成。
对旁观者来说,这像一个孩子在“扮演格斗游戏”,但对莱恩来说,每一个虚拟攻击背后都蕴含了心理反应判断 + 肢体执行效率 + 空间感知维度三重组合。
这一套流程下来,他满头大汗,却神色专注,身体协调度与一周前相比又有提升。
而今天的训练记录,则以在旧砖墙上划下的小符号表示。
他用三角代表“节奏稳定”,斜杠代表“延迟明显”,圆点代表“呼吸控制合格”,并将这些标志性符号刻在废弃木箱背后的一块木板上。
这就是他的“隐形成绩单”。
当天傍晚,一件意外打断了他当晚的总结记录。
父亲回家的时间比平常晚了整整一个小时,左手臂用夹板固定,手背上缠着粗厚的包扎带。
他进门时一言不发,脸上带着疲惫和恼怒。
母亲惊呼着放下锅铲,急忙过来查看。
“到底怎么回事?”
“……脚手架顶上那个旋梯脱扣了,拧钢索的时候没人注意下面,我正好在那儿。”
父亲咬着牙道,“好在只是扭到了,没有砸中脑袋。”
母亲气得眼眶发红:“那种位置本来就该有提示线,你们负责人在干什么?”
父亲摇了摇头,没有多说。
莱恩静静坐在一边,听着他们的对话。
他没有插嘴,但那一句“旋梯脱扣”“拧钢索”“提示线缺失”,让他意识到——父亲所处的施工位置,不是一般维护区域。
晚饭后,母亲照顾父亲坐下,他趁机递上一杯热水,装作无意地问:“爸爸,塔楼上工作是不是很危险啊?”
父亲看着他,语气放缓了些:“也不是天天危险,但塔楼的结构复杂,尤其是新近封闭层,改建那边动过不少老电缆,一出事就得赶工修复。”
“封闭层?”
“嗯……”父亲低头喝了口水,“有些楼层,不对外开放,也不是擂台用的。
我们工人上不去,都是配合运输的人在外围处理电力和结构加固。
上头说那边有特殊用途,我们也没问。”
莱恩轻轻点头。
这就是他想要的信息。
天空竞技场并非仅是公开擂台战的舞台,在它高耸如云的楼体内部,还有许多对外隐藏的区域——用于训练?
用于观察?
用于控制?
他不知道。
但他能确定的是:那些区域不属于常人能接触的范围。
他要了解这个世界,不能只靠新闻或书本。
他必须从这些真实的“灰色信息”中拼出它的边缘轮廓。
回到房间后,他把“封闭层”三个字记在脑海深处,随后在竹签上刻下“地面训练-节奏突破-第一周期达成”,放入墙缝中的记录袋。
明天会怎样他无法预知,但他知道,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多了一点呼吸的节奏,多了一拳打出的方向感,多了一层关于“塔”的理解。
他还太弱,甚至连基本的防守都难以维系。
但他己经学会了:去观察、去练习、去等待。
就像风未起时的静草,一动不动,却早己蓄力待发。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