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游话外 > > 逆袭我的二十四岁灾难人生(一种丁林)已完结小说_逆袭我的二十四岁灾难人生(一种丁林)小说免费在线阅读
其它小说连载
主角是一种丁林的男生生活《逆袭我的二十四岁灾难人生》,是近期深得读者青睐的一篇男生生活,作者“锐汐WISEER”所著,主要讲述的是:男女主角分别是丁林,一种,苏晴的男生生活,重生小说《逆袭:我的二十四岁灾难人生》,由新锐作家“锐汐WISEER”所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悬念和惊喜。本站阅读体验极佳,欢迎大家阅读!本书共计7064字,1章节,更新日期为2025-09-23 17:16:07。该作品目前在本网 sjyso.com上完结。小说详情介绍:逆袭:我的二十四岁灾难人生
主角:一种,丁林 更新:2025-09-23 19:31:50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第一章:平静的假象江城的生活,像一杯反复冲泡的茶,褪尽了颜色和香气,
只剩下温吞的、略带苦涩的味道,却能维持着身体最基本的需求。
丁林坐在那辆二手买来的代步车驾驶座上,
目光习惯性地、甚至有些呆滞地扫过窗外飞逝的、一成不变的街景。清晨八点四十五分,
初夏的阳光已经带着点灼人的温度,透过不算太干净的挡风玻璃,
在他略显苍白的脸上投下晃动的光影。这条路,从城东的出租屋到城西的单位,
他已经开了整整三年半,超过八百个工作日。闭着眼睛,
他的脚都能精准地在每个坑洼前微微抬起油门,
大脑能下意识地计算每个红灯的倒计时——那个长达81秒的长红灯,
他通常会用来看一眼手机公众号推送的标题;那个只有30秒的短红灯,
则刚好够他调低音乐播放的音量。从一所普通的艺校毕业,怀揣着能用音乐撼动世界的梦想,
最终却在家人的期望和现实的压力下,通过一场不算太难的事业单位考试,
进了这家公家单位,成了个按部就班、处理文书工作的职员。曾经的摇滚青年,
手指拨弄的是电吉他的狂野音符,如今敲击的是键盘上冰冷的字母。曾经的愤怒与不羁,
被磨平了棱角,变成了办公室里应对各种琐事的“圆滑”和“熟练”。大家都叫他“小丁”,
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称呼。日子就像电脑里那个永不改变的Excel表格,
格子挨着格子,工作日是灰色的复制粘贴,周末是短暂亮起又迅速熄灭的彩色单元格。
谈不上喜欢,这种稳定甚至带来一种虚幻的安全感;但也说不上讨厌,毕竟,
比起很多挣扎在温饱线的同学,他有一份稳定的收入、五险一金。他只是常常在深夜醒来,
感到一种莫名的空虚,仿佛生命正在以一种可以预见的方式匀速流逝。
他安慰自己:也许人生就是这样了,波澜不惊,直到退休,也是一种福气。
他有一个交往了五年的女友苏晴,是大学同学。感情早已从初恋时的电光石火,
趋于一种温吞的平静,像老夫老妻,更多的是习惯和依赖。
着父母支援一部分首付、在这个城市买个小房子、和苏晴结婚、生个孩子……虽然缺乏惊喜,
但路径清晰,似乎一眼能望到头。苏晴偶尔会抱怨生活的平淡,
他会用“大家都这样”、“稳定最重要”来安抚她,也安抚自己。业余时间,
想着能多挣些钱和放松自己,他和两个大学时志同道合的朋友——阿杰和大刘,
凑钱租了个偏僻旧小区的小房间,弄了个叫“光影”的摄影工作室。设备简陋,
但那是他们精神的乌托邦,是给被现实压抑的梦想留的一个出气口。
虽然投入的时间和经济成本都不多,但那是他心底仅存的光亮,
是区别于办公室里“小丁”的、真正的“丁林”。二十四岁生日那天,
母亲在电话里絮絮叨叨地叮嘱:“丁林,今年是你本命年,犯太岁,万事一定要小心!
红裤衩我给你寄过去了,记得天天穿着,辟邪!”丁林对着电话哭笑不得,
一边应付着“知道了妈”,一边心里不以为然。都什么年代了,还信这个?
那包鲜艳的红色内衣被他随手塞进了衣柜最底层。他当时绝不会想到,
母亲这句古老的、带着焦虑的告诫,竟会像一句恶毒的咒语,
成为他接下来一年噩梦般的、精准无比的序曲。第二章:断裂的纽带灾难的降临,
并非总是雷霆万钧,往往始于最细微、最不被察觉的裂痕,像白蚁悄无声息地蛀空堤坝。
那是一个普通的周五,临近下班,天空阴沉,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丁林心情却不错,
手头的工作基本完成,盘算着周末和阿杰、大刘去工作室,将那几个客户多片子拍了。
同事兼好友张翔像往常一样,笑嘻嘻地凑过来,胳膊搭在他工位的隔板上:“老丁,
晚上组个局?哥们儿发现一家宝藏烧烤店,味道绝了,啤酒还买一送一!
”张翔是他在单位里唯一能聊得来的朋友,性格外向,有点大大咧咧,但为人仗义。“不了,
”丁林头也没抬,继续整理着桌面,“约了苏晴看电影,早就说好的。”“哟,又陪嫂子啊?
真是二十四孝好男友!”张翔开玩笑地捶了他肩膀一下,“重色轻友也得有个限度吧?
兄弟们可都念叨你呢!”本是寻常的、几乎每周都会发生的玩笑话,那天却不知怎的,
像一根针,精准地扎进了丁林某根异常紧绷的神经。也许是连日的加班让他疲惫,
也许是苏晴最近若即若离的态度让他心烦,
也许是对这种一成不变社交模式的厌倦……一股无名火“噌”地窜了上来。他猛地抬起头,
语气带着自己都未预料到的不耐和尖锐:“你能不能别整天嘻嘻哈哈的?有点正形行不行?
不是吃就是喝,有意思吗?”话一出口,两人都愣住了。
办公室原本慵懒的下班氛围瞬间凝固。旁边几个正在收拾东西的同事也停下了动作,
诧异地看过来。张翔脸上的笑容僵住,眼神里充满了错愕,随即一点点冷了下来:“丁林,
你他什么意思?吃枪药了?”“我没什么意思!”丁林的火气被对方的态度彻底点燃,
——对工作的机械重复、对生活的无力感、对自己的失望——仿佛找到了一个决堤的突破口,
倾泻而出,“就是觉得你有时候太不靠谱!工作上的事拖拖拉拉,就知道玩!
跟你在一起除了浪费时间还能干嘛?”“我不靠谱?我浪费时间?”张翔的脸涨红了,
声音也提高了八度,“丁林,你清高!你了不起!你每天板着张脸就叫成熟稳重了?
装给谁看呢!要不是我带着你,你在单位能混得开?”争吵迅速升级,
从一句玩笑上升到工作态度、为人处世,甚至翻出了些陈年旧账。
恶毒的话语像失去控制的刀子一样飞出,刺向对方最脆弱的地方,也割伤自己。
这是丁林记忆中第一次对朋友发这么大的火,对象还是他自认为最好的兄弟。
他感觉自己像个旁观者,看着另一个失控的自己在那里咆哮。最终,
张翔狠狠地把手里的文件夹摔在桌上,发出“砰”的一声巨响,指着丁林的鼻子:“行!
丁林,你牛!从今往后,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谁再搭理谁谁是孙子!”说完,
摔门而去,留下整个办公室的死寂和同事们异样的目光。丁林胸口剧烈起伏,大脑嗡嗡作响,
一股虚脱感袭来。他瘫坐在椅子上,看着电脑屏幕上反射出的自己扭曲的脸,
感到一阵陌生和后悔,但那股邪火带来的倔强让他不肯低头。下班开车回家,
晚高峰拥堵不堪。丁林脑子里乱成一团浆糊,
张翔愤怒的脸、同事惊诧的目光、还有对晚上见到苏晴的莫名焦虑,交织在一起。
在一个他闭着眼都能过的、平时绿灯时间很长的十字路口,他竟然鬼使神差地,
在黄灯闪烁的最后一秒猛踩油门想冲过去,甚至没注意到左侧正常驶来的车辆。“砰——!!
!”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伴随着车身剧烈的震动和玻璃碎裂的声音!安全气囊猛地弹出,
重重砸在他的脸上和胸口。世界瞬间变得安静,只剩下耳鸣的尖啸声。他趴在弹开的气囊上,
闻到了刺鼻的硝烟味气囊弹出产生的味道和若有若无的汽油味。几秒钟后,
他茫然地抬起头,透过裂成蛛网的前挡风玻璃,
看到的是对方司机惊慌失措的脸和周围渐渐聚拢的人群。
这是他拿驾照五年以来的第一次事故,一次全责的追尾。仿佛一个精准运行了三年多的机器,
某个看似坚固的核心零件,就在这个平凡的周五傍晚,毫无征兆地、彻底地崩坏了。
一种冰冷的预感,像潮水般淹没了他:这,仅仅是个开始。
第三章:多米诺骨牌如果与张翔的决裂和那次车祸只是意外插曲,那么接下来发生的一切,
则像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倒的多米诺骨牌,连锁反应以惊人的速度和破坏力蔓延,
将他生活的一切秩序摧毁得片甲不留。第一次冲突和事故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霉运如同跗骨之蛆,纠缠不休。先是和那位被他视为“精神知己”的网友“墨尘”。
他们因摄影相识于网络,隔着屏幕无话不谈,分享最隐秘的思想和创作。
却因为对一个社会热点事件的看法截然不同,在私信里从讨论变成争论,
最后升级为人身攻击。“墨尘”指责他变得狭隘世俗,他反击对方不食人间烟火。
一场持续到凌晨的键盘战争后,对方将他拉黑,那个灰色的头像再也不会跳动。
丁林感到心里某个重要的部分被硬生生挖走了,空落落的疼。紧接着是工作室的危机。
合伙人之一,也是技术上最核心的大刘,因为一个外地来的、报酬更丰厚的商业项目,
提出要暂停“光影”工作室的运营,或者让他退出。丁林觉得这是背叛,
两人在堆满器材的小房间里爆发了激烈的争吵。 “丁林!你看看你现在!
还有一点搞摄影的样子吗?满脑子就是你那点单位的破事!工作室投入最少,要求最多!
凭什么?” “我投入的是心血!是想法!你以为谁都像你一样,只看钱吗?” “心血?
想法?屁!你就是为了满足你那点可怜的虚荣心!告诉你,我不伺候了!
” 大刘带着他宝贵的硬盘和部分摄影器材愤然离开。曾经充满欢声笑语的“光影”工作室,
瞬间只剩下冰冷的机器和积尘。最大的打击,来自和苏晴的关系。车祸后,他本就情绪不稳,
加上工作室的破裂,他将更多的负面情绪带回了他们合租的小屋。苏晴的关心和询问,
被他视为唠叨和压力。他开始找借口晚归,宁愿在楼下发呆也不愿回家面对她。
两人陷入了无休止的冷战、猜疑和争吵。五年感情构筑的堤坝,
被琐碎的不满、日益增长的焦虑和缺乏沟通侵蚀得千疮百孔。那是个雨夜,
他又一次因为小事对苏晴大吼大叫。苏晴没有像往常一样哭闹,只是静静地站在客厅里,
雨水顺着窗户滑下,在她脸上映出斑驳的光影。她看着他,眼神里是前所未有的疲惫和绝望。
“丁林”,她的声音很轻,却像重锤敲在他心上,“我累了。我真的受不了了。
你变得我都不认识了……暴躁、消极、像个一点就着的炸药桶。我们……分手吧。
网友评论
资讯推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