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趣游话外!手机版

趣游话外 > > 正午暗巷巷子林砚热门小说免费阅读_完本完结小说正午暗巷(巷子林砚)

正午暗巷巷子林砚热门小说免费阅读_完本完结小说正午暗巷(巷子林砚)

星星是理想鸭 著

悬疑惊悚连载

《正午暗巷》火爆上线啦!这本书耐看情感真挚,作者“星星是理想鸭”的原创精品作,巷子林砚主人公,精彩内容选节:男女情节人物分别是林砚,巷子的悬疑惊悚小说《正午暗巷》,由网络作家“星星是理想鸭”所著,展现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欢迎阅读!本书共计5886字,1章节,更新日期为2025-09-24 22:20:11。该作品目前在本网 sjyso.com上完结。小说详情介绍:正午暗巷

主角:巷子,林砚   更新:2025-09-25 02:19:35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1 巷口诡影林砚第一次注意到那条小巷,是在入职“老城档案修复所”的第三天。

档案所藏在钟楼街深处,灰砖外墙爬满枯死的爬山虎,门楣上的铜牌被岁月磨得发亮。

所长老周是个五十多岁的男人,总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说话时喜欢用指节叩击桌面,

发出“笃笃”的声响,像在敲某种暗号。“钟楼街就这点好,安静,

”老周第一天带他熟悉环境时,指了指档案所斜对面的巷子,“就是那巷口别靠近,

尤其正午,老辈人说那地方‘晒不透’。”林砚顺着他的手指看过去,

巷子口立着根断了半截的石桩,上面刻着模糊的“仁里”二字。巷内两侧是斑驳的青砖房,

屋顶的瓦片间长着半枯的瓦松,正午的阳光照在巷口,却像被无形的屏障挡着,

只在地面投下一道清晰的明暗分界线,巷内始终浸在一片冷白的阴影里,连风都好像绕着走。

“晒不透?”林砚皱眉,他做档案修复这行,对老城区的传闻向来好奇,“是说采光不好?

”老周却突然停住叩击桌面的手,眼神沉了沉:“是光不敢进去。三十年前,

那巷子里死过七个人,全是正午走进去的,最后只找着六具尸体,

剩下那个……连骨头都没见着。”他顿了顿,声音压得更低,“后来有人说,

正午的巷子会‘换东西’,你走进去,出来的可能就不是你了。

”林砚当时只当是老辈人的迷信。他自小不信鬼神,大学读的文物保护专业,

经手过不少据说“带邪性”的老物件,从未遇到过怪事。直到一周后,

他亲眼看见那个穿蓝布衫的老太太。那天是周六,

档案所只留他一人整理民国时期的户籍档案。正午十二点,阳光最烈的时候,

他听见巷口传来“嗒嗒”的声响,像有人穿着木屐走路。抬头望去,

只见一个老太太从巷子里走出来,蓝布衫的袖口磨得发白,手里挎着个竹篮,

篮子上盖着块青布,看不清里面装着什么。老太太走得很慢,

每一步都踩在阴影与阳光的交界处,鞋底似乎从未沾到过阳光,脚边总跟着一圈淡淡的冷雾。

林砚觉得奇怪,起身走到门口。老太太刚好走到档案所对面的杂货店门口,

杂货店老板是个四十多岁的男人,正坐在门口择菜,见了老太太,突然像被烫到一样跳起来,

手里的青菜撒了一地,嘴里念叨着:“正午……怎么敢走出来……”老太太没理他,

只是慢慢掀开竹篮上的青布。林砚隔着街看过去,只见篮子里铺着层白纸,

纸上放着七个白瓷碗,碗口都朝着巷口的方向,碗里空空的,却泛着一层冷光,

像刚从冰水里捞出来。老太太从怀里掏出个布包,打开来,里面是些暗红色的粉末,

她用手指蘸了点粉末,轻轻撒在每个碗里,粉末落在碗底,竟慢慢聚成了人的形状,小小的,

像孩童的剪影。“您这是……”林砚忍不住开口。老太太突然转头看他。她的脸很白,

不是正常人的苍白,是像纸一样的死白,眼睛很大,却没有瞳孔,只有一片浑浊的白,

像蒙着层雾。林砚被她看得浑身发毛,刚想后退,老太太却突然笑了,

嘴角咧开一个极不自然的弧度,从嘴角到耳根,像被刀划开的口子,“年轻人,

要不要进来坐坐?巷子里凉快。”她的声音很哑,像生锈的铁片在摩擦,说完,

转身就往巷子里走。竹篮里的白瓷碗不知何时少了一个,青布下露出个小小的黑洞,

像有什么东西在里面动。林砚站在原地,手脚冰凉。他明明看见老太太走进了巷子,

却没听见任何脚步声,连竹篮晃动的声响都没有,仿佛她走进的不是实有的巷子,

而是一幅静止的画。更诡异的是,刚才老太太站过的地方,阳光竟没有立刻覆盖,

反而留下一个浅白色的人影轮廓,过了好一会儿,才慢慢被阳光晒得消失。“别看了!

”杂货店老板突然冲他喊,“那是‘巷里人’,正午出来的都不是活人!”他跑过来,

拉着林砚往店里走,“三十年前死的那七个人里,就有她!当时她是巷子里的接生婆,

据说接生时把婴儿的胎盘埋在了巷尾的老槐树下,后来巷子里就开始死人,

第一个死的就是她自己!”林砚的心跳得飞快,他想起老周说的“换东西”,

又想起刚才老太太篮子里的白瓷碗,突然觉得喉咙发紧:“她篮子里的碗……是怎么回事?

”“那是‘收魂碗’,”杂货店老板的声音发颤,“老辈人说,她死了之后,

魂魄困在巷子里,正午阳气最盛的时候,就会出来找‘替身’,每收一个魂魄,就多一个碗。

刚才她看你的眼神,是把你当成下一个了!”林砚回到档案所,手脚还在发抖。他打开电脑,

想查三十年前的案子,却发现关于“仁里巷”的档案全是空白,

只有一份1993年的火灾记录,写着“仁里巷七号民居失火,无人员伤亡”。

可杂货店老板明明说死了七个人,这明显对不上。他不甘心,翻出民国时期的户籍档案,

在1948年的钟楼街户籍册里,找到了“仁里巷”的记录。巷子里当时住着八户人家,

其中一户就是“接生婆王氏,年五十六,无子女”。档案里还附了张照片,

照片上的王氏穿着蓝布衫,嘴角没有那道诡异的口子,眼神却和他今天看到的一样,

浑浊得没有瞳孔。2 收魂碗现接下来的几天,林砚总在正午时分看见那个老太太。

有时她在巷口摆着白瓷碗,有时她在巷子里慢慢走,手里的竹篮越来越沉,

青布下的黑影越来越大。他不敢再靠近,每次只敢隔着窗户看,

却发现一个更可怕的事:巷子里的阴影在扩大,原本只到巷口的冷白阴影,

慢慢延伸到了档案所门口,连正午的阳光都被挡在外面,档案所里的温度越来越低,

连电脑屏幕都开始结霜。他找老周说起这事,老周却像变了个人,原本温和的眼神变得冰冷,

指节叩击桌面的声音越来越快,“别管闲事,林砚。你只要好好修复档案,其他的事,

和你没关系。”林砚觉得不对劲。他趁老周不在,偷偷翻了档案所的保险柜,

在最底层找到一个铁盒,里面装着一本泛黄的日记,封面上写着“仁里巷七号,周明远”。

周明远是老周的父亲,1993年仁里巷火灾的遇难者——档案里写着“无人员伤亡”,

可日记里却记着真相。日记的第一页写着1993年6月12日,正午。“王氏又出来了,

这次她的篮子里有六个碗,还差一个。她站在巷口,盯着我家的窗户,嘴里念叨着‘第七个,

快了’。我知道,她要找的是念念,我的女儿。”林砚的心跳漏了一拍。念念,

这个名字他在之前的档案里见过,是老周的妹妹,1993年时只有五岁。

日记里接着写:“念念昨天说,巷子里有个奶奶,给她糖吃,糖是暗红色的,像血。

我不让她再去巷子,可她总趁我不注意跑出去。今天正午,我看见她跟着王氏走进了巷子,

我追进去,却只看见六个白瓷碗,碗里的粉末聚成了念念的样子,小小的,在碗里哭。

”后面的字迹开始变得潦草,墨水混着像是血迹的暗红色痕迹。“王氏说,要救念念,

就得用‘活魂’换。她给了我一个碗,让我在正午时把碗放在巷口,等有人来,

碗里的粉末就会把那人的魂收了,念念就能出来。可我不能这么做……我把碗砸了,

王氏很生气,她说要烧了巷子,把所有人的魂都困在里面。

”最后一页的日期是1993年6月15日,字迹已经模糊不清,

在火里笑……她说巷子里永远会有七个碗……下一个……是档案所的人……”林砚合上日记,

手脚冰凉。他终于明白,老周为什么不让他管闲事——老周知道真相,

他的父亲没能救回妹妹,而王氏的魂魄,还在找第七个替身。3 日记之谜就在这时,

档案所的门突然被风吹开,冷白的阴影顺着门缝爬进来,裹着一股淡淡的血腥味。林砚抬头,

看见那个穿蓝布衫的老太太站在门口,手里的竹篮已经空了,青布掉在地上,

露出个黑漆漆的洞口,洞口里传来孩童的哭声,细细的,像念念的声音。“年轻人,

”老太太的声音依旧沙哑,嘴角的口子裂得更大,几乎要把脸分成两半,“你看了我的碗,

又看了他的日记,现在,该轮到你了。”她伸出手,手指很细,皮肤像纸一样薄,

能看见里面青黑色的血管,“跟我进巷子,你的魂换念念的魂,很公平。”林砚想跑,

却发现双脚像被钉在地上,动弹不得。阴影已经爬满了他的脚踝,

冰冷的触感像无数只手在抓他的腿。他看见老太太身后的巷子里,

慢慢浮现出六个模糊的人影,都是之前被王氏收走魂魄的人,他们的脸都很白,没有瞳孔,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