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悬在纸上,墨迹缓缓渗开。
林默盯着“第六条”后面那道细长的黑线,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书柜边缘。
他抽回手,翻开《军地两用人才之友》,纸张泛黄,边角卷曲,但字迹清晰。
第十三章重新映入眼帘。
“家庭应急储备标准”下,列有七项基础分类,每类均标注最低保有量与存储周期。
他逐行对照自己的清单,发现三处疏漏:主食未考虑防潮垫层,净水设备缺少沉淀剂,燃料存放未提及防火隔离措施。
书中明确写道:“柴油应储于带防火涂层的专用罐体,远离居住区,地下掩埋深度不低于八十厘米。”
他在清单旁补上:干燥剂五百包、塑料托盘二十组、明矾净水颗粒两公斤、防火涂层柴油罐一组。
又翻至第十五章“能源自持方案”,其中提到静音发电机的重要性——“高分贝运行易暴露位置,尤其在夜间。”
他圈出“消音罩定制建议图”下方的参数表,决定放弃原计划采购的普通型号,改为寻找带原厂消音系统的二手设备。
书页翻动声在寂静中格外清晰。
他停在第十七章,“战时民宅防御改造要点”。
第一条便是选址原则:“优先选择独门独院结构,具备独立出入口、可封闭式围墙、地下空间及开阔视野。”
配图是一栋郊区砖混结构住宅,附带车库与后院。
文字补充:“临近水源可解决取水问题,但须距离主干道三百米以上,避免人流穿行带来风险。”
林默合上书,打开本地房产租赁平台。
搜索框输入“郊区独栋带院长租”,筛选条件逐一设定。
页面刷新,跳出十余条信息。
多数为老旧农民房,墙体开裂,照片模糊。
第三页出现一处别墅类房源:两层楼高,红砖外墙,铁艺围栏完整,后院可见一片空地和一个封闭式车库。
房东备注:“可一次性付半年租金,接受背景审查。”
他放大图片。
屋顶平整,无明显破损;车库门为双开金属材质,适合改装加固;侧墙有排水管通向地面,说明建筑具备基本防水设计。
最重要的是,卫星地图显示该地块位于城郊结合部,东侧为废弃果园,西侧是断头路,南北均无密集住户。
笔记本翻开新一页,他画出简易草图,标出房屋主体、院墙、车库与后门位置。
在右下角写下待确认事项:地下水位深度、电网接入点是否存在、墙体承重能力评估。
随后在下方加粗一行字:**优先实地考察此地点**。
时间己过凌晨一点。
他关闭电脑,将《军地两用人才之友》平放在桌面,手指划过封面标题。
这本书是他十五岁时在旧书摊淘来的,当时只当是军事爱好者的冷门读物。
如今每一章节都像一把钥匙,正在打开一道他从未设想过的生存路径。
他起身从床底拖出保险箱,输入密码。
箱内整齐码放着三捆现金、护照、银行卡与一份公证过的租房合同。
取出两捆,清点数额后放入背包夹层。
剩余资金按比例重新分配:六成用于食品与净水设备首单采购,两成预留房屋押金与运输费用,一成作为流动应急资金,最后一成暂不动用。
回到书桌,他重写《第一阶段行动纲要》第六条:“依托权威资料建立标准化筹备流程,以三级响应模型划分物资优先级。”
下方新增一条执行细则:“所有采购项目必须符合《军地两用人才之友》所载技术规范,严禁因价格或便利性降低标准。”
翻开物资清单表格,在“食物”栏追加防鼠容器五组,“能源”项补充太阳能板支架承重检测要求,“防卫”部分加入声光报警装置组装步骤。
最后在页脚标注:所有高价值设备需查验出厂编号与使用记录,杜绝二手翻新货品。
窗外,城市灯光渐稀。
远处仍有车流驶过,但频率明显降低。
他站起身,将背包拉链拉紧,把《军地两用人才之友》塞进最内侧夹袋。
动作顿了一下,又取出书,翻到最后一页空白处。
用钢笔写下一句话:“物资不是越多越好,而是结构合理、响应及时。”
合上书,重新放进背包。
次日上午九点,林默站在小区门口等车。
背包肩带勒住锁骨,书本边缘抵在背部略感硌人。
他抬头看天,云层厚重,空气闷湿。
手机震动,气象局推送:南海海温持续偏高,热带扰动概率升至40%。
他收起手机,抬步走向公交站。
一辆城乡巴士驶来,车身广告印着“宜居新城·幸福家园”。
车门打开,司机看他背着大包,皱了下眉,但没说话。
林默刷卡上车,选了倒数第二排靠窗位置坐下。
窗外农田与厂房交替闪过,道路逐渐变窄。
西十分钟后,车辆停靠在一个岔路口。
他下车,按照导航步行八百米,抵达目标别墅所在的巷口。
铁门锈迹斑斑,门牌号被藤蔓半遮。
他伸手推开,发出刺耳的金属摩擦声。
院子荒芜,杂草齐膝。
主屋门窗紧闭,玻璃完好。
他绕到后院,注意到排水沟畅通,地面无明显沉降。
车库门前的地砖裂缝较小,说明地基稳定。
正准备敲门联系房东,目光忽然落在墙角一堆废弃木箱上。
其中一个半开,露出一角深绿色帆布。
他走过去掀开,里面是一台小型手摇发电机,型号老旧但结构完整。
他蹲下检查,发现输出接口仍能转动。
伸手拨动把手,齿轮咬合顺畅。
就在此时,院外传来脚步声,由远及近,踩在碎石路上发出清晰的咔嚓声。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