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游话外 > > 青璃灯·莲光护城(苏青璃沈砚之)最新好看小说_最新章节列表青璃灯·莲光护城(苏青璃沈砚之)
言情小说连载
现代言情《青璃灯·莲光护城》是作者“7凌一”诚意出品的一部燃情之作,苏青璃沈砚之两位主角之间虐恋情深的爱情故事值得细细品读,主要讲述的是:专为书荒朋友们带来的《青璃灯·莲光护城》主要是描写沈砚之,苏青璃,琉璃灯之间一系列的故事,作者7凌一细致的描写让读者沉浸在小说人物的喜怒哀乐中。青璃灯·莲光护城
主角:苏青璃,沈砚之 更新:2025-09-28 02:16:45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1 琉璃灯下的秘密光绪二十六年的梅雨季,徽州府歙县的雨下得没个尽头。
青石板路被泡得发乌,巷子里的油纸伞连成一片流动的灰雾,
唯有巷尾那间挂着“沈记灯铺”木牌的屋子,总亮着一盏暖黄的琉璃灯,
在雨雾里像颗熟透的蜜蜡。铺主沈砚之是个怪人。三十来岁的年纪,
总穿件洗得发白的月白长衫,左手无名指断了半截,
却能把细如发丝的灯芯草捻得比绣娘的线还匀。他铺子不卖寻常的走马灯、宫灯,
只做琉璃灯,且每月只卖一盏,价格定得离奇——得用一件“心头物”来换。这日傍晚,
雨势稍歇,门帘被轻轻挑开。进来的是个穿青布裙的姑娘,梳着双丫髻,
鬓边别着朵半枯的白梅,手里攥着个青布包,指节泛白。“沈先生,”她声音细得像雨丝,
“我想求一盏灯。”沈砚之正坐在案前磨松香,闻言抬头。姑娘约莫十六七岁,眉眼清秀,
只是脸色白得没血色,眼下泛着青黑。“要换灯,得拿心头物来。”他声音平淡,
指尖的松香粉簌簌落在宣纸上,积成一小堆雪。姑娘把青布包放在案上,慢慢打开。
里面是支白玉簪,簪头雕着朵盛放的白梅,玉质温润,只是簪尾有道细细的裂痕。
“这是我娘临终前给我的,”她眼圈红了,“她说戴着它,就像她在身边。
可我弟弟得了肺痨,大夫说再拖下去就没救了,我……”沈砚之拿起玉簪,
指尖摩挲过那道裂痕。他沉默片刻,点了点头:“三日后来取灯。”姑娘千恩万谢地走了,
出门时又回头看了眼案上的琉璃坯子,雨丝落在她的发梢,冻成了细小的冰粒。姑娘走后,
沈砚之从柜台下取出个黑漆匣子。打开匣子,里面铺着暗红色的绒布,
几件物件:半块银锁、一支断弦的琵琶、一枚褪色的香囊……每件物件旁都压着一张小纸条,
记着换灯人的名字和缘由。他把白玉簪放进去,添了张纸条,上面写着“苏青璃,
换灯救弟”。这晚,沈砚之在作坊里待了一夜。他选了块淡青色的琉璃料,放在炉子里烧。
窑火映着他的脸,左手上的伤疤格外明显。那伤疤是十年前留下的,
彼时他还是苏州织造府的灯匠,专为宫里做灯。那年元宵,
他为慈禧太后做了盏“百鸟朝凤”琉璃灯,灯盏刚点亮,不知怎的突然炸开,
碎片划伤了他的手,也砸坏了御案上的瓷瓶。幸好李莲英替他求情,才免了死罪,
却被断了指,逐出织造府,辗转来了徽州。天快亮时,灯坯终于成型。
沈砚之小心翼翼地把灯坯取出来,开始描花。他用细针蘸着金粉,在青琉璃上勾勒梅枝,
花瓣却不用金粉,而是取了晨露,混着碾碎的白梅花瓣,一点点填进去。晨露里带着寒气,
冻得他指尖发麻,可他的手却稳得很,每一笔都恰到好处。2 青璃灯救弟三日後,
苏青璃如约而至。沈砚之把一盏青琉璃灯递给她,灯盏呈梅花形,通身透着淡淡的青光,
灯芯是白色的,像裹了层霜。“这灯叫青璃灯,”他叮嘱道,“每晚掌灯时,
用温水浇在灯座上,灯油会自己渗出来。记住,灯油没了,就不能再用了。”苏青璃接过灯,
只觉得入手温润,像是握着一块暖玉。她谢过沈砚之,匆匆回了家。她家住在城外的破庙里,
弟弟苏明远躺在床上,脸色蜡黄,咳嗽声断断续续。苏青璃按照沈砚之的话,
用温水浇了灯座,果然有清冽的灯油渗出来。她点亮灯芯,青琉璃灯发出柔和的光,
照得破庙里暖融融的。奇怪的是,灯一亮,苏明远的咳嗽声就轻了些,呼吸也平稳了。
从那以後,苏青璃每晚都点亮青璃灯。灯油用得很慢,一盏灯竟用了半个月。这半个月里,
苏明远的病情日渐好转,能坐起来说话,甚至能下床走几步了。苏青璃又惊又喜,
她想再去谢谢沈砚之,可每次走到巷口,都看见沈记灯铺的门紧闭着,木牌上蒙了层灰。
直到一个月後的傍晚,沈砚之的铺子才又开门。这次来换灯的是个老秀才,
穿件打补丁的蓝布长衫,手里拿着本线装书,书页都翻得起了毛。“沈先生,我想求盏灯,
”老秀才叹了口气,“我女儿要进京赶考,可路上不安全,我想让她带着灯,能平安些。
”沈砚之接过书,封面上写着《论语》,扉页上有老秀才的题字,字迹工整。
“这书是您的心头物?”他问。老秀才点点头:“这是我年轻时赶考,我爹给我的,
陪了我四十多年了。”沈砚之没再多问,只说三日後来取灯。老秀才走後,
沈砚之又进了作坊。这次他选了块淡黄色的琉璃料,做成了盏方形灯,
灯壁上刻着“平安”二字,灯芯是黄色的。他依旧用晨露和花瓣调了颜料,
只是这次用的是桂花,因为老秀才说女儿喜欢桂花。三日後,老秀才来取灯。
沈砚之把灯递给她,又叮嘱道:“这灯叫平安灯,路上遇到危险,点亮灯,
灯影会变成人的样子,能护着你女儿。记住,灯只能用一次,用过就废了。”老秀才接过灯,
千恩万谢地走了。後来有人说,老秀才的女儿在进京的路上遇到了劫匪,就在劫匪要动手时,
她点亮了平安灯,灯影里突然出现了个穿长衫的男子,手里拿着本书,
劫匪以为是遇到了仙人,吓得落荒而逃。这事很快传开了,人们都说沈记灯铺的灯是神灯,
能消灾解难。一时间,来换灯的人络绎不绝,可沈砚之依旧每月只卖一盏,
且只换“心头物”。有人想用银子买,他一概拒绝,说:“银子买不来心头物,没有心头物,
灯就没了灵性。”又过了半年,苏青璃再次来到沈记灯铺。这次她手里拿着个布包,
里面是块绣着梅花的手帕,针脚细密。“沈先生,我弟弟的病全好了,”她笑着说,
“这手帕是我绣的,上面的梅花是照着您的青璃灯绣的,我想把它送给您,算是谢礼。
”3 琉璃魂归沈砚之接过手帕,手帕上的梅花栩栩如生,和青璃灯上的一模一样。
他沉默了片刻,说:“你不用谢我,灯是你用心头物换来的,是你的孝心救了你弟弟。
”苏青璃还想说什么,却看见沈砚之的左手在发抖,指尖泛着青白色。“沈先生,
您的手……”苏青璃关切地问。沈砚之把手藏到身后,笑了笑:“老毛病了,不碍事。
”苏青璃没再多问,她知道沈砚之是个怪人,不愿多说自己的事。这年冬天,
徽州下了场大雪。雪下了三天三夜,把整个城都裹成了白色。雪停的那天清晨,
苏青璃去给沈砚之送包子,却发现沈记灯铺的门开着,里面空无一人。案上放着个黑漆匣子,
正是沈砚之用来放“心头物”的那个。苏青璃打开匣子,里面的物件都还在,
只是多了一张纸条。纸条上是沈砚之的字迹,写得很潦草:“吾本琉璃魂,为报李公恩,
守灯三十年,今恩已报,魂归琉璃。”苏青璃愣在原地,眼泪不知不觉流了下来。
她突然想起沈砚之左手的伤疤,想起他每次做灯时熬红的眼睛,想起他叮嘱换灯人时的认真。
原来,沈砚之不是人,而是一盏琉璃灯的魂魄。十年前,他在苏州织造府被炸碎,
是李莲英用秘术把他的魂魄聚起来,让他以人的形态活下去,条件是要他做三十年灯,
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现在三十年到了,他的魂魄该回到琉璃里去了。苏青璃把匣子收好,
又把铺子打扫干净。她没有把沈砚之的秘密说出去,只是每天都来铺子看看,
像沈砚之在时那样,在案上放一盏暖黄的琉璃灯。後来,有人问苏青璃,沈先生去哪了。
她总是笑着说:“沈先生去远地方做灯了,等他做完灯,就会回来的。”日子一天天过去,
沈记灯铺的灯依旧每月只卖一盏,换灯的人还是要用“心头物”来换。
只是铺主换成了苏青璃,她也学会了做琉璃灯,做得和沈砚之一样好。每年梅雨季,
巷尾的沈记灯铺依旧亮着一盏暖黄的琉璃灯,在雨雾里像颗熟透的蜜蜡。
路过的人总会停下脚步,望着那盏灯,想起那个穿月白长衫的怪人,想起那些关于灯的故事。
他们都说,那盏灯里住着一个温柔的魂魄,在默默守护着这座城,守护着那些有爱的人。
许多年後,苏青璃老了,她把铺子交给了自己的孙女。孙女问她,
为什么做灯一定要用“心头物”来换。苏青璃笑着说:“因为只有用心头物换来的灯,
才会有灵性,才会真正帮助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就像当年沈先生说的,银子买不来心头物,
没有心头物,灯就没了魂。”4 龙火引雨孙女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拿起琉璃料,
开始做灯。窑火映着她的脸,像极了当年的沈砚之,也像极了当年的苏青璃。
网友评论
资讯推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