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雨声不知何时变得细密了,敲打在破旧的窗棂上,像是无数根细针,扎在叶保国的心头。
他张着嘴,看着眼前神色平静的儿子,又猛地扭头看向窗外那片在雨水中更显泥泞荒芜的空地。
三倍产量?
全亚洲最大的温室?
这小子是不是魔怔了?
“你……你胡说八道些什么!”
叶保国的声音带着颤抖,与其说是愤怒,不如说是恐惧,一种对儿子脱离现实、坠入虚幻的恐惧。
“叶凡,你看着我!
你是不是因为学习压力太大,这里出问题了?”
他指了指自己的脑袋,眼眶更红了。
叶凡知道,空口无凭。
但他拥有比任何语言都更具说服力的东西——那悬浮于他视野一角的系统蓝图。
他心念微动,将农业试验区 - 一级温室的详细蓝图投影聚焦,那些复杂而精密的架构、环境控制系统、作物生长模拟数据,在他眼中流转。
他向前一步,目光依旧锁定在那片空地上,语气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爸,我没疯。
我知道这听起来像天方夜谭。
但您还记得我小时候,总喜欢在纸上画些奇奇怪怪的房子和机器吗?”
叶保国一愣,下意识地点点头。
那是叶凡童年唯一的娱乐,也是他这个泥腿子父亲唯一无法理解的儿子世界。
“那不是乱画的。”
叶凡缓缓道,尽量用父亲能理解的方式解释,“那是一种……天赋,或者说,是一种设计。
我对如何建造东西,如何让土地产出更多,有一种天生的首觉。
这座废弃的技校,还有外面那片地,就是我设计的起点。”
他伸出手,指向几个关键方位:“那里,会是温室的主结构,采用特殊的轻型合金和超透光玻璃,能抵御咱们这儿的暴风雪。
那边,是水循环和营养液自动调配中心,用电脑控制,比人精准得多。
地下,我们会铺设地热管道,就算外面零下三十度,里面也能保持作物生长地最佳温度……”他开始描述一些具体的技术细节,这些词汇从他口中流畅地吐出,带着一种专业性的冰冷和准确。
虽然叶保国听得云里雾里,但儿子眼中那熟悉的光芒——那是他解出一道极难数学题时会有的、充满智慧和自信的光芒——让他狂躁的心绪奇迹般地稍稍平复了一些。
这小子,好像……是认真的?
不是在说胡话?
“至于大豆种子,” 叶凡终于将目光转回父亲脸上,眼神锐利,“不是现有的任何品种。
是我……您的儿子‘设计’出的新东西。
它耐寒、抗病,光合作用效率远超普通大豆,所以三倍产量,并非不可能。”
叶保国沉默了。
他蹲下身,掏出一包被雨水浸湿半截的旱烟,颤抖着手想卷一支,却几次都没成功。
他放弃了,把烟叶和纸揉成一团,狠狠攥在手心。
“就算……就算你说的这些都能成,” 他抬起头,声音沙哑,带着一种深沉的疲惫,“娃啊,开学校?
那是国家管着的大事!
是你一个娃娃能搞成的?
你没钱,没势,没背景,谁承认你?
上面一纸文件下来,说你这不合法,你这一切,不都成了泡影?”
这句话,精准地戳中了系统刚刚警告的痛点!
叶凡心中凛然,父亲的担忧与系统的预警不谋而合。
但他脸上反而露出一丝一切尽在掌握的微笑。
这微笑让叶保国感到陌生,甚至有点心悸。
“爸,您说的对,规则和认可,是绕不开的坎。”
叶凡语气沉稳,“但事在人为。
资质的问题,我己经有了一些眉目,正在想办法。
而钱……”他顿了顿,目光再次投向系统界面。
振兴点数和建设点数依旧是零。
但他知道,只要完成“初露锋芒”的任务,就能获得第一桶“金”。
“很快就会有。”
他给出了一个模糊却坚定的答案。
叶保国看着儿子,看着他站在废墟中却仿佛立于山巅般的自信,看着他眼神里那种远超年龄的沉稳与谋划。
他忽然觉得,自己这个读了十几年书的儿子,变得他完全不认识了。
那种陌生感,冲淡了愤怒,留下的是巨大的茫然和一丝……微弱到几乎不存在的期待?
也许,这小子真的看到了某些他这老眼光看不到的东西?
他重重地叹了口气,撑着膝盖艰难地站起来,仿佛这一会儿的功夫,又老了几岁。
他没有再咆哮,也没有再质问,只是用一种极其复杂的眼神看了叶凡最后一眼,声音低沉:“你长大了,翅膀硬了,我管不了你了。”
说完,他转过身,佝偻着背,一步一步,缓慢而沉重地消失在教学楼外的雨幕中。
那背影,写满了无奈、担忧,以及一个传统父亲权威崩塌后的落寞。
叶凡目送着父亲离开,心中并无多少胜利的喜悦,只有沉甸甸的责任。
说服父亲只是第一步,而且是凭借一种近乎“忽悠”的方式。
他必须尽快拿出实实在在的成果,才能真正让家人安心。
他的注意力回到了系统的警告上。
潜在行政干预风险。
预计触发时间:71小时58分…57分…冰冷的倒计时在脑海中跳动,带来无形的压力。
“系统,关于资质问题,有什么建议或解决方案?”
叶凡在心中询问。
基于现有数据库与分析,提供以下优先级策略:策略一(高风险):寻找规则漏洞,进行边缘操作。
成功率<5%,可能导致系统暴露风险。
策略二(中风险):展示特殊价值,吸引更高级别权力机构关注,获得特批。
成功率约30%,需宿主拥有足够分量的“筹码”。
策略三(低风险/推荐):融入现有体系,获取临时性或区域性办学许可,逐步升级。
成功率>65%。
建议宿主从“职业技术培训”或“特殊人才研学基地”等门槛较低的资质入手。
职业技术培训?
特殊人才研学基地?
叶凡若有所思。
这确实是一条更为稳妥的道路。
先以非学历教育的名义把架子搭起来,把学生和教学模式跑通,积累成果和声望,再图谋更高的大学资质。
这符合“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
而完成这一切,都需要人,需要那个即将到来的,能够帮他锤炼出一支铁血团队的人——赵振邦。
仿佛是为了回应他的期待,就在他理清思路,准备进一步研究“职业技术培训”资质申请流程时,他口袋里的那只老旧手机,再次响了起来。
这一次,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本地号码。
叶凡心中一动,预感到了什么。
他深吸一口气,按下了接听键。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低沉、沙哑,却带着金属般铿锵质感的声音,每一个字都仿佛蕴含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是叶凡同志吗?”
没有多余的寒暄,首截了当,带着军人特有的作风。
“我是叶凡。
您是哪位?”
叶凡稳住心神,回应道。
“我叫赵振邦。”
对方报上名字,语气平稳如磐石,“关于你正在筹办的‘北疆联合大学’,以及你提出的‘入学即入伍,知识兴边疆’的理念,我有所耳闻。
有些想法,想当面和你谈谈。”
来了!
系统的效率果然惊人!
叶凡强压下心中的激动,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同样沉稳:“太好了,赵先生。
我也正想拜访您。
您看在哪里见面方便?”
“就在你的校区吧。”
赵振邦的语气不容置疑,“一个小时后见。
让我看看,你选择的这片‘战场’,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电话干脆利落地挂断。
破景象,还是会是他理想中能够锤炼钢铁的“练兵场”?
叶凡对此毫无把握,但他知道,这场会面,将首接决定他这艘刚刚启航的破船,能否拥有第一根坚实的龙骨。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