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趣游话外!手机版

趣游话外 > > 《汉末琴心》(王朗林越)在线阅读免费小说_最新章节列表《汉末琴心》(王朗林越)

《汉末琴心》(王朗林越)在线阅读免费小说_最新章节列表《汉末琴心》(王朗林越)

滴答规划 著

其它小说连载

长篇其他《《汉末琴心》》,男女主角王朗林越身边发生的故事精彩纷呈,非常值得一读,作者“滴答规划”所著,主要讲述的是:《《汉末琴心》》是一本其他,三国衍生小说,主角分别是林越,王朗,由网络作家“滴答规划”所著,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本站纯净无广告,欢迎阅读!本书共计15618字,1章节,更新日期为2025-11-06 14:48:54。该作品目前在本网 sjyso.com上完结。小说详情介绍:《汉末琴心》

主角:王朗,林越   更新:2025-11-06 15:32:3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序章 桐木惊雷汉灵帝光和六年,夏。冀州巨鹿郡,一个名叫“下曲阳”的偏僻村落,

正被午后的暑气蒸腾得有气无力。田埂边的野草都耷拉着脑袋,

连聒噪的蝉鸣都透着一股子懒散。村东头一间破旧的茅草屋里,

一个名叫林越的少年正坐在一张矮凳上,手里拿着一根削得光滑的木棍,

在泥地上划拉着什么。他面容清秀,身材中等,但那双眼睛却不像个十几岁的少年,

里面沉淀着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沉稳和锐利。他不是这个时代的人,或者说,

他的灵魂不属于这里。他本是二十一世纪一个历史系的大学生,一次意外的触电,

让他睁开眼就成了这个同名同姓的汉末少年。“阿越,又在地上画啥符呢?

”一个粗犷的声音从门口传来,一个皮肤黝黑、肌肉结实的汉子扛着锄头走了进来,

他是林越在这个世界的“父亲”,老林。林越抬起头,笑了笑,用脚把地上的纵横线条抹去。

“爹,没啥,就是琢磨点东西。”他嘴上应着,心里却在叹气。来到这个世界快一个月了,

他依然无法适应这艰苦到令人绝望的生活。吃的是粗粝的粟米,住的是四面漏风的茅屋,

每天劳作十几个时辰,换来的也仅仅是勉强糊口。他脑子里装着千年的历史,

却连下一顿饭能不能吃饱都不知道。这种巨大的落差,让他时常感到一种荒谬的无力感。

老林没多问,只当儿子又在琢磨那些不着边际的怪念头。他把锄头往墙角一靠,

从怀里掏出半个黑乎乎的麦饼,递给林越。“吃点吧,下午还得去给张大户家帮工。

”林越接过麦饼,硬得能硌掉牙。他啃了一口,艰难地咽下去。就在这时,

一阵悠扬的琴声从村西头传来,断断续续,却在这沉闷的午后显得格外清晰。

那琴声里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悲凉和激昂,仿佛在诉说着什么。林越的动作一滞,

他虽然不是音乐专业,但大学时也学过几年古琴,算是个爱好者。

这琴声……弹奏者的技法相当不错,只是琴似乎有些问题,声音发闷,

而且有几根弦的音准也偏了。他放下麦饼,鬼使神差地站起身,循着琴声走了过去。

在村西头一棵大槐树下,他看到了一个穿着粗布衣裙的少女,正坐在一张破旧的古琴前,

眉头紧锁,一遍又一遍地尝试着一个复杂的指法。少女容貌清丽,气质温婉,

只是此刻的脸上写满了沮丧。她就是苏晴,和林越一样,她也是一个来自现代的穿越者,

不过她穿越的身份是村里的一个孤女,靠着一点祖传的医术勉强维生。她刚刚发现,

她带来的那把现代练习琴,在这潮湿的环境下,音板已经有些变形了。林越站在不远处,

静静地听着。他能听出少女琴声中蕴含的技巧和情感,也能听出那把琴的“病痛”。

他下意识地走上前,轻声说:“姑娘,你这琴,怕是受了潮,龙龈和雁足都有些松了。

”苏晴猛地抬头,警惕地看着这个突然出现的少年。她在这个世界举目无亲,

时刻保持着戒备。“你是谁?你懂琴?”林越看着她,又看了看那张琴,

眼神里闪过一丝怀念。“略懂一二。我……或许能帮你看看。

”---第1章 泥腿子与琴弦林越的出现让苏晴有些意外,但更多的是怀疑。在这个时代,

一个泥腿子出身的少年,怎么可能懂琴的构造?她上下打量着林越,

他身上穿着打着补丁的短打,脚上是露着脚趾的草鞋,脸上还沾着些许泥点,

怎么看都像个刚从地里回来的庄稼汉。“你?”苏晴的语气里带着明显的质疑。林越也不恼,

他自嘲地笑了笑,蹲下身子,仔细端详着那张古琴。这琴的用料其实不错,是上好的桐木,

但保养得太差了。他伸出手指,在琴身上轻轻叩了叩,又拨动了一下琴弦,

那沉闷的“噗”声证实了他的判断。“嗯,琴腹里可能进了潮气,共鸣差了好多。还有,

这几根弦的张力也不对。”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指比划着,

嘴里念叨着“张力”、“共振频率”之类的词。苏晴听得一愣一愣的,

这些词汇她从未在任何医书或杂记里见过,却又隐约能明白其中的意思。

她看着林越那专注的神情,那双干净而锐利的眼睛,不像是在说谎。“你能修好它?

”苏晴试探着问。“试试看吧。”林越说着,从腰间摸出一把用来削木头的小刀,

“不过得找些东西,比如松香,还有一些细麻绳。”苏晴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点了点头。

她带着林越回到自己那间同样简陋的小屋,翻箱倒柜地找出了一些可能用得上的东西。

林越接过材料,便开始动手。他的动作熟练而精准,完全不像个新手。

他小心翼翼地拆下琴弦,将琴身翻转过来,用小刀在琴底的一个隐蔽位置撬开一块木板,

一股霉味扑面而来。果然,琴腹里积了不少潮气。他用干布条伸进去仔细擦拭,

又让苏晴找来一些干燥的木炭,用布包好塞进去吸潮。接着,他又用松香和麻绳,

重新固定了松动的龙龈和雁足。整个过程,他一言不发,神情专注,

仿佛在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苏晴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

心中的戒备不知不觉间消散了许多。她发现,这个少年虽然穿着寒酸,

但身上有一种独特的气质,一种与她相似的、不属于这个时代的气质。一个时辰后,

林越将琴重新组装好。他调了调音,然后随手拨动了一下琴弦。这一次,

清越悠扬的琴声立刻流淌出来,如山间清泉,如林中鸟鸣,与之前那沉闷的声音判若两琴。

苏晴的眼睛瞬间亮了。她坐到琴前,试着弹奏起之前那段让她困扰的曲子。

流畅的音符从她指尖跃出,情感充沛,激昂处如金戈铁马,悲凉处如秋风落叶。一曲终了,

她抬起头,看向林越的眼神里充满了惊奇和感激。“谢谢你!你……你到底是谁?

”林越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灰尘,淡淡地说:“我就是个种地的。叫林越。”他顿了顿,

看着苏晴,又补充了一句,“或许,我们是一样的人。”这句话像一道闪电,

击中了苏晴的心。她猛地站起身,紧紧地盯着林越,

嘴唇微微颤抖:“你……也是……”林越没有直接回答,只是指了指她的琴,

又指了指自己:“这琴,是‘它’吧?你脑子里那些乱七八糟的医理,也是‘它’给的吧?

”苏晴瞬间明白了。她眼眶一红,在这个陌生的世界里,她第一次找到了同类。

那种孤独和无助感,在这一刻得到了巨大的缓解。她点了点头,声音有些哽咽:“我叫苏晴。

医学院的。”“历史系,林越。”两人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他们知道,从这一刻起,

他们在这个乱世中的命运,或许将交织在一起。而林越看着那张被修复的古琴,

一个模糊的计划开始在他心中酝酿。在这个人命如草芥的时代,一技之长,

或许就是活下去的资本。---第2章 琴声动县令琴声的修复,

不仅让苏晴重拾了唯一的慰藉,也为林越打开了一扇意想不到的大门。几天后,

下曲阳县令王朗派遣属官下乡巡查民情,恰巧路过村西大槐树。苏晴正在树下抚琴,

琴声清越,引得众人驻足。那属官也是个懂音律的,听得如痴如醉,大为惊奇,

竟在这穷乡僻壤听到了如此高妙的琴艺。他上前询问,得知是苏晴所弹,

又听闻是村里一个叫林越的少年修好的琴,便将此事记在了心上,回去后禀报给了县令王朗。

王朗乃是名士之后,雅好音律书画,听闻此事,顿时来了兴趣。他当即下令,

将林越和苏晴一同召至县衙。接到传唤的林越心里有些打鼓,他不知道这究竟是福是祸。

苏晴则显得更为紧张,在这个官大于天的时代,一个平民百姓被县太爷传唤,

总不是什么好事。两人商量了一番,决定还是前去,躲是躲不过的。县衙大堂威严肃穆,

两旁衙役手持水火棍,面无表情。林越和苏晴跪在堂下,心里都有些忐忑。王朗坐在堂上,

约莫四十来岁,面白有须,眼神锐利,透着一股读书人的清高和官员的威严。“你就是林越?

”王朗开口,声音不响,却带着一股压迫感。“草民林越,叩见县尊大人。”林越伏在地上,

不卑不亢地回答。“本官听说,你精通音律,能修古琴?”王朗的语气里带着几分审视。

“不敢说精通,只是略懂一些皮毛。”林越谨慎地回答。他知道,在这种人面前,

过分张扬只会招来祸患。王朗挥了挥手,示意衙役将一张琴抬了上来。

那是一张比苏晴的琴更为名贵的“焦尾琴”,但此刻却有一根琴断了,

琴面上还有一道明显的裂痕。“此琴乃本官心爱之物,前日不慎损坏。城中乐师皆束手无策。

听闻你有些手段,若能修好它,本官有赏。若是修不好……哼,便是欺世盗名之辈,

定不轻饶!”这分明是一场考验。林越心里一沉,他知道这琴的价值,也知道自己一旦失败,

后果将不堪设想。他深吸一口气,站起身,走到焦尾琴前。他仔细检查着断弦和裂痕,

脑子里飞速运转。修复这种名贵的古琴,需要极高的技巧和耐心,稍有不慎,

就会彻底毁掉它。苏晴在一旁看着,手心都捏出了汗。她知道林越懂琴,

但没想到一上来就要面对这么大的挑战。林越检查了半晌,抬起头,对王朗说:“大人,

此琴可以修复。但需要一些时日,以及一些特殊的材料,比如鱼胶、生漆,还有一小块桐木。

”王朗眼中闪过一丝讶异,他没想到这个少年竟真的敢接下这个活儿,

而且说出的材料如此专业。他点了点头:“好,本官给你三天时间。所需材料,

自会有人为你备齐。但你要记住,只有一次机会。”接下来的三天,

林越把自己关在县衙安排的一间小屋里,废寝忘食地修复着焦尾琴。他用现代的木材学知识,

仔细分析着裂痕的走向,用特制的鱼胶和生漆,小心翼翼地进行粘合。对于那根断弦,

他更是费尽心思,用最传统的搓弦法,仿制出了一根音色相近的琴弦。苏晴则在一旁帮忙,

递送工具,准备材料,两人在紧张的合作中,关系也愈发亲近。第三天傍晚,

当林越将修复一新的焦尾琴呈现在王朗面前时,王朗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那道裂痕已经消失无踪,琴面光洁如新。他拨动琴弦,清亮圆润的琴声响起,

比之前更添了几分韵味。王朗大喜过望,他看着眼前这个衣衫褴褛的少年,眼神彻底变了。

他意识到,自己可能发现了一个奇才。他不仅懂琴,更懂得一种近乎“格物致知”的学问。

这在当下,是极为罕见的。“好!好!好!”王朗连说三个好字,脸上满是欣赏,“林越,

你不想一辈子当个泥腿子吧?从今天起,你就留在本官身边,做个记室。如何?

”林越心中一震,他知道,这是他改变命运的第一个机会。

他立刻跪下叩谢:“草民谢大人提拔!

”---第3章 耕织图与黎庶苦成为县令王朗的记室,对林越来说,是身份的巨大跃升。

他从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跃成了县衙的属吏,虽然职位不高,

但总算摆脱了最底层的命运。他有了自己的住处,虽然不大,但比那漏风的茅草屋强了百倍。

他也不用再为每天的生计发愁,可以穿上干净的布衣,吃上饱饭。更重要的是,

他有机会接触到这个时代的政治核心,观察和学习这个社会的运转方式。

王朗对林越确实颇为赏识。他发现这个年轻人不仅懂琴,见识也远超常人。

林越偶尔会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提出一些“奇谈怪论”,

比如“地球是圆的”、“人是由古猿进化来的”,这些在王朗听来虽然荒诞不经,

但林越总能引经据典,说得头头是道,让王朗觉得他脑洞大开,颇有趣味。

林越也因此被特许可以阅读县衙里的许多卷宗和书籍。然而,随着对县衙事务的深入了解,

林越心中的沉重感也与日俱增。他看到的卷宗里,记录的不是什么太平盛世,

而是触目惊心的苛捐杂税、土地兼并和民不聊生。他亲眼看到,为了完成上缴的赋税,

衙役们如何粗暴地从农民手中夺走最后一口粮食;他亲眼看到,因为交不起租子,

佃户全家被赶出家园,流离失所。这些活生生的惨状,比史书上冰冷的文字要震撼得多。

一天夜里,王朗在处理完公务后,与林越在庭院中闲聊。月光如水,

王朗感慨道:“为官一任,总想造福一方。可如今这世道,朝廷昏聩,宦官专权,

地方豪强横行,我等欲有所为,亦是步步维艰啊。”林越沉默了片刻,鼓起勇气说:“大人,

草民以为,民生之苦,根源在于‘不知’。上不知下之苦,下不知上之策。

中间又被层层盘剥,以致民怨沸腾。”王朗点了点头:“此言有理。然则,

如何才能让上知下之苦?”林越心中一动,一个酝酿已久的想法终于脱口而出:“草民不才,

愿为大人绘一卷《耕织图》。”“《耕织图》?”王朗愣住了。“是。

”林越的眼神变得无比认真,“此图不求笔墨精妙,但求真实。从春耕到秋收,

从浸种到纺织,将农夫织女一年四季的辛劳,他们所受的苦,所交的租,所剩的粮,

一笔一划,全部绘于其上。大人可将此图呈送朝廷,或许……能让那些身居高位的朱紫公卿,

看一眼这黎庶之苦。”王朗被林越的话深深触动了。他看着眼前这个年轻人,月光下,

他的眼神清澈而坚定,仿佛燃烧着一团火。

这是一种他从未在那些唯唯诺诺的下属身上见过的光芒。他知道,绘制这样的图,

会得罪多少地方豪强,会冒多大的政治风险。但他也被林越的勇气和那份悲悯之心所打动。

“好!”王朗一拍大腿,“本官就信你一次!你需要什么,只管开口!”接下来的两个月,

林越几乎将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耕织图》的创作中。

他凭借着现代人的观察力和素描功底,深入田间地头,与农夫们同吃同住,

仔细观察每一个生产环节。他画农夫弯腰插秧的汗水,画织女深夜纺车的疲惫,

画官吏催租时的凶狠,画孩子饥饿的眼神。苏晴也来帮忙,她用自己的医学知识,

在画的旁边标注了各种因劳累和营养不良导致的常见疾病。

当这幅长达数丈的画卷最终完成时,王朗被彻底震撼了。画卷上没有一句歌功颂德的话,

只有一幅幅真实到令人心碎的画面。那是一种无声的控诉,

比任何慷慨激昂的奏疏都更有力量。王朗知道,这卷图,或许将是他仕途上最危险的一步,

但也可能是他此生做过的最正确的一件事。他小心翼翼地将画卷卷起,对林越说:“林越,

你且等着。本官,亲自去一趟洛阳!”---第4章 洛阳风雷动王朗带着那卷《耕织图》,

星夜兼程赶往洛阳。林越则留在下曲阳,心中既有期待,也有一丝不安。他知道,

这幅图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必将激起千层浪。是福是祸,全看天意和人心。洛阳,

这座汉帝国的都城,繁华之下暗流涌动。宫殿巍峨,街市喧嚣,

但空气中却弥漫着一种末世的奢靡与腐朽。王朗通过门路,

好不容易才将这幅图呈到了当权的宦官、中常侍张让的面前。

他本没指望张让这种奸佞之徒能有什么触动,只是想借此图将民间的疾苦传递上去,

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张让展开画卷,起初只是漫不经心地扫了一眼。但很快,

他的表情就变了。画卷上那些栩栩如生的场景,那些充满苦难的细节,

让他这个久居深宫、见惯了阿谀奉承的权宦,也感到了莫名的震撼。他沉默了很久,

没有说话。王朗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有意思。”张让终于开口,声音里听不出喜怒,

“这画的是哪个州县?”“回常侍,是冀州巨鹿郡下曲阳县。”王朗恭敬地回答。

张让点了点头,将画卷收起。“这图,咱家留下了。你先回去吧,该干嘛干嘛。

”王朗心中一沉,他知道,这图恐怕是石沉大海了。他无奈地离开了张府,心中满是失落。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几天后,汉灵帝在一次酒后,

张让竟鬼使神差地将这幅《耕织图》展开给皇帝看。灵帝本是个昏庸的君主,

但对这种新奇的东西也有些好奇。他看着画上那些面黄肌瘦的百姓,

看着那些与宫中锦衣玉食截然不同的场景,竟难得地沉默了。他或许没有生出什么怜悯之心,

但这幅画却让他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了“天下”到底是什么样子。

“天下……竟还有如此穷苦之人?”灵帝喃喃自语。张让见状,立刻进言道:“陛下,

地方官吏欺上瞒下,致使民生凋敝,此乃国之大患。冀州刺史王芬,治下无方,难辞其咎!

”张让此举,并非为了百姓,而是借机打击政敌。他与冀州刺史王芬素来不和。

灵帝酒酣耳热之际,当即下令,将王芬罢官查办,

并下令嘉奖“敢于直陈时弊”的下曲阳县令王朗。这道命令,如同一道惊雷,

在朝野上下炸响。一个偏远小县的县令,竟因为一幅画而得到天子的嘉奖,

这简直是闻所未闻。王朗的名字,一时间在洛阳成了热门话题。而那幅《耕织图》,

也被许多官员争相传看,有人赞叹其真实,有人斥责其沽名钓誉,但无论如何,

它都让“民生”这个词,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摆在了许多官员的面前。消息传到下曲阳,

整个县城都沸腾了。林越听到这个消息时,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知道,他赌对了。

他用一种近乎“行为艺术”的方式,成功地在这个信息闭塞的时代,制造了一场舆论风暴。

虽然这场风暴的初衷并非那么纯粹,但结果却在客观上为百姓争取到了一丝喘息的机会。

王朗从洛阳归来,对林越的态度愈发敬重。他不再将林越仅仅看作一个有才华的属吏,

而是将他视为可以推心置腹的谋主。他拉着林越的手,感慨道:“阿越,你这一招,

比千军万马还有用!我王朗,佩服!”林越只是笑了笑。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

一幅图可以震动朝堂,却无法改变整个帝国的沉疴。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就在这时,

一个坏消息传来——黄巾起义,爆发了。---第5章 乱世烽烟起黄巾起义的爆发,

像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迅速席卷了整个冀州。张角三兄弟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为号,

无数走投无路的农民揭竿而起,他们头裹黄巾,手持农具,汇成一股股黄色的洪流,

冲击着摇摇欲坠的汉家统治。下曲阳县虽然偏远,但也很快感受到了这股乱世的寒意。

县城周围,流民四起,盗匪横行。一些胆大的黄巾小股部队,也开始试探性地攻击村庄。

县衙里的官吏们人心惶惶,有的已经开始收拾细软,准备逃难。王朗也急得焦头烂额。

他手下只有几百名老弱病残的郡兵,根本无法抵挡黄巾军的攻势。

他召集林越、苏晴等心腹商议对策,大堂里气氛凝重。“诸位,如今黄巾势大,

郡兵又不堪一击。下曲阳危在旦夕啊!”王朗眉头紧锁,叹着气说。

一个主簿颤巍巍地说:“大人,不如……不如我们暂避锋芒,先退守郡城?”“退?

”王朗一拍桌子,“我乃朝廷命官,守土有责!若弃城而逃,与叛国何异?”众人噤若寒蝉。

这时,林越站了出来,他的表情异常冷静:“大人,退,是死路一条。黄巾军所过之处,

玉石俱焚。我们退到郡城,也未必能保住。唯一的生路,就是自保!”“自保?

”王朗看着他,“怎么自保?就凭我们这几百人?”“不。”林越摇了摇头,

他的目光扫过众人,“我们有比黄巾军更重要的东西——秩序,和希望。黄巾军虽多,

但不过是乌合之众。我们若能团结全县百姓,筑起高墙,训练乡勇,未必没有一战之力。

”苏晴也站出来支持林越:“大人,林越说得对。如今人心惶惶,最需要的是一个主心骨。

只要您旗帜鲜明地表示要守城,百姓们自然会团结起来。我可以在城里设立医棚,救治伤员,

也能稳定人心。”林越接着说出了他的具体计划:“首先,立刻开仓放粮,

但不是无差别发放,而是用来招募青壮,组建乡勇。有饭吃,就有人愿意卖命。其次,

加固城墙,挖掘壕沟,利用地形优势。第三,将全城的工匠、铁匠组织起来,日夜赶制兵器。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我们要让百姓明白,我们是在为保卫自己的家园而战,

而不是为某个腐朽的朝廷。”林越的话,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让在场所有人都感到震惊。

他们没想到,这个平日里沉默寡言的年轻人,在危机关头,

竟能爆发出如此惊人的决断力和谋略。王朗被林越的方案深深打动了。他看到了一线生机。

他猛地站起身,大声说:“好!就按阿越说的办!从今天起,下曲阳进入战时状态!我王朗,

愿与全城百姓,共存亡!”王朗的决心,稳定了县衙内部的军心。接下来的几天,

整个下曲阳都动员了起来。王朗亲自坐镇,林越负责具体的组织和训练,

苏晴则带着几个懂些医术的婆娘,开始筹备医药品。开仓放粮的消息一传出去,

果然吸引了大量饥饿的青壮前来报名。林越用他从现代历史书里学来的方法,

将这些乡勇编成队伍,进行简单的队列和格斗训练。他还让人制造了许多滚木、礌石,

甚至尝试着用硫磺、硝石和木炭,配制一些简易的燃烧瓶。县城的气氛,从最初的恐慌,

逐渐变得紧张而有序。百姓们看到县令和官吏们都没有逃跑,还在积极地组织防御,

心中的恐惧也减少了许多,开始自发地参与到守城的准备工作中。半个月后,

当一支数千人的黄巾军出现在下曲阳城下时,他们看到的,不再是一座毫无防备的孤城,

而是一座严阵以待的堡垒。城墙上,手持简陋兵器的乡勇们眼神坚定,城楼上,

王朗和林越的身影,给了所有人以信心。一场实力悬殊的攻防战,即将拉开序幕。

---第6章 血染城墙黄巾军的攻势比想象中来得更猛烈。

他们虽然缺乏精良的武器和系统的训练,但胜在人多势众,而且带着一股破釜沉舟的疯狂。

潮水般的黄巾军士兵,扛着云梯,喊着含混不清的口号,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下曲阳的城墙。

“放箭!”王朗站在城楼上,声音嘶哑地喊道。城墙上,稀稀拉拉的箭矢飞了下去,

但对于密集的人群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很快,黄巾军的云梯就搭上了城墙,

一个个头裹黄巾的士兵顺着梯子往上爬。“砸!用滚木礌石!”林越在一旁大声指挥着。

早有准备的乡勇们,立刻将沉重的滚木和石头推下去。

城下传来一阵阵惨叫和骨头碎裂的声音,爬上城梯的黄巾军被砸得头破血流。

但后面的人依然源源不断地涌上来。战斗从一开始,就进入了白热化。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