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趣游话外!手机版

趣游话外 > > 再次,向远方林薇苏晓完本热门小说_小说完结版再次,向远方(林薇苏晓)

再次,向远方林薇苏晓完本热门小说_小说完结版再次,向远方(林薇苏晓)

茜茜Lucky525 著

穿越重生完结

热门小说推荐,《再次,向远方》是茜茜Lucky525创作的一部穿越重生,讲述的是林薇苏晓之间爱恨纠缠的故事。小说精彩部分:她曾是一粒漂泊的种子,落在哪里,都不是家。 林薇的三十五岁,是从婚姻的坐标系中被“放逐”的开始。外人眼中,她拥有值得羡慕的成熟与风韵,但只有她自己知道,内心深处住着一个从未被妥善安放的小女孩——那个因重男轻女而被父母留在南方祖辈家的北方孩子。 童年是“听话”的留守,婚姻是“讨好”的留守。 她始终在用完美的成绩、体面的婚姻,去填补那个名为“不被爱”的巨大空洞。直到离婚撕开了平静的表象,她才恍然惊醒:她的人生,仿佛一场为赢得他人认可而永无止境的流浪。 这一次,她决定不再寻找下一个栖息地,而是要为自己,生根开花。 她学着把客厅刷成大胆的日落橙,笨拙地复刻童年记忆里唯一温暖的糖醋排骨,在陌生的旅途中练习与自己安然共处。然而,每向前一步,往事的幽灵便如影随形——与母亲的尖锐对峙、与父亲的沉默隔阂、内心深处根植的“不配得感”……她终于明白,物理上的离开远远不够,她必须重返心灵的故土,与所有过去进行一场真正的和解。 这不仅是一个女性离开婚姻后,如何找回自我的故事。 更是一个灵魂,如何停止流浪,并最终在属于自己的精神版图上,建立起一个坚不可摧的国度的故事。 致每一个曾感觉“格格不入”的你

主角:林薇,苏晓   更新:2025-11-12 17:52:57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夜色如浓墨般浸透了窗框。

书桌上,一盏孤灯划出一圈暖黄的光域,像大海中唯一的救生筏。

林薇深陷在宽大的椅子里,卸去了“林咨询师”的得体套装,只穿着一件柔软的旧T恤,宛如卸甲。

她面前摊开的,不是来访者的档案,而是一个崭新的、空白笔记本。

扉页上,她停顿良久,最终用她那惯常冷静的笔迹写下:个案分析:林薇主诉:持续性情感麻木,伴随亲密关系功能障碍,及潜在的自我价值感缺失。

写罢,她凝视着这行字,仿佛在凝视一个陌生人。

这种感觉很奇异,像灵魂出窍,看着躺在手术台上的自己。

第一步,收集病史。

她在纸上写下关键词:“留守儿童”、“重男轻女(外婆)”、“父母关系失和”、“长期与祖辈生活”、“35岁离异”。

这些冷冰冰的词语,构成了她人生的经纬线,却无法描述其中任何一丝温度或痛感。

她试图用依恋理论来框架。

所以,她是“焦虑型依恋”?

因为害怕被抛弃,所以在婚姻中过度讨好、敏感多疑?

可为什么,当真正被“抛弃”(离婚)时,她感受到的不是剧烈的焦虑,而是这种…空洞的麻木?

这更像“回避型依恋”的防御机制。

她陷入逻辑的循环论证,像一只在玻璃瓶里徒劳振翅的飞蛾。

第二步,家庭系统排列。

她在纸上画下家族图谱。

父亲、母亲、她、远方的弟弟。

线条僵硬,关系疏离。

她用箭头标注情感流向:母亲指向她的是“期望”与“苛责”,她指向母亲的是“渴望”与“恐惧”。

父亲那边,则是一片沉默的空白。

理论告诉她,她承载了父母未解决的冲突,尤其是母亲对自身女性身份的不接纳。

她“知道”这一切。

但“知道”和“感受到”之间,隔着一道天堑。

她知道母亲可能也深受其害,但心底那个小女孩仍在尖叫:“那我呢?

我的痛苦就不算数了吗?”

第三步,认知行为疗法(CBT)分析。

她列出自己的“自动化负性思维”:“我是不被爱的。”

(核心信念)“我必须做到完美,才值得被关注。”

(中间信念)“他今天没回信息,一定是对我厌烦了。”

(具体情境下的自动化思维)看,多么标准的模板。

她甚至可以熟练地写下“认知重构”的替代思维:“我值得被爱,无需条件。”

“一段信息的延迟回复,可能有多种原因。”

可是,当她在内心默念这些“正确”的句子时,它们就像浮在水面上的油花,根本无法与内心深处那片漆黑的、名为“我不配”的海洋融合。

她的理性在高空优雅地飞翔,她的情感却深陷在泥沼中,动弹不得。

她烦躁地推开笔记本,站起身,在书房里踱步。

手指划过书脊——《创伤与复原》、《情感纽带的修复》、《内在小孩的重建》……每一本她都精读并做过详细的笔记。

它们能指引她帮助小娅,帮助那个控制型母亲,帮助无数被困在痛苦中的灵魂。

唯独,无法指引她自己。

她停在书架前,抽出一本温尼科特的《过渡性客体》。

扉页上,她曾用红笔标注:“‘足够好的母亲’(Good-enough mother)提供保持性环境…足够好的母亲…”这行字像一根针,猝不及防地刺破了她理智的气球。

她不是。

她没能成为一个“足够好的母亲”吗?

不,她尽力了。

那是她的母亲从未是她的“足够好的母亲”?

一种混杂着悲伤、愤怒与巨大无力的情绪,猛地涌上喉咙,酸涩难言。

她踉跄地回到书桌前,看着那个写满分析的空洞笔记本。

所有的理论、所有的模型、所有她赖以生存的专业知识,在此刻都变成了苍白无力的符号。

它们能描述伤口,能解释伤口的成因,甚至能预测伤口的并发症状。

但,它们无法代替她去感受伤口的疼痛,更无法亲手愈合它。

她意识到一个可怕的事实:她一首躲在“心理咨询师”这个身份背后,用解读他人来逃避解读自己,用治愈他人来冒充治愈自己。

她,林薇,不是任何一个理论模型可以概括的“个案”。

她是一个活生生的,带着满身裂痕,在深夜里感到刺骨寒冷和孤独的女人。

她拿起笔,在那份“个案分析”的标题上,狠狠地划了下去。

笔墨几乎要透纸背。

然后,在下一行,她像写下救命符咒一般,用力地、几乎是绝望地,写下了一个全新的开头:“我不知道该怎样爱你,那个躲在七岁身体里的,我自己。”

窗外的天空,己透出些许熹微。

光线下,她脸上未干的泪痕,闪烁着微光。

这一夜,她输掉了一场与理论的战争,却也许,摸到了那扇通往真实自我的,冰冷的门把手。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