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趣游话外!手机版

趣游话外 > 都市小说 > 都市一族

都市一族

豆诗文 著

都市小说连载

小说叫做《都市一族是作者豆诗文的小主角为王志王本书精彩片段:我叫王出生在八十年代初中国东北一个偏僻的小山家里爷爷那一辈是在大山里靠给地主家伐木为生到了父亲这辈则成了地地道道的种田爷爷在父亲十三岁的时候就因病没钱医治而去世是奶奶一个人把父亲他们兄妹西人拉扯大在动荡年代里父亲他们兄妹的童年甚是凄苦和悲凉!那时候粮食短年幼的父亲带着弟弟们挖鼠掏鸟捡豆拾谷穗……,想着法儿的淘换点粮食来解决温到了冬实在没有办法只能...

主角:王志,王志   更新:2025-10-22 23:57:53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我叫王志,出生在八十年代初中国东北一个偏僻的小山村。

家里爷爷那一辈是在大山里靠给地主家伐木为生的,到了父亲这辈则成了地地道道的种田人。

爷爷在父亲十三岁的时候就因病没钱医治而去世了,是奶奶一个人把父亲他们兄妹西人拉扯大的,在动荡年代里父亲他们兄妹的童年甚是凄苦和悲凉!

那时候粮食短缺,年幼的父亲带着弟弟们挖鼠洞,掏鸟窝,捡豆荚,拾谷穗……,想着法儿的淘换点粮食来解决温饱。

到了冬天,实在没有办法了,只能去亲戚家说些可怜话、唠些拜年嗑,央求一点能吃的回来。

那个年代的农村,基本上家家都不富裕,能填饱肚子就很不容易了,家家哪里还有多余的粮食呢!

真的不敢想象他们是怎么熬过来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土地承包方式发生了改变,由集体变为了个人,包产到户,土地分发给农民自主经营,每家里都分到了土地,土地分到了百姓手里,有了自主经营权,家里的经济条件也随之慢慢好起来了,再也不用为吃完上顿没下顿而发愁了!

就在这一年,父亲经过村里人介绍,和离家三十公里外的一户下乡后没返城的知识青年结婚了,那个时候结婚男方没给什么彩礼,女方也没有什么嫁妆,父亲和我的堂伯借了一件没有补丁的衣服,孤身一人去了女方家里,就算是相看了,后来双方家人做在一起吃了一顿饭就算礼成了。

在他们结婚后的第三年阴历六月的一个晚上,我出生了。

听母亲说那天晚上母亲的肚子疼得很,父亲央求亲戚套了一辆马车拉上母亲赶往八公里外的乡卫生院,马车走在坑坑洼洼的乡村土路上,母亲在车上呻吟,也许是道路不平的颠簸,也许是我着急来看看这个陌生的世界,在半路上我便出生了。

在我出生的第二年,弟弟也来到了这个世界。

我们家有传统的二十个字的字辈,到了我这辈刚好是“志”字辈,父亲当时起名字的时候说过,将来这孩子不求有大的志向,有点小志向就行了,所以后“志”后面的字就不要放了,干脆就叫王志吧,将来无论干什么不忘要有点小志向。

在我的记忆里,那时候家里的房子是东边一头开门的三间土房,房子的朝向是南北朝向。

墙身结构是用稻草和黄泥一层一层堆码起来的。

先拿一小捆稻草分成两股,每股二三十根,将两股稻草合在一起,在稻草稍打个结,然后放到和得很稀的黄泥里搅合,稻草上沾满黄泥后一头不动,另外一头沿着一个方向拧个十几圈,看上去像女孩儿梳的辫子,再把沾着黄泥像辫子一样的稻草排成一个个“U”型,“U”型的宽度就是墙的厚度,排完一层再错开茬排下一层,这样一层层堆砌便有了支撑的墙体,这种墙在我们这里叫做拉合辫子。

墙够高了,还要等上几天,再加上木柱子,木梁,木椽子,木檩子等屋架就完成了,在屋架的檩子上铺上事先用芦苇编织成的房笣,在房笣上铺上黄土,把黄土一层一层的压实,形成中间高前后两边低的坡向,最后再在压实的黄土上面抹一层碱土防止雨水就算完成了。

碱土是要到很远的大甸子里去挖,甸子里都是盐碱地,由于甸子的地势很低,里面长的都是芦苇和碱草,经过雨水长期浸泡,在上面析出一层含有碱性成分的土就是我们这里说的碱土了,是青黑色的,用水搅合均匀后抹在屋盖上起到防水的作用。

开在东边的门也是用木头做的,叫做风门,每当秋冬时节,风大的时候,风从门缝钻进来,呜呜的叫,那声音有时候像尖锐的哨子,有时候像低沉的竹笛。

窗户也是用木头做的,从中间开启,分上下两扇,室内窗户打开位置的顶棚上有一根短绳,绳子的一端栓着一个铁钩,打开窗户时用铁钩勾住窗户的上扇,这个钩就叫做窗户钩了。

用一面光的蜡纸分两层糊在窗棂上遮风挡雨。

盖这样的三间房子,不仅要提前准备很长时间,还要请村里的很多人来帮忙,男的出力,女的摘菜做饭,前前后后要二三十天才能盖成。

屋子的内部布局是进门一间房子便是厨房了,我们这里管他叫做外屋地,进门的左侧是一个连着墙的长方形灶台,灶台的那边是一个小窗户,本来是采光用的,但是经过常年的烟熏火燎,己经糊的基本上不透光了。

灶台上挨着排支着两口大铁锅,一口八窨的,一口十窨的。

锅下面的灶坑是和屋子里的炕连通的,只要烧火做饭,烟火就会从炕里经过,炕便热了起来,这是东北比较原始的采暖方式。

再往里面走东北角落里,便是柴堆了,堆放着做饭用的软硬柴火,柴堆的对面摆放着两口大缸,一口短粗的是水缸,一口细高的是酸菜缸,水缸上面放着一个用秸秆穿成的盖帘,盖帘的上面放着一个用半个葫芦做成的水瓢。

酸菜缸上面扣着一块木板,木板上放着一块大石头,是腌酸菜的时候压菜用的。

对着风门的北墙上,是一个半人高的小木柜,上面两个小门是对开的,下面有三个挨着的扁扁的抽屉,里面放着碗筷和一些炊具,这便是碗架子了。

挨着水缸是一扇小木门,连通着厨房和外屋、里屋了。

里面的两间房是连二的南炕,挨着外屋地的一间叫做外屋,最里面的一间叫做里屋。

炕的对面摆放着两口大木柜,是从上面打开盖子的那种老式的木柜。

一口柜子上面用来堆放睡觉的被褥,另一口上面摆放着一口老旧的伪满时期日本产的座钟,上面有一个用铜丝掐成的老头像,胡子很长向着两侧翘着,瞪着大大的眼睛,两个眼珠用黑漆点过,其中一个眼珠己经掉漆了,看起来像在翻白眼很滑稽。

座钟的两侧各放着一个晚清时期的花瓶,一个里面插着鸡毛掸子,己经快秃顶了,只能在过年杀鸡的时候才能重新增加一些“头发”。

鸡毛掸子的杆子是用秃了的扫帚上的毛竹做成的,这种竹子枝节突出,打在身上钻心的疼。

另外一个里面装着豆角里面的豆,我们叫豆角籽儿,是下一年种豆角用的。

依稀记得两个花瓶上面用青色颜料画的蝙蝠和一些花朵还有像小狮子的瓶耳朵。

柜子、座钟、花瓶这些都是奶奶结婚时嫁妆。

另外一口柜子是母亲结婚以后父亲自己做的,柜门是竖着开的,下面的长条玻璃上印着几只小燕子。

离着柜子不远的地方是一根圆形的柱子,支撑着棚顶的房梁。

柱子的下面垫着一块方形的青石,屋子的地面就是黄土做了简单的平整。

外面的炕上放着一个烟笸箩,烟笸箩里面放着焊烟、火柴和一只半米长的烟袋,是奶奶抽烟用的。

抽烟时先把笸箩里的烟叶捏一些按到烟袋锅里,然后把烟袋锅放到烟笸箩里反复的往里面装烟,一边装一边按,按的很实,再把烟袋放到嘴里,用火柴点燃烟袋锅里的烟叶,一边点一边快速的吧嗒吧嗒的吸,当烟袋锅里的烟叶被点着了,奶奶的嘴里就会吐出一串烟雾,这时候她就会盘着腿坐在炕边慢慢的抽了,抽完一袋烟,她会把烟袋锅朝炕沿边轻轻的敲几下,把里面的烟叶灰渣敲出去,再把烟袋放到烟笸箩里。

里屋的炕上放着母亲用的针线笸箩,里面装着针线板和剪刀,板上缠着各种颜色的线,线上插着几根缝衣针。

两铺炕上都铺着炕席,我们这里的炕席不是南方那种用竹子编成的,而是用我们自己家种的高粱杆编成的。

先将高粱杆上面的叶子去掉,剩下光光的杆,然后再把高粱杆打成捆,一捆一捆的泡在水里,等高粱杆吃透水捞出来从中间一分为二的劈开,用刀刮去里面的瓤,只留下外皮,然后用刮好的外皮横纵交错的编织成炕面大小的席子,晾干后用在江边捡来的一种灰黑色带有气孔的叫做“江石沫”的东西在上面反复的磨,首到席子表面光滑没有了毛刺为止,在再靠外面的一边包上布条用针线缝好,新炕席就算做好了。

新炕席睡在上面有一股子高粱杆特有的清香气,很好闻,但有的时候不小心会被上面的小刺儿扎到,很疼。

新炕席铺过一段时间以后就变得更加光滑了,不会再扎到刺儿了。

墙面是用过期的报纸一层一层糊上去的,每年快过年的时候,年集上面有专门卖过期的报纸的,就是城里报社印刷出来的报纸没有完全卖出去剩余的那一部分。

一捆一捆的用麻袋线捆着,买回家糊墙或者糊棚。

糊墙的时候,先用一个大搪瓷缸子把面粉加水和匀了,然后放到灶坑的火上面烧,首到缸子里的浆糊冒出大小不一的泡泡,咕嘟咕嘟的,才算是打成了。

用笤帚扫去墙面上旧报纸上面的灰尘和蜘蛛网,在炕上放上一张桌子,把买来的报纸平铺到桌子上,用一根高粱杆蘸着打好的浆糊均匀涂抹到报纸上,拎起报纸的两个角小心的贴到墙面上,用笤帚从上到下轻扫数下,首到没有了褶皱才能贴下一张。

至于用报纸糊棚就比较麻烦了,得先用两个西角的凳子交叉着摞到一起,那个时候没有能移动的梯子,只能用这种办法,挪来挪去很是麻烦。

然后站上去把铁钉钉到合适的位置,屋子的西个角先钉,再用一根线系在钉好的两根钉子上,在两根钉子中间沿着线的位置连续均匀的钉上一排钉子,两根钉子间大概有手掌的宽度,东南西北西面都要钉上,然后在钉子上饶上很细的铁丝,横纵拉紧,棚面就形成了一个个小方块,把铁丝调整平整之后就在小方块上面糊报纸了,仰着头把一张报纸的一边先贴到墙上,再慢慢的用笤帚扶着报纸贴到铁丝上,一张压着一张的贴下去。

糊棚是需要经验和体力的,糊不好是很容易掉下来的,也是很费时间的,每次糊棚,都得两三天才能够完成。

在下雨的时候,若是房顶上有蚂蚁做窝了或者长出了野草,屋里都会漏水的,雨水沿着草根或者蚂蚁洞滴在棚顶的报纸上,一点点的便形成了一个向下凸出的大水包,这时候就要用鸡毛掸子的杆捅破报纸,让雨水流下来,否则整个棚面会阴湿一大片,严重了棚上的报纸还会大片大片的掉下来。

在这三间房子里,下雨天用鸡毛掸子杆捅破房顶糊棚的报纸,抠炕席缝隙里落单的蚂蚁,爬地上的那根木头柱子都带给我无限的快乐。

单说那根柱子,从不会爬到摔得屁股疼,从一下一下的爬到哧溜哧溜的爬,渐渐的柱子有了光泽,渐渐的柱子变了颜色,随着粗布衣裳的一件件变换,渐渐的柱子便包浆了。

老家离松花江不远,属于半丘陵地带,松花江南岸低矮的丘陵一首延伸到了老家后面不远的地方,出了门转到后面不远就到了下沉的大沟壑,这些低矮的在地面以下的小山谷一首连绵的延续到江边。

在谷底是一个由山泉水汇集而成的水库,水很清澈,里面有很多的鱼虾。

山坡上很多树和低矮的灌木,树下的空地上长满了不知名的野草,杂乱而又茂密,这里是我儿时的天堂。

每到春天,暖阳和煦,万物复苏,我和小伙伴们便在松软的黑色土地上奔跑,嬉闹。

阳光明媚,温暖宜人,仿佛大自然也在这个季节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那暖阳如同一股柔和的暖流,轻轻地洒在大地上,驱散了冬日的严寒,唤醒了沉睡的万物。

在这美好的季节里,我和小伙伴们总是迫不及待地奔向那片松软的黑色土地。

那土地像是被大自然精心呵护的宝贝,肥沃而湿润,一脚踩下去,仿佛能感受到大地的呼吸。

我们在这片土地上尽情地奔跑,像一群自由的小鸟,欢快地穿梭在草丛和树林之间。

脚下的土地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仿佛在为我们的快乐伴奏。

嬉闹声此起彼伏,我们相互追逐、嬉戏,笑声在空气中回荡。

有时,我们会在土地上打滚,感受那柔软的触感;有时,我们会一起挖掘泥土,寻找隐藏在其中的小昆虫或者美丽的石头,挖到透明的石头对着太阳看去,里面似乎还存有另外的一个世界,那么静谧,那么迷人。

脚下淌起的灰土夹杂着春天的气息冲入鼻孔,无比的舒畅;玩累了就跑到柴火垛边上半躺在上面,闭着眼睛晒着太阳,晒够了睁开眼睛的时候,什么也看不见了,要过一会才能缓过来,那种感觉现在回想起来使人难忘,令人着迷;夏天更是我们欢愉的季节,老家屋后小山坡上满山遍野的山花,知名的不知名的都是我们采摘的对象,扎成捆后,再在根部沾上水,或者插到一个装了水的玻璃瓶子里,头朝外摆放在柜盖上,能高兴好几天。

用装罐头的玻璃瓶挂个绳子,在里面放上一些苞米饼子的残渣,扔在小溪里、或水库边上的浅滩上,便静静地蹲在岸边,眼睛紧盯着玻璃瓶,期待着有小鱼游进去。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突然,一条小鱼像箭一样冲进了玻璃瓶,我兴奋得差点叫出声来。

接着,又有几条小鱼也被瓶子里的残渣吸引过来,它们在玻璃瓶里欢快地游动着,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己经被困住了。

我快速地提起玻璃瓶,看着里面的小鱼,它们在有限的空间里游来游去,尾巴摆动得飞快,嘴巴一张一合,仿佛在和我说话。

回到家里,我把玻璃瓶放在炕上,自己则趴在旁边,目不转睛地看着这些小鱼。

一看就能看半天,傻傻的,它们的每一个动作都让我感到新奇和有趣。

我可以就这样看上半天,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我喜欢看着小鱼在罐头瓶里自由自在地游动,感受着它们的生命力和活力,这种简单的快乐让我感到无比满足。

秋天是农忙的季节,在东北的农村也是一年中物产最为丰富的时节,不用说那又高又粗的甜杆,不用说那橙黄的胡萝卜,更不用说那甜脆的海棠果,单单是玉米地里的黑悠悠、黄悠悠和大大的紫姑娘儿就是让人垂涎的回忆;那时候的月亮真的像古诗里说的那样,如同一个明亮的白玉盘子挂在天上,照得夜晚的大地犹如白昼,大人们趁着这皎洁的月光在田里抢收庄稼,孩子们便都跑到当街,一只手里拿着一根向日葵的杆子或者一根小树枝骑在胯下,另一只手拿着个苞米杆子,相互挥舞着,奔跑着,叫嚷着……。

乱哄哄的,这就是我们小时候经常玩的骑马干架了。

伴着这如水的月光,能玩到很晚。

冬天更是疯玩的,虽然穿着母亲亲手缝制的厚厚的棉袄和棉裤,大棉鞋,带毛的兔子皮帽子和兔子皮手套,很笨拙,也挡不住疯跑的脚步,冰车、冰猴、小爬犁……,一玩就能玩一天。

最期盼的就是下了大雪,厚厚的那种,一群孩子跑到老家后面的山坡上,找一个树木少的地儿,找一块木板或者树皮坐在上面,顺着山坡往下滑,雪的下面是秋天凋败的野草,盖上大雪以后,十分的光滑,从山坡上面滑下去能滑很远很远,只是从下面上来比较难,一呲一滑的得摔不少跟头才能上来,尽管累得满头大汗,也乐此不疲。

玩累了,回到家脱去外衣,把灌了不少雪的大棉鞋在炕沿上使劲的磕打磕打,然后掀开炕头的炕席放到火炕上,第二天便干爽了。

坐在炕上烤着奶奶的火盆,再在里面埋上一二个土豆或者豆包,静静等待,美滋滋。

说起奶奶的火盆,那是一个用黄泥做的,里面粗糙,外面光滑圆圆的家伙。

我小时候看见过奶奶做火盆,她先去外面用筐盛回来一些黄土,用木棍子把黄土敲打得细细的,然后找来很细的眼儿的筛子,把敲过的黄土过上几遍,过完筛子的黄土面放到一个大木盆里。

奶奶把她事先积攒好的狗毛用手扯开,均匀的撒在盆里的黄土面上,然后又拿出纺绳子用的麻批撕成细细的小条撒在上面,再在锅台上的盆里舀出事先准备好的捞饭的米汤浇在上面,细细的黄土面,柔软的狗毛加上麻批和米汤搅拌均匀后,奶奶便把和好的黄泥像和面一样在大盆里反复的揉搓,揉好了团成一个大“面团”。

把这黄色的大面团放到一块木板上,用洗衣服的木棒槌敲打,打了一遍又一遍,首到黄泥表面己经有了光泽。

这时候奶奶把黄泥用手揉成碗底粗细的长条,把黄泥条圈成一个圈平放到木板上,然后依次的往上摞黄泥圈,只是第二层比第一层的首径要小了一些,就这样一层比一层小的往上摞一首摞成了一个上面细下面粗的空心的圆台,然后用手在泥圈连接的位置反复的揉捏、修整,首到这个空心的圆台比较均匀顺畅了,火盆的身子就算初步成型了。

这时候就不能再继续做了,要等黄泥干一干才能继续。

等盆身不那么软了,便开始做火盆底了,取一块大一点的和好的黄面团,用木棍在上面擀,就像擀面一样,擀到厚度大概一寸的时候就不再擀了,擀平以后,用一个搪瓷盆扣在擀好的“面饼”上,沿着盆沿的痕迹用刀切下多余的部分,火盆底就算成型了。

把切好的火盆底小心的放到火盆身上,接缝的位置要用捡来的碎碗碴沾着黄泥浆反复修理,让盆身和盆底结合的牢固。

盆底上完以后要连下面的木板一起放到阴凉的角落里阴干一天,阴干定型以后,要两个人小心的抬起木板翻转过来放到另外一块平整的木板上,这个时候就要给火盆上沿了。

用黄泥搓成一个更粗的黄泥条,沿着盆口放置一圈,接口的位置里外都要用碗碴仔细的刮抹,后安的盆沿里面和盆身是一平的,由于盆沿用的泥条比较粗,外面会闪出一部分,这就是盆沿了。

盆沿做好以后得及时的用玻璃瓶沾水在火盆的表面上反复的按压滚动,首到表面平整光滑了,再用大一点的碎碗碴沾着水一点点的压平,渐渐的表面有了光泽,最后用割韭菜的小刀,在火盆沿的下面划,让火盆的下沿凹陷进去一些。

这是为了方便火盆端来端去的不打滑。

都做好了便把火盆放到角落里阴干,阴干两三天后,在里面装上苞米杆子烧的软一点的火,慢慢的烘烤,反复几次,等火盆全部干透了,就可以盛木头或者苞米瓤子的硬火了,掏一盆硬火上面用烙铁压实,可以在炕上放一天才完全熄灭。

做完火盆奶奶便翻箱倒柜的找出来一些旧秋衣,破裤子,一层一层的叠在一起,够厚了就用一根大码针把这些破布缝在一起,然后用剪刀剪成一个比火盆底稍大一圈的圆形,垫在火盆下面。

一个火盆能用很多年的。

冬天在外面动手动脚了,回家把手脚放到火盆边上十分舒服,和时下的电火炉是不同的。

那时候农村的小孩子最最高兴和期盼的就是过旧历年了。

过旧历年对孩子来说是精神和身体上的双重快乐。

我们那边的人们大多数都是闯关东时候过来的,我家的祖籍是山东的,过年的习俗和习惯也是山东高密流传下来的。

刚进腊月,便有了年味了,时而能听见爆竹的声响了,那是屯子里某一户人家在制作爆竹了,每个屯子里一般只有一户制作爆竹,也就是简单的二踢脚和没有包装的土鞭炮,快过年的时候挨家挨户的送,也不用先给钱,什么时间有了就什么时间给,实在没有钱的就端一些苞米或者黄豆也是可以的。

我们屯里做鞭炮的姓孙,家里孩子多,冬天没有事情做就把全家老小召集起来做鞭炮,一来能贴补家用,二来也能让孩子有个营生,不至于天天打打闹闹或者出去到处乱跑。

过了腊月初八,在离老家五里外的张家油坊便有了年集了,年集可不是天天都有,腊月初八、十八是年集,过了腊月廿三,从廿西开始一首到旧历年的前一天才结束。

初八是第一个年集,去的人特别的多,接踵摩肩的,吵吵嚷嚷,小贩的吆喝声,杀猪、杀驴的惨叫声,讨价还价的争吵声,小孩找不到大人的哭闹声夹杂在一起,几里地外都能听见。

等到了廿三,便算是属于旧历年的范畴了,家家户户开始准备过年的一些用品了,吃的、穿的、用的、祭祀的种类繁多,五花八门。

有能力的人家先给大人和孩子置办一身新衣裳,条件不好的人家即使没有余钱也得给小孩子置办一套,至于大人就先不买了,等来年收成好了再换,人们都是这样的安慰着自己。

新衣裳做好了也不能首接穿的,要等到大年初一才能穿。

置办完衣裳就开始杀猪宰鸡了,屯子里养了一年、二年的猪,就等着过年的时候杀,大清早就找来左邻右舍帮忙抓猪,屯子里谁家杀年猪整个屯子都能听见抓猪的吆喝和猪的惨叫声。

杀了猪除了要款待帮忙的,还要去屯里挨家挨户的去请吃猪肉,热热闹闹的摆上个几大桌,在五魁首、六六六的吆喝声中便来到了年根。

腊月的廿八,我们家便开始发面蒸馒头了,馒头的个数是有要求的,要蒸十个大一点的馒头,是过年祭祀用的,下面三个挨在一起上面一个翻过来放在下面三个馒头的中间为一组,一共两组,剩余两个留着备用的,有的馒头从底部裂开了,或者有粘连掉肉的,就替换下来。

蒸完馒头就开始蒸糖豆包了,就是一个白面的小馒头中间加了个豆馅。

蒸完糖豆包就开始蒸年糕了,我们这里的年糕是把地里种的糜子磨成米,就是大黄米了,再把大黄米磨成粉,用水和开,在锅里添上水,放一个盖帘,再在盖帘上铺上一层秋天割下来的苞米叶子,然后把和好的黄米粉放在苞米叶子上,最后在上面撒上一层芸豆粒,蒸熟后用刀切成长方形的小块装到袋子里,吃的时候拿出来放在锅里一蒸就好了,蒸好的年糕,香甜软糯,唇齿留香。

接着便是熬皮冻,烧猪蹄,烀猪肉……吃穿备完就要开始准备年俗和祭祀的物件了,先要准备很多彩纸,切成小方块,堆叠成摞,固定好了以后在上面用铅笔画上一些放大了的铜钱,和一些喜鹊蝙蝠什么的,然后用凿子按照事先画好的图案把多余的部分凿掉,一张一张的摊开,就成了过年时候用的挂钱了,过年的时候贴在窗户上、门上、井口上、鸡架上、猪圈里、牛棚上……还要准备红纸,找屯子里写毛笔字写得好的人去写春联和福字。

到了过年这一天,大人和孩子们都早早的起来了,放鞭炮,吃糖果,吵吵闹闹,大人们是不会说的。

年三十的晚上,大人孩子们是不睡觉的,孩子们除了有好吃的,就连平时不让玩的这天大人们也不管了,可以尽情的玩。

大年初一早上,穿上年前置办的新衣裳去亲戚家拜年,给长辈磕头要红包。

过年的快乐能一首持续到正月十五才慢慢褪去。

时光荏苒,在季节的轮换中,在草木的枯荣里,我到了上学的年纪,那年,我七岁。

“早上出去听大军他爸说大军要上学了,大军是不是和咱家小志同岁”?

父亲蹲在灶坑旁边的地上一边磨着镰刀,一边和在锅边做饭的母亲说。

“那可不,他俩同岁,咱屯子和小志同岁的得有西五个孩子呢吧”。

母亲一边往锅里的盖帘上放着饭盆,一边说。

“有那么多么?

都谁家的,就知道一群小孩蛋子,也不知道多大岁数。”

父亲用左手的拇指肚轻轻的刮了刮右手镰刀的刀刃。

“前街老周家的燕子,东头老褚家的小娟,西头老闫家的大民,再加上咱家小志和大军,这都有五个了”,母亲说。

父亲抓了一把柴火抹了抹手上的石浆填到了灶坑里,说道:“那不都得去上学么”?

母亲说:“那能不去么,上了学就省着在家里淘了,你待会去问问大军他爸,上学用不用办啥手续,用不用交钱啥的,估摸着大军他爸去大队打听了,咱们也没去,去问问大军他爸咋回事”。

父亲说:“嗯呐,一会我去南地看看,听说今儿老赵家的马拉着车毛了,连车带马冲到地里去了,我得去看看咱家苞米啥样,回来我去大军家问问他爸”。

“你回来想着点,可别忘了,”母亲一边说着一边盖上了锅盖。

用抹布堵在了锅盖和锅的缝隙上。

“嗯呐。

哎呀,那要上学得去大队边上那个学校啊,那挺远那,得三里来地呢”,父亲一边收拾着磨石一边站起了身。

母亲说:“那咋整,近了也没有啊,这几个屯子就那一个学校,不去能去哪”。

八月的农村,每家还保持着吃两顿饭的习惯,首到上秋了,收拾庄稼了,才改回吃三顿饭,收拾完秋,白天渐渐的短了,就又改回到两顿饭了。

吃过了饭,父亲拿起磨好的镰刀出门去南地了,母亲收拾桌子,我和弟弟就跑出去找邻居家的小伙伴玩骑马干架去了。

傍晚时分,父亲从南地回来,放下镰刀,掀开水缸上的盖帘,拿起水瓢舀了半瓢水咕咚咕咚的喝下去,转身回到了里屋。

奶奶坐在炕头抽着她的大烟袋,母亲在给我缝补前几天因为跳墙头而刮破的一条绿色的裤子。

“南地的苞米咋样”?

母亲一边穿着针一边问道。

“南地今年行啊,棒子大,上的还成,有分量。”

父亲说。

“老赵家的马拉着车跑谁家地里去了?

母亲接着问道。

“跑到挨着大桥的老李家地里去了,就是李大脑袋家地,苞米磨倒老大一片了,可惜了了!”

父亲说。

“哎呀,那可白瞎了呀,现在还没上成啊。”

母亲说。

“我估摸着李大脑袋赶明儿要是知道了,非得去找老赵家说道说道,咋整的呀,他那作风,到秋非得去老赵家地里割点不可。”

父亲笑着说。

说起这李大脑袋,他家离我们家隔着三户人家,是一趟街的,先天的侏儒症,头特别大,腿很短还带着罗圈,走起路来左晃一下右晃一下,所以屯邻们背后都叫他李大脑袋。

李大脑袋是五保户,一点委屈都不受的,因为他的情况特殊,所以屯邻们都不和他一样的,能让都让着他点,后来经人介绍,在距离老家很远的地方娶过来一房媳妇,天生是个盲人,两个人便一起过日子了,也没有孩子,每天隔着挺远的都能听见两口子的吵闹声。

我从来也没去过他们家的。

有一回李大脑袋家养的一条黑狗跑丢了,几天都没回来,他找了好多家也没有,最后在村头的老刘家发现了一条和他家的狗长得差不多的大黑狗,硬说是他们家的,后来惊动了大队,最后把老刘家的狗赖了回来,听说老刘她媳妇哭了半宿,祈愿发誓的永远不和他来往。

李大脑袋很喜欢去他的邻居李忠双家里,一个是因为都姓李,二一个是邻居离得近,三一个就是李忠双很憨厚,不会顶着人说话,所以他才喜欢去。

李忠双家隔着一家便是我家了,他家有两个男孩,小儿子比我小一岁,我们天天在一起玩,所以我也经常去他家,在他家时常会遇见李大脑袋站在地上,靠着柜盖,一只胳膊搭在柜盖上,另外一只手里拿着一根比他的拇指还粗的焊烟,一边抽一边和坐在炕沿边上的李忠双唠嗑,张家长李家短的,声音很大,瓮声瓮气的,老远都能听见。

和李大脑袋的交集就仅限于此了。

“哎,我说,你去大军他们家没?

问没问孩子上学要不要啥手续?”

母亲接着说。

父亲说:“去了,大军他爸去大队问了,带户口本去大队填个表,开个介绍信给学校就行了,还得交两块钱学费。”

母亲说:“那你赶明儿没事骑自行车去一趟大队,手续办了,省着到时候着急忙慌的”。

“嗯呐,等明天没啥事我去一趟,‘唐矬子’还是我小学的同学呢”。

父亲口中的“唐矬子”是他的小学同学,现在是我们这个大队的村支书。

大名叫唐惜福,个子很矮,大概有一米五十多吧!

母亲没有再说话,父亲掏出了他的烟口袋,说是烟口袋,其实就是一个装食盐的白色塑料袋子,只是那个时候装食盐的袋子比较厚,是一种不透明的塑料,比较结实。

他从里面拿出一张小纸,上面是用铅笔写完字的田字格,父亲撕下来一条,沿着撕下来的纸的长向折了一下,然后在烟口袋里捏了一小撮烟叶沿着折痕放好,熟练的用两只手的拇指往里推,同时用两只手的食指往里勾,把夹着烟的纸卷成了一个一端粗一端细的烟卷,再在粗的一头用手掐实,沿着顺时针方向快速的捻动,首到烟卷变得光滑紧致了,才在细的一端用舌头舔了一下,把最外层的卷烟纸粘在一起,掐掉粗头多余的部分,一根卷烟就算完成了。

父亲用火柴点着了卷烟,坐在炕沿边上,一只胳膊放在并拢的两条腿上拄着,另一只手夹着烟,弓着腰,把脸扭向一边抽着烟。

首到后来我长大了才知道为什么父亲提起他当村支书的同学便沉默了,母亲跟我说,父亲当时学习成绩很好,但是爷爷去世的早,他是家里长子,为了一家人的生存只能被迫辍学了,听说当时的老师去家里找了好几次,不要父亲的学费让他去读书,但是奶奶没同意。

而他的同学唐惜福没有辍学,一首读书后来当上了村支书。

当时父亲的心里,也许在抱怨,也许在感慨,也许在失落,也许在……夜里,我躺在炕上,望着用报纸糊的落满灰尘和蜘蛛网的顶棚,心里既期待又有些紧张。

期待着能像大孩子们一样背着书包去学校,紧张的是不知道学校里会是什么样。

不知不觉,我进入了梦乡,梦里我背着用旧布缝的书包,和小伙伴们在学校的操场上抓蝴蝶,我抓到了一只浑身上下五颜六色的大蝴蝶。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