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趣游话外!手机版

趣游话外 > 其它小说 > 巷中裁缝铺

巷中裁缝铺

风韵暮年 著

其它小说连载

小编推荐小说《巷中裁缝铺》,主角李明林秀兰情绪饱满,该小说精彩片段非常火一起看看这本小说吧:著名作家“风韵暮年”精心打造的其他,大女主小说《巷中裁缝铺描写了角别是林秀兰,李明,林情节精彩纷本站纯净无弹欢迎品读!本书共148071章更新日期为2025-10-12 15:02:44。该作品目前在本完小说详情介绍:巷中裁缝铺

主角:李明,林秀兰   更新:2025-10-12 15:45:15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第一章 拆迁通知里的旧账本清晨六点,巷口的油条摊刚支起铁皮棚,

老王往灶膛里添了把劈柴,火苗“腾”地窜起来,舔着漆黑的锅底。

林秀兰推开“秀兰裁缝铺”的木门时,

挂在门楣上的铜铃“叮铃”响了三声——这铜铃是她婆婆传下来的,三十年前她嫁进老巷时,

婆婆把铃系在门上,说“铃响客来,生意兴旺”。铺子不大,十平米的空间被塞得满满当当。

靠里墙的货架上叠着各色布料,最上层是几匹褪色的粗棉布,

那是十年前巷尾张家奶奶让她留的,说“等重孙子出生,

做件百家衣”;中间层是光鲜的真丝和云锦,

大多是年轻姑娘来做旗袍或汉服时挑的料子;最下层堆着些零头布,

是林秀兰特意留着给邻居家小孩做肚兜、缝沙包的。角落里的蝴蝶牌缝纫机擦得锃亮,

机身侧面刻着小小的“1993”,那是她和丈夫结婚的年份。“秀兰姐,早啊!

”老王的声音从巷口飘过来,带着油条的香气,“听说没?咱这条巷要拆了,

居委会的小刘刚骑着电动车过去,手里攥着一摞红纸片,估计是通知。

”林秀兰手里的软尺顿了顿,正量着的一块蓝底白花棉布歪了歪。她抬头看向巷口,

青石板路被晨露打湿,泛着冷光。这条巷她走了三十年,

从二十出头的小媳妇走到五十八岁的老太太,每块石板上都有她的脚印——刚嫁过来时,

她踩着石板去巷口打酱油,石板缝里的青苔沾湿了她的绣花鞋;后来丈夫去世,

她背着三岁的儿子去医院,石板硌得她脚底板生疼;再后来儿子长大去了外地,

她每天踩着石板去菜市场,石板被岁月磨得光滑,像她手上的老茧。“拆?拆了去哪?

”她问,声音有些发紧。“还能去哪?政府给安置房,在郊区的幸福家园小区,

听说户型挺大,就是离城里远。”老王叹了口气,“我这油条摊开了二十年,

油烟都渗进墙缝里了,拆了就再也找不到这么好的位置了。”林秀兰没接话,

转身走到柜台后,翻开了一本泛黄的账本。账本是牛皮纸封面,边角都磨卷了,

里面记着三十年来的每一笔生意:1995年3月,李老师做衬衫,布料钱15元,

手工费8元;2000年7月,张家奶奶补棉袄,手工费2元,

没收布料钱;2010年9月,隔壁小夫妻做婚服,红绸料800元,手工费500元,

收了1000元,抹了零头……每一笔都记得清清楚楚,有些页面上还沾着布料的线头,

像藏着一个个小故事。正翻着,巷口传来了小刘的吆喝声:“各家各户注意了!

老巷拆迁通知贴出来了,大家都来看看!”林秀兰把账本合上,走到铺子门口。

对面的灰墙上,一张红纸被胶水粘得平平整整,

上面的黑字格外醒目:“为配合城市更新项目,老巷将于一个月后正式拆迁,

请各住户及商户于规定时间内搬离,具体安置事宜详见居委会公告。

”她的目光在“一个月后”这几个字上停了很久,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着,喘不过气。这时,

张家奶奶拄着拐杖走了过来,颤巍巍地指着通知:“秀兰啊,这……这是真的?

咱这巷子真要拆了?”林秀兰扶着老人的胳膊,点了点头:“张奶奶,是真的。

居委会说给安置房,在郊区。”“郊区?那我以后想找你补衣服,得坐一个小时公交车?

”张家奶奶叹了口气,“我这老骨头,哪经得起折腾。”正说着,李老师也来了,

手里还拿着一个布包。“秀兰,我刚从学校过来,就听说拆迁的事了。”他打开布包,

里面是一块深蓝色的厚棉布,“我儿子下个月结婚,我想做件中山装,

本来还担心你这铺子拆迁赶不上,现在看来,得抓紧了。”林秀兰接过棉布,摸了摸,

布料厚实,是做中山装的好料子。“李老师,您放心,一个月内肯定给您做好。

”李老师点点头,又叹了口气:“这巷子拆了,可惜了。我小时候就在这巷子里长大,

你这铺子,还是我妈带我来做衣服的地方。”林秀兰的眼睛有些发热。她想起刚开铺子时,

李老师的母亲经常来做衣服,每次都会给她带块糖;后来李老师长大了,

自己来做衣服;现在李老师的儿子要结婚了,还是来她这做衣服。这铺子,

早就不是一个简单的生意场,而是老巷人记忆的容器。回到铺子里,林秀兰坐在缝纫机前,

看着那台陪伴了她三十年的机器,突然想起了丈夫。丈夫去世前,曾对她说:“秀兰,

这铺子你要好好开着,老巷的人需要你。”那时候她还年轻,不明白丈夫的意思,

现在她懂了——这铺子不仅仅是她的生计,更是老巷人的念想。她拿起剪刀,

剪下一块蓝底白花的棉布,开始缝一件小褂子。这是给巷口卖菜的王婶的孙女做的,

王婶的孙女刚满一岁,上次来铺子里,抓着她的缝纫机不放,笑得特别开心。“叮铃”,

铜铃又响了,是隔壁的小夫妻来了。妻子手里拿着一件红色的婚服,

脸上带着愁容:“林阿姨,我们的婚服脏了,想让您洗洗熨熨,可是现在铺子要拆迁,

您还有时间吗?”林秀兰接过婚服,上面的并蒂莲还是她一针一线绣上去的,鲜艳得像团火。

“有时间,明天就给你们弄好。”她说,“你们的婚服,我得亲自打理。”小夫妻走后,

林秀兰把婚服放在盆里,倒上温水,轻轻搓洗着。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她的手上,

她的动作很熟练,一针一线,仔细地缝补着岁月的痕迹。她知道,无论巷子拆不拆,

只要她还在做衣服,只要还有人需要她,老巷的人情味就不会消失。

第二章 缝纫机里的秘密拆迁通知贴出来后的第三天,林秀兰的儿子陈阳回来了。

陈阳在外地做建材生意,听说老巷要拆迁,特意赶回来帮母亲收拾东西。“妈,

这铺子都三十年了,该扔的就扔了,别什么都舍不得。”陈阳一边说着,

一边拿起货架上的一块旧布料,准备扔进垃圾桶。“别扔!”林秀兰急忙拦住他,

“这是你小时候的襁褓布,我留着做纪念呢。”陈阳无奈地笑了笑:“妈,都多少年了,

留着也没用。我们到了新家,买新的就行了。”林秀兰没说话,把襁褓布小心翼翼地叠好,

放进一个木盒子里。这个木盒子是她婆婆留下的,

里面装着她和丈夫的结婚照、儿子的出生证明,

物——张家奶奶年轻时的绣花鞋、李老师上学时的红领巾、小夫妻刚谈恋爱时送对方的手帕。

陈阳看着母亲的举动,心里有些不是滋味。他知道母亲舍不得老巷,舍不得这铺子,

但他觉得,人总要往前看,不能总活在过去。“妈,安置房的户型我看过了,挺大的,

有一个房间可以当你的裁缝间,比这铺子宽敞多了。”陈阳说,

“到时候我给你买台新的缝纫机,比这台旧的好用多了。

”林秀兰摇了摇头:“这台缝纫机是你爸给我买的,我用习惯了,不想换。”提起丈夫,

陈阳的语气软了下来:“妈,我知道你想我爸,但他都走了二十年了,

你也该好好享受生活了。这铺子别开了,跟我去外地住,我养你。”“我不去。”林秀兰说,

“我在老巷住了三十年,这里的人都认识我,我走了,他们找谁做衣服?找谁聊天?

”陈阳还想再说什么,这时,张奶奶来了,手里拿着一件破了洞的毛衣。“秀兰啊,

帮我补补这件毛衣,天冷了,还得穿呢。”林秀兰接过毛衣,笑着说:“张奶奶,您坐,

我这就给您补。”张奶奶坐在椅子上,看着陈阳,说:“阳阳回来了?你可得好好劝劝你妈,

别让她把这铺子扔了。我们老巷的人,离了你妈可不行。”陈阳笑了笑:“张奶奶,

我妈都这么大年纪了,该休息了。”“休息?我看你妈精神着呢!”张奶奶说,

“上次我孙子来,说要做件新衣服,非要来你妈这做,说商场里的衣服不如你妈做的合身。

”林秀兰一边补着毛衣,一边说:“阳阳,你看,不是我不想休息,是大家需要我。

”陈阳没说话,他看着母亲专注的神情,突然觉得,母亲的坚持或许是对的。

这铺子不仅仅是一个生意场,更是母亲的精神寄托。下午,陈阳在收拾缝纫机时,

发现缝纫机的抽屉里有一个小铁盒。他打开铁盒,里面装着一沓钱和一张纸条。

钱是用报纸包着的,上面写着“1998年,李老师儿子学费”“2005年,

张家奶奶医药费”“2012年,小夫妻创业资金”……纸条上的字迹是母亲的,

每一笔都记着借钱的人和用途。陈阳的心里很震惊,

他从来不知道母亲竟然借了这么多钱给别人。他拿着铁盒,走到母亲面前:“妈,

这是怎么回事?你借了这么多钱给别人,怎么从来没跟我说过?”林秀兰接过铁盒,

笑着说:“都是老邻居,谁没个难处?李老师当年儿子上学交不起学费,

我就借了他五百块;张家奶奶生病住院,我借了她两千块;小夫妻刚结婚想创业,

我借了他们一万块。都是些小事,不值一提。”“小事?这加起来都快两万块了!”陈阳说,

“他们还你了吗?”“还了,有的还了,有的没还。”林秀兰说,“没还的也没关系,

他们也不容易。你张奶奶年纪大了,没什么收入;小夫妻创业失败,现在还在打工还钱。

都是邻居,别计较那么多。”陈阳看着母亲,突然觉得母亲很伟大。

他以前总觉得母亲守着一个小铺子,没什么出息,现在他明白了,

母亲守着的不仅仅是一个铺子,更是一份邻里之间的温情。“妈,我错了。”陈阳说,

“我不该劝你关掉铺子,你想继续开,我支持你。到了安置房,

我帮你把裁缝间收拾得漂漂亮亮的,让你继续做衣服。”林秀兰笑了,眼里闪着泪光:“好,

好儿子。”晚上,陈阳帮母亲整理布料时,发现了一本旧相册。相册里有母亲年轻时的照片,

有父亲和母亲的合影,还有老巷人的各种照片——张家奶奶抱着小时候的陈阳,

李老师和母亲在铺子前聊天,小夫妻穿着母亲做的婚服……每一张照片都充满了回忆。

陈阳拿起一张母亲和父亲的合影,照片上的母亲穿着一件红色的连衣裙,

父亲穿着一件蓝色的衬衫,两人站在缝纫机前,笑得很开心。他突然想起,

这件红色的连衣裙,是父亲给母亲做的第一件衣服;这件蓝色的衬衫,

是母亲给父亲做的第一件衣服。“妈,这张照片真好看。”陈阳说。林秀兰走过来,

看着照片,笑着说:“这是你爸去世前一年拍的,那时候他身体还挺好的。”“妈,

你和爸的感情真好。”陈阳说。“是啊,我们在一起二十年,从来没红过脸。”林秀兰说,

“你爸总说,做人要善良,要乐于助人。他虽然走了,但他的话我一直记着。

”陈阳点了点头,他知道,母亲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父亲的善良和温暖。

第三章 搬迁路上的棉布卷距离拆迁还有十天,林秀兰开始收拾铺子里的东西。

陈阳帮她把布料打包,张奶奶和李老师也过来帮忙。“秀兰,这匹云锦你可得好好收着,

别弄脏了。”张奶奶说,“这是你当年给我做寿衣用的料子,现在可值钱了。

”林秀兰笑着说:“张奶奶,您放心,我会好好收着的。等您百年之后,我亲自给您做寿衣。

”“好,好,我等着。”张奶奶说,眼里闪着泪光。李老师帮林秀兰把缝纫机抬到卡车上,

说:“秀兰,这台缝纫机可得小心点,别磕着碰着了。它可是我们老巷的宝贝。

”林秀兰点了点头:“李老师,我知道。这台缝纫机陪了我三十年,比我的孩子还亲。

”小夫妻也来了,他们帮林秀兰把账本和相册装上车,说:“林阿姨,到了新家,

我们一定经常来看您。您做的衣服,我们还没穿够呢。”林秀兰笑了笑:“好,我等着你们。

到时候我给你们做新衣服,给你们的孩子做小衣服。”大家忙碌了一天,

终于把铺子里的东西收拾好了。卡车上堆满了布料、缝纫机、账本、相册,

还有一些老巷人的旧物。这些东西,承载着林秀兰三十年的回忆,也承载着老巷人的温情。

拆迁前的最后一天,林秀兰早早地来到铺子里。她打开门,看着空荡荡的铺子,

心里有些难过。她走到缝纫机前,摸了摸机身,仿佛又看到了丈夫的身影。她坐在缝纫机前,

踩了踩踏板,缝纫机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像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这时,

老巷的邻居们都来了,他们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东西——老王拿着油条,张奶奶拿着馒头,

李老师拿着茶叶,小夫妻拿着水果……大家把东西放在柜台上,说:“秀兰,我们来送送你。

”林秀兰看着大家,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谢谢你们,谢谢你们这么多年的照顾。

”“秀兰,别难过,我们以后还能见面。”老王说,“我在安置房那边也租了个门面,

继续卖油条,到时候你还能吃我的油条。”“是啊,秀兰,我也打算搬到安置房去住,

以后我们还是邻居。”张奶奶说。“我也是,我儿子结婚后,也打算搬到安置房去,

到时候我们还能一起聊天、做衣服。”李老师说。林秀兰笑了,她知道,虽然老巷拆了,

但老巷人的情谊还在。只要情谊在,老巷就永远不会消失。下午,卡车缓缓驶离老巷。

林秀兰坐在副驾驶座上,回头看着老巷的青石板路、砖墙、铺子,眼泪又忍不住掉了下来。

陈阳握着母亲的手,说:“妈,别难过,我们到了新家,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林秀兰点了点头,擦干眼泪,看向窗外。窗外的风景渐渐变得陌生,但她的心里很温暖。

她知道,她的裁缝铺还会继续开下去,她的生活还会像以前一样,充满烟火气和温情。

到了安置房,陈阳帮母亲把东西卸下来。安置房很大,有一个房间专门做裁缝间,

里面摆着缝纫机、布料、货架,和老巷的铺子很像。林秀兰看着裁缝间,笑了:“阳阳,

谢谢你,这裁缝间真漂亮。”“妈,这都是我应该做的。”陈阳说,

“以后你就在这里做衣服,我会经常来看你。”第二天,林秀兰的裁缝铺正式开张了。

她在门口挂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秀兰裁缝铺”。很快,就有邻居来光顾了。“老板娘,

帮我补补这条裤子。”一个中年男人说。“好,您明天来取。”林秀兰说。“老板娘,

帮我做件连衣裙。”一个年轻女孩说。“好,您选块布料,我给您量尺寸。”林秀兰说。

看着来来往往的顾客,林秀兰的心里很开心。她知道,她的裁缝铺又活了,

她的生活也又活了。她相信,只要她还在做衣服,只要还有人需要她,

她的生活就会一直这样幸福下去。有一天,张奶奶来了,手里拿着一件新的棉袄。“秀兰,

这是我给你做的棉袄,天冷了,你穿上暖和。”林秀兰接过棉袄,心里很温暖:“张奶奶,

谢谢你,你真是个好人。”“谢什么,我们是邻居嘛。”张奶奶说,“对了,秀兰,

老王的油条摊也开张了,我们一起去吃油条吧。”林秀兰点了点头,

和张奶奶一起走出了裁缝铺。阳光照在她们的身上,很温暖。她们走在安置房的小路上,

聊着老巷的往事,笑着,闹着,像以前一样。林秀兰知道,虽然老巷拆了,

但老巷人的情谊还在。只要情谊在,老巷就永远不会消失。她的裁缝铺,会一直开下去,

为人们缝制衣服,也为人们缝制温暖和回忆。

外卖员的勋章扩写版第一章 暴雨中的订单与破伞下午三点,天空像被泼了墨汁,

瞬间暗了下来。紧接着,狂风呼啸,豆大的雨点砸在地上,溅起一片片水花。

李明骑着电动车,穿梭在雨幕中,身上的蓝色雨衣被风吹得鼓鼓囊囊,

像一只张开翅膀的蓝色蝴蝶。他是一名外卖员,今天已经跑了二十单了。

他的脸上沾满了雨水和汗水,头发湿漉漉地贴在额头上,遮住了他的眼睛。

他不得不时不时地用手抹一把脸,才能看清前方的路。“叮铃”,手机响了,

是一个新的订单。李明看了一眼,地址是市中心的“环球写字楼”,

距离他现在的位置有三公里。订单上写着:“一份海鲜炒饭,一份珍珠奶茶,

备注:奶茶要常温,炒饭多放辣,麻烦尽快送达,客户在开会,很着急。”李明没有犹豫,

立刻点击了“接单”。他知道,客户在开会,肯定很饿,他必须尽快把外卖送到。

他骑着电动车,在雨中艰难地前行。路上的车辆很少,行人也都躲在屋檐下避雨。

雨水像瀑布一样从空中落下,路面上积满了水,电动车的轮子在水里打滑,

李明不得不放慢速度。走到半路时,他看到一个老奶奶站在公交站台下,手里拿着一把破伞,

不停地发抖。老奶奶的衣服已经湿透了,紧紧地贴在身上,看起来很可怜。

李明心里犹豫了一下,他知道,如果他停下来帮助老奶奶,可能会耽误订单的送达时间,

导致超时罚款。但他看着老奶奶无助的眼神,实在不忍心离开。“老奶奶,您要去哪?

”李明停下车,大声问。老奶奶抬起头,看着李明,说:“小伙子,

我要去人民医院看我孙子,他生病了,可是公交车一直没来,我的伞又破了,你能帮帮我吗?

”李明心里一酸,他想起了自己的奶奶。他的奶奶也住在乡下,身体不好,每次生病,

他都很担心。“老奶奶,您上车吧,我送您去人民医院。”老奶奶很高兴,

连忙说:“谢谢你,小伙子,你真是个好人。”李明扶老奶奶上车,

让她坐在电动车的后座上,然后把自己的雨衣脱下来,披在老奶奶的身上。“老奶奶,

您坐稳了,我们出发了。”他骑着电动车,带着老奶奶,在雨中继续前行。

雨水打在他的身上,冰冷刺骨,但他的心里很温暖。他知道,虽然耽误了订单的送达时间,

但他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二十分钟后,李明终于把老奶奶送到了人民医院。

老奶奶下车时,从口袋里掏出十块钱,递给李明:“小伙子,谢谢你送我来医院,

这十块钱你拿着,买瓶水喝。”李明笑着说:“老奶奶,不用客气,这是我应该做的。

您赶紧去看您孙子吧,祝您孙子早日康复。”老奶奶感动得眼泪都掉了下来:“谢谢你,

小伙子,你真是个好人。”李明挥了挥手,骑着电动车,继续去送订单。他看了一眼手机,

距离订单超时还有五分钟。他加足马力,朝着环球写字楼的方向驶去。五分钟后,

李明终于到达了环球写字楼楼下。他拿起外卖,冲进了写字楼。写字楼的电梯很慢,

李明等了两分钟,才等到电梯。他走进电梯,按下了十八楼的按钮。电梯里很安静,

只有雨水滴落在地上的声音。到达十八楼后,李明按照地址,找到了客户的公司。

他敲了敲门,门开了,一个年轻的女孩走了出来。“您的外卖。”李明说,喘着粗气。

女孩接过外卖,看了一眼李明,说:“谢谢你,辛苦了,外面雨这么大,你还准时送达了。

”李明笑了笑,说:“不客气,应该的。”他转身离开了公司,走进了电梯。电梯里,

他看着自己湿透的衣服,心里很开心。虽然今天很累,但他觉得很充实。他知道,帮助别人,

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第二章 养老院的生日与旧照片晚上七点,

李明接到了一个特殊的订单。订单上写着:“一份小米粥,一碟凉拌黄瓜,

地址:郊区夕阳红养老院,客户:王大爷,备注:麻烦送到房间,老人行动不便。

”李明看了一眼手机,距离养老院还有五公里。他没有犹豫,立刻点击了“接单”。

他骑着电动车,在夜色中前行。路上的车辆很少,只有路灯在黑暗中闪烁。四十分钟后,

李明到达了养老院。他拿起外卖,走进了养老院。养老院里很安静,

只有老人们的咳嗽声和脚步声。他按照地址,找到了王大爷的房间。他敲了敲门,门开了,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走了出来。“您的外卖。”李明说。老人接过外卖,看了一眼李明,

说:“谢谢你,小伙子,这么晚了还麻烦你。”李明笑了笑,说:“不客气,应该的。

”他走进房间,看到老人的房间很简陋,只有一张床、一个桌子和一把椅子。

桌子上放着一台老式的收音机,正在播放着戏曲。墙上挂着一张黑白照片,

照片上是一个年轻的男人和一个年轻的女人,他们笑得很开心。“大爷,

这是您和您老伴的照片吗?”李明问。老人点了点头,说:“是啊,

这是我和我老伴年轻时的照片。她已经去世十年了,我一个人住在这里,无儿无女。

”李明的心里很酸,他看着老人,说:“大爷,您别难过,以后我会经常来看您的。

”老人笑了笑,说:“谢谢你,小伙子,你真是个好人。对了,今天是我的生日,

我想喝碗粥,所以就下了个订单。”李明的心里一动,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苹果,递给老人,

说:“大爷,祝您生日快乐!这个苹果给您,祝您健康长寿。”老人接过苹果,

感动得眼泪都掉了下来:“谢谢你,小伙子,你是第一个祝我生日快乐的人。

我老伴在世的时候,每年生日都会给我做一碗长寿面,现在她不在了,

再也没有人给我做长寿面了。”李明看着老人,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想起了自己的父母,

他们在乡下种地,每天都很辛苦。他很少回家,也很少给父母打电话,心里很愧疚。“大爷,

您等着,我去给您买碗长寿面。”李明说。老人连忙说:“不用了,小伙子,这么晚了,

外面又黑,别麻烦了。”“不麻烦,大爷,您等着我。”李明说。他转身离开了老人的房间,

骑着电动车,在夜色中寻找面馆。幸运的是,不远处有一家面馆还在营业。他走进面馆,

点了一碗长寿面,然后又买了一个小蛋糕。二十分钟后,李明回到了养老院。

他把长寿面和蛋糕放在桌子上,说:“大爷,祝您生日快乐!”老人看着长寿面和蛋糕,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