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之前,莱恩己经不再是“婴儿”,却也远未成为“儿童”。
他行走时步伐稳重,话语少却表达清晰,喜欢独处又不过分封闭。
邻居评价他“像个小大人”,父母则笑称:“这孩子一岁半就不爱哭了,好带得很。”
但没人知道,他从未停止过对自己身体的刻意训练与管控。
这是他前世绝对做不到的事——将成长当成一种“系统项目”,从最细微的肌肉激活、呼吸节奏、神经反射,到重心控制与惯性拆解,每一项都可被量化、记录、分解。
他没有教练,没有目标,也没有模板。
他所拥有的,只是一个成年人留存下来的理解力与逻辑推演能力。
他用它,雕刻这副稚嫩的新生之躯。
清晨时分,是他的“敏感状态训练段”。
父母尚未起床时,他会先在床垫上以极缓动作进行手指抓握与脚趾对称活动,然后站起身,借着床沿或椅子扶手练习“静止平衡”——就是在双脚平放的同时维持核心肌群张力,手臂前举,闭眼站立至少一分钟。
他没有首接模仿影视中的所谓“功法站桩”,而是更倾向于肌肉控制性练习:当身体能在极微重心扰动中自然回正,就说明神经网络正在建立良性反馈。
上午是语言与逻辑训练段。
他会打开电视,调到本地频道的早间新闻或生活访谈,看似无聊却语速稳定且标准。
他在心中默背那些词汇与句型,偷偷模仿发音结构,同时借母亲念故事书时随口的补充词去交叉验证——这些词出现在普通市民的日常语言中吗?
是否夹杂猎人协会、竞技塔、新闻政府等词汇?
如果没有,是否说明大众并不清楚这个世界“真正强者体系”的存在?
他把这种观察归类为“信息真空识别”。
原作中,绝大多数人类并不了解“念”,而只有成为猎人、进入高阶区域、或涉足犯罪线条的人群,才逐渐接触念能力体系。
这意味着:他必须主动去探查“强者世界”边界线的所在。
午后阳光温和,他会借户外活动的机会训练“瞬发动作”的身体响应能力。
他故意让自己看起来像在“玩耍”——例如踢橡胶球撞树干,但他设下的目标却是“在10次中5次精准击中目标点”、“控制出脚角度不偏差三度以内”、“踢击时不因惯性而身体失衡”……这不是“游戏”,而是一种以童年形式包装的身体协调度练习。
偶尔他也会在自家小院中尝试低阶跑跳。
他不会全力冲刺,而是选择“以相同步频绕小圈两圈”为目标,每次记录自己膝盖承受的冲击感与呼吸持续能力。
如果当日下肢轻微抽紧,他就自动缩减练习量,切换为静态深蹲或拉伸。
他清楚,成长性训练最忌讳“感情用事”。
一味追求***或挑战只会让年幼身体产生不可逆的微损。
他更看重“生理适配性增长”——宁可进步慢一些,也必须不出伤病。
某天,母亲在晒衣服时看到他一个人在庭院角落对着树干踢脚,踢了几十次都没有喊累。
她扶着腰笑着问:“你练什么呢?
小莱恩以后要去当格斗家吗?”
莱恩停了下来,歪着脑袋认真思索了一秒,然后露出一个天真的笑:“不是,我只是想……以后不会怕别人欺负。”
母亲听完这句话,眼圈微微泛红,抱住了他。
她以为自己儿子是在表达某种“弱者想变强”的孩子式愿望,却不知,在莱恩心中,这番话的真正含义是:“我正在构建战斗自适应系统,只是目前不便明说。”
他继续训练,继续伪装。
晚上睡前,他会复盘自己一天的所有动作——哪些肌肉动作不协调,哪些判断偏差了时机。
他用这种方式强化记忆路径,构建“动作模型反馈通道”,即便没有镜子,也能在脑中形成自我动作感知反馈图像,以此来逐步逼近最优解。
他像在为某一场不可避免的战斗,默默构筑起最小代价的第一层盔甲。
那层盔甲叫“肉身”。
他知道,“气”还遥远,念更遥不可及。
可若连自己的骨骼、神经与反射都无法完全掌控,又凭什么面对那个念与杀意共存的世界?
所以他沉默、不声张、不求表扬。
他不过是在筑基,在为更遥远的自己打地基。
——就像塔楼之下的深井,谁也看不见,但谁都站在上面。
莱恩的训练进入第三阶段时,家中院子成了他最常出现的地方。
那是一块不大的水泥地面,角落里有棵栽种多年的柚子树,另一边靠墙堆放着父亲工作时剩下的废弃木板、电缆线轴、砖块与几根金属杆。
白天阳光会沿着树冠斜照进来,在地上形成一格一格斑驳的光影。
那里,就是他的“练习区”。
他开始模仿拳法。
不是空有架势的花拳绣腿,也不是动漫里单一招式的重复,而是根据他记忆中的“基础出拳逻辑”,从站桩、起手、转肩、借力、出击、回收五个阶段分别建立反复动作模型。
每一个动作都拆解成若干节点,逐次习得。
他并非专攻任何一家拳种,而是将前世看过、学过的各种训练内容融会贯通,加上电视、网络、图书中偶尔可以见到的格斗术演示,逐步融合出一套适合这个年幼身体的简化训练体系。
他知道,这个阶段不需要力量,不追求速度,只要“习惯动作模式”,让身体形成惯性。
一开始他只能在出拳时保持三秒以上不晃动。
渐渐地,他可以稳定呼吸,从出拳到回收动作一次完成;再后来,他尝试以连续节奏打出组合,三连拳、西连脚、侧步接踢击……都在一点点构建。
这些训练,他从未在父母面前“表演”。
但母亲总能从厨房窗户看见他在院子里,一拳一脚地练得起劲;父亲也曾悄悄站在门口看了几次,回头与妻子低声说:“他还真不是装模作样。”
“你觉得他是不是太认真了?”
母亲声音中带着些许担心。
“认真有什么不好?
现在的孩子不都是窝在电视前或者拿着平板不撒手?
我倒觉得他这样挺好。”
父亲叹了口气,“干实事的劲儿,像我当年。”
他们没有多加干预。
但莱恩知道,父母的包容是他目前能拥有的最大支持资源。
只要不露出“非正常表现”,他们就会让他自由发挥。
这种信任必须被珍惜,更不能被滥用。
为了避免训练过程导致肌肉疲劳或受伤,他制定了“交错循环计划”。
即:每天的拳法训练不超过两次,每次不超过二十分钟;重复动作最多进行三轮,超出后必须立即拉伸放松;任一身体部位出现明显不适,次日自动降负荷训练;每五天进行一次“动作回顾日”,不练新动作,只进行复盘与呼吸训练。
他以这种方式,让自己的身体逐步适应负荷,远比年龄层标准要高的协调力与耐力正在一点点形成。
除此之外,他还悄悄加入了“模拟反应”练习。
比如——在院中布置多个不同高度与角度的小物件,当他步入其中时随机触发自己制定的“突发信号”,如跳跃、转身、回闪、伏地等动作,每天变化一次组合。
父亲某次看到他绕过旧木箱突然翻滚到树干后,惊讶得咂舌:“你说他这是跟哪学的?”
母亲皱眉:“是不是电视动画里学来的?”
“可他动作都挺像那么回事。”
父亲搔了搔头,“不拽筋,也不摔跤,看着比幼儿园体育课都专业。”
“他还没上学呢。”
“那更说明他厉害啊。”
莱恩在屋中听到这段对话时,只是笑了笑。
他并不在乎“别人怎么看”。
他只在乎——自己做没做到今天该完成的事情。
夜晚他会洗去满身灰尘后,趴在床上悄悄记录训练日志——虽然无法书写,他会用不同长度的竹签在泥土上划线:一划代表一轮击打练习,短线代表脚法测试,曲线表示反应模拟……日复一日,他将这些线条留在花盆背后的墙缝里,每隔七天擦除一次,换新记录。
他用这种无声的方式,构建起一个属于“莱恩”自己的沉默档案。
外界看来,那只是一个认真锻炼的孩子。
但莱恩知道,他正在为未来“觉醒”的那一刻,打下所有必要的地基。
念,不会因为你有前世记忆就提前降临。
念,是属于世界规则的一部分,它不会偏爱任何人。
而他要做的,是在尚未获得规则庇佑之前,让自己成为规则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