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趣游话外!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刘远忠选集

第3章 《中国历代通俗演义》读后感

发表时间: 2025-01-18
蔡东藩老师写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以前看书,现在听真人版的小说。

算着这次,己经阅读三遍了,这部书写出中国历代帝王的兴衰荣辱,以及英雄的兴起与悲哀;要是能全部悟透,那就不会把金钱利益看得那么重了,原因很简单,有句诗写的好: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身外之物,都是浮云,你再牛逼,能抵得过秦始皇吗?

你再霸道,有嬴政厉害吗!

他,统治中国十二年,等秦始皇死后,赵高李斯篡改遗诏,辅佐秦二世胡亥登基,嬴政辛辛苦苦数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从此,天下大乱,百姓遭难,流离失所,烽火连天;秦始皇活着的时候,别人吓得瑟瑟发抖,等他驾崩以后,就连赵高都不买嬴政的账啦!

清朝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位高权重,但他宰相肚里能撑船,一首诗化解邻里的矛盾。

是啊!

邻里之间,并不是多吃多占,就显得威风八面,突出自己的霸道和牛逼;拿灵异小说里的台词:积点阴德,对子孙后代有利无害。

你生前再霸道,也不能陪他们三万年呀?

你不是孙悟空,早晚都得去报道,你走了不要紧,往坑里一躺,留下世仇,就算你子孙满堂,也抵不过仇人封疆。

被你欺辱的人,不代表一辈子没出息,就算他们无法出人头地,等你离开之后,压制己久的矛盾和仇恨,就此爆发,亦如秦末。

为啥刘邦能统一天下呢?

恩威并施,得民心者得天下,就算汉高祖再卑鄙,他对老百姓好,就能统治中国,建立大汉。

做人,就如朱元璋、刘邦,长袖善舞,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见人不鬼说胡话,要懂得收敛,要懂得“胡萝卜加大棒”的意义。

宰相肚里能撑船,宽宏大量,共产党能跑飞机,有些人小肚鸡肠,无论哪个朝代,都有君子和败类。

什么是江山?

他不是长城和风景,而是老百姓,这并不是煽情,一个只有美景,没有人民的国家,算江山吗!

女娲娘娘造人之前,华夏大地除了动物,什么都没有,这才创造人类,有人的地方,才是国家,没人全是畜牲,那是养殖场!

当然了,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打打杀杀的很常见,自从***开天地,到三皇五帝夏商周,简首是黑社会呀?

紧接着,就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一首传到我们这个时代,五千多年的经验,中国人可不是摸着石头过河啦!

虽然,新中国刚刚成立,但她技压群雄,什么秦始皇了,大唐了,与现在相比,简首是小菜一碟,虽然功在历史,却始终无法超越现在的幸福与科技。

治国之道,就得借鉴历史,它们虽然比不过现代,那都是智慧与经验;读史以明智,知古可鉴今,利国利民,也是做人的教科书。

晚辈大言不惭,都是读史以来,从中悟出的大道理,不代表所有人,只是不成熟的关公门前耍大刀,哪有不对的地方,多多见谅。

蔡东藩老师花费十年,写出《中国历代通俗演义》,我也打算花费十几年,写一部历代神话通俗演义,以历史为背景,但我现在不打算开书;因为,《最美的公务员》和红***还没完成,半途而废不是远忠的风格。

在今日头条里,看很多关于学生时代和八零后、九零后的短视频,想起父母在世的点点滴滴;你不是我,无法理解远忠的心情,父母养我十八载,就算敝人是个废物点心,也懂得感恩。

父亲宁可自己面朝黄土背朝天,也得让我坐在教室里学习,他的眼光看得长远,要不然我就完了,一个文盲,又是个废物,只能坐吃等死。

我能变成作家,那是父母的功劳,敝人无法让他们名扬世界;最起码,不能让爸爸妈妈默默无闻,《最美的公务员》,就是根据我和朋友们的真实经历改编。

小时候,天塌下来都不怕,那是因为父母顶着呢,在班里调皮捣蛋,无所事事的薅别人家的花生,摘邻居家的西瓜,去玉米地里寻找“甘蔗”,和同伴去小树林摸爬蚱,后面跟个猫,捡桐叶、拾桐花,采蘑菇、挖野菜等等,这都是八零后、九零后必须经历的。

世事无绝对,有些孩子的童年,和我们不一样,取决于农村和城市,穷人和富户。

在班里,我买一瓶红茶,把它一口气喝完。

再把红醋倒进去,让同学喝。

他不干,我们就打架,最后去办公室,被老师罚站,写作业什么的,还有一次,我们采摘很多苍耳。

把它撒在女孩子身上,被她们围着打,听着很可恶,但我们觉得很开心;我在教室里经常出笑话,找周倩楠背课文,没办法、她是语文班长,我虽然学习不怎么样,兼任着纪律班长,原因很简单,软的怕硬的,硬的怕不要命的,我什么都不怕。

他们敢半路拦截我,除非转学,否则、天天写作业吧,我并不是公报私仇,而是专盯着他们,让尔等扫地,他们可以不怕我,但尔等害怕老师呀!

后来,我制定个管理规则,把权力下放,让各组的组长,管着他们的成员,哪个组超三个违反纪律的,全组受罚。

这些事儿,都会记录在《最美的公务员》当中,我不知道大家经历过没有,但我觉得很有意思,虽然是小说情节,却都是货真价实的亲身经历。

——2024.10.15,十二点五十六,创作于睢县中心敬老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