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意识告诉我,我是天才,能写出神作。
每天用这样的心理暗示给自己暗示,再去写文写的时候就自然而然会想着不能写得太普通,要尽可能表现得自己像一个文学天才。
积极的心理暗示是可以帮助达成目标的,这在哪里都是适用的。
当然这种类似于刻意练习的土方法其实只适用于资质平庸的普通人,而真正的天才,是根本用不上的,天才的大脑本身就是精致复杂的,比如卡尔维诺。
文学领域来说,每个人对语言感受的颗粒度其实是不一样的,普通人也许读一段话感受字里行间的美感,也就是所谓文学性,差异不那么明显。
天才的脑子就像是精密的扫描仪,一下就能感受明显,并且首接产生反应。
对写得不好的文学作品跟写得简首可以称得上是杰作的作品就是两种极端反应,一种是根本看不进去,另一种是边感叹作者真是一个天才,边拜读。
目前令我感叹是天才的作家也就寥寥无几,卡尔维诺,伍尔夫,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
虽然是不同国家的作家,写的内容也是经过了翻译加工,但还是能感受到到文学性比国内某些知名作家都高出很多,真正的天才,是达到令人叹服的程度,而不是通过努力练习达到某种平庸水准。
当然很重要的一点是,宣扬的价值观,文学是自由的,包容各类价值观。
我不完全信赖社会学科,那些学科理论,以至于我们一路从教育体制学习的东西都是为了将我们教化成为合格的社会人。
而天才是推动社会文明再上新台阶的那一小批人,独立于普世价值观以外的人。
这也就是能区分各类层次精神境界不一样的作家,一流作家只会为写而写,末流作家才将文字当成是取悦读者迎合潮流的介质,让文字变得不再灵动,失去生命力,失去色彩。
这难道不是一种亵渎和浪费么?
大获成功的作品不一定就是杰作,毕竟真正的杰作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欣赏的。
但真正的杰作一定不会被埋没,因为有很多人看或者专业人士能评价出一部作品的好坏,也就是对颗粒度敏感的那些人会珍惜真正的好作品。
一个人写作,能达到多高的成就其实早就注定了的,不是靠经验的累积而更多是首接靠天才,也就是灵性。
这种叫灵性的东西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
国内比较有灵性的作家,比如萧红,也是主流评价文学地位很高的女作家。
她的作品虽然没有比张爱玲跟琼瑶在世俗意义更成功,但文学性一定更高,她也绝对是一个灵性十足的作家。
而大多数人都不会认真去拜读《呼兰河传》跟《生死场》。
我记得萧红传记电影里萧红说的一句话特别好,她说,作家是要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去唤醒一个时代的人。
而我又觉得作家也是要通过一种远见启迪未来的人,不单单是记录和唤醒,更重要的是启迪和开启民智。